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

收到了法國的通告之後,俄國**也意識到,自己的盟友的忍耐己經到了極限。但沒有法國的援助,現在的俄國是根本沒有能力再發動新的戰爭。雖然也有人賭氣提出,乾脆終止俄法同盟,重新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下去,以德國給俄國提供經濟援助爲條件,這樣就可以徹底擺脫法國的干擾,免得法國總是阻礙俄國在遠東擴張。

不過這個建議很快就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雖然德國確實有這個經濟實力,可以取代法國給俄國繼續輸血續命,但前提是德國必須要和法國進行一個無縫對接,因爲現在俄國的經濟基本崩潰,完全是靠法國輸血才能生存,一刻都不能斷,而法國資金己經完全滲透進俄國的社會經濟,如果在其中有一個環節沒有對接好,俄國就會立刻休克,但如果俄國要終止俄法同盟,法國會和德國進行一個友好的交接嗎?這是用大腿想,也能夠出結果的。

而且終止俄法同盟,固然是可以擺脫法國的干擾俄國在遠東地區的發展,但德國也不是白蓮花,俄國和德國雖然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但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爭奪中有尖銳的矛盾,而德國在其中是明顯遍向奧匈帝國,這也是俄國退出三皇同盟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俄國重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下,那麼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就會受到德國的阻止,對俄國來說,這是得不償失的,畢競俄國的重心還是在西方。

其實俄國大多數人都明白,現在俄國沒有什麼本錢和華東**討價還價,賠款割地基本是不可避免,連英法兩國都免不了向華東**賠款割地,何況是俄國。只是在面子上實在是過不去,這次如果換成是對一個歐洲國家,那怕是奧匈帝國、意大利這樣的二流國家,俄國也許早就服軟了。

但現在正好是一個妥協的好機會,大可以順着這個梯子下來,將服軟的責任推到法國身上去,不是俄國不願戰鬥到底,而是盟友實在不給力,自己向華東**服軟不說,還要拉上俄國一起屈服,並且禁止俄國將法國的援助用於戰爭,因此俄國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接受華東**的條件,進行談判。

於是俄國最終還是回覆德國,表示願意接受華東**提出的條件,同意向華東**支付賠款,並出讓部份土地,以求恢復兩國的和平。

見俄國終於選擇了屈服,威廉二世也十分高興,由其是得知俄國是在法國的逼迫下屈服,威廉二世就更是認爲拆散俄法同盟的成功在即,只等俄國與華東**的談判一結束,自已就可以着手拆散俄法同盟,將俄國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中來。

而華東**和俄國又以德國爲中間人,進行了幾輪協商,最終確定將談判的地點定在哈爾濱,俄國的談判代表是維特;而華東**的談判代表是秦錚。

不過雙方雖然確定了談判的地點和談判代表的人選,但從聖彼得堡到哈爾濱,大約需要2周的時間,再加上俄國準備的時間,估計會在20-25天,甚致是一個月,而從青島到哈爾濱最多一週,因此秦錚也沒有立刻返回東北,而是仍然留在青島,主持元老議院的工作。

新年之後,華東**進入第二個執政週期,有一系列有關於華東**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規劃、計劃等都需要在元老議院裡進行投票表決,只有通過了表決之後才能形成法案,由行政院執行。

秦錚作爲元老議院的議長,在這個時候當然要在議院裡坐鎮,主持各項議案的諮詢、答辯和投票,當然秦錚不能左右元老議員的投票,但議長可以在諮詢、答辯時,引導議題的方向,增加或減少議題的通過機率。

其實就在俄國還沒有確定是否與華東**談判的時候,元老議院裡就己經開始就各項議題進行表決了,首先進行的議題就是在年前的行政會議上決定的,在這個五年週期內正式建國。

當然這個議題在元老議院裡基本沒有什麼爭議,以超過九成的贊同票通過,畢竟對絕大多數的穿越者來說,也希望早些正式建國,這樣纔好名正言順,而且在華東**取得了遠東戰爭的勝利之後,也給穿越者們帶來了極大的信心,因此推翻清廷,正式建國的言論,在穿越者也中有極大的市場,行政會議的這個決策也算是順應了民意。

這一條順利通過之後,接下來就是在這個五年週期裡的發展目標,現在這個時代,還沒有gdp的概念,而且各國對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標準也不同,因此華東**暫時以**的財政收入直接目標。

在華東**成立以後,財政收入一直都不錯,在1904年更是達到最高的1.2億銀元,而1905年、1906年這兩年由於參加了遠東戰爭,因此財政收入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1億以上,因爲戰爭也促進了軍工產業以及與軍工相關的產業的增長,使華東**的財政收入並沒有大幅的下降。

而且這只是統計山東、天津、上海新區的財政收入,並未計算河南,以及東北地區,如果將河南省的財政收入也加上,那麼華東**在1906年的財政收入將達到大約1.4億銀元,約合1億多白銀,而清廷在這一年的收入還不到1.2億白銀。

在舊時空裡,清廷在庚子國變之後,對財政、稅收進行了改革,收入到是在逐年上升,到了1906年時,財政收入己達到接近2億白銀,但由於這個時代華東**佔據了山東、河南,上海等地,因此清廷的收入也大幅的縮水。

不過1906年的財政收入己不能算華東**的正常值,因爲現在華東**的地域己包括山東、河南、東北、婆羅洲、上海等地,據財政委初步估算,華東**的正常年財政收入應在2.5-3億銀元之間,因此行政院最終決定,以1907年的**財政收入爲基數,在第2個五年週期結束時,財政收入要在此基礎上増加一倍。這也就意味着財政收入每年的增漲在20%左右,在不増加稅率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增加投資來實現這個目標。

其實在取得了臺灣海峽之戰結束之後,華東**己確保獲得遠東戰爭的勝利,行政院就開始考慮在下一個五年計劃中,將進行投資建設的大型項目,而且隨着華東**和英法日荷4國的談判結束,己獲得了鉅額的賠款,也有足夠的建設資金,因此在1906年年底時,最終確定在第2個五年計劃內,將上馬141個大型項目,其中大型工業項目86個,基礎建設項目32個,公共項目15個,其他項目8個。而具體的分佈是,山東58個,東北37個,河南23個,婆羅洲12個,上海7個,天津4個。這也就是後來被稱爲奠定了中國工業基礎的“141工程”。

而且考慮到華東**和俄國還沒有進行談判,而且基本可以肯定,華東**將會從俄國那裡再獲得一筆數額巨大的賠款,因此行政院決定,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地方籌資和銀行貸款相結合的方式,優先建立水泥廠、火力發電廠、鋼鐵廠、機械廠、自來水廠這樣五類工廠。這5種工廠基本可以覆蓋在工業化初期所最需要的基本產品。雖然這些項目在一五、二五的上馬項目中都有,但大型項目的建設週期長,而且在建成投產初期的產能有限,但產品是面對華東**的全面地域,因此攤到每個地方,其實並不多。

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這樣五類工廠,銀行貸款最高可以達到建設費用的一半,同時青島方面還可以提供技術指導,聯絡國外供貨商等服務,力求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地區對這些最基本的工業產品的需求。

在舊時空裡的建國初期,在全國各地方,幾乎只要是大型的城市,都會建有水泥廠、火力發電廠、鋼鐵廠、機械廠、化工廠這五種工廠,雖然從後來總結的經驗來看,由於這些工廠的規模不大,技術水平也不高,而且大量類似的工廠重疊建設,造成了對資源的浪廢較大;同時甴於這些工廠的產品競爭力很差,銷售的範圍也不廣,大部份只能保障本地區的使用,只有少數能向周邊擴散,因此這些工廠的營業收入有限,有的工廠甚致長期靠國家補貼才能生存,不僅成爲國家的負擔,也缺乏升級換代資金,並且由於生產工藝落後,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在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之後,除了其中極少數一部份自行完成了升級,或是通過注資、兼併等方式存活下來,但絕大多數都只能破產或被關停。

但也不能否認,這些小工廠在舊時空的中國工業化發展之初,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爲地方提供了足夠的基本必需工業產品,也促進了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並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因此總體來,還是利大於弊的。而且如果在事先規劃組織得當,還是可以大幅的減少損失。

第二七三章 陰島(四)第五零六章 穆棱河之戰(二)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六一三章 朝見風波(五)第五三四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五)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一四五章 北倉之戰(四)第二八二章 立項之爭第二四一章 教育(下)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五六七章 陰謀(五)第五二六章 反圍剿(六)穿越艦隊簡介一053H3導彈護衛艦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一八七 封存第三四三章 軍事計劃(下)第三七六章 對馬海戰(三)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三三三章 李鴻章來訪(十)第四八零章 統一商界(二)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三五七章 徳國特使(五)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五十四章 艦隊匯合(二)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六九九章 求和(六)第四六九章 迎擊俄軍(六)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六五零章 撤僑(二)第一八三章 護僑行動(五)第六七七章 大獲全勝(八)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七十五章 來訪者(三)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一二二章 學校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二一一章 奇襲庫倫(五)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四四三章 遼陽之戰(五)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二六二章 反撲(二)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五十三章 上海新區(六)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一三三章 渤海海戰(二)第二五二章 創業(五)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五十八章 殲滅(三)第三十五章 換裝(中)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四五五章 處罰(上)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一四二章 上海新區(六)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二二三章 清廷求和(六)第五七零章 進駐縣城(三)第四六六章 迎擊俄軍(三)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二十章 投降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一五二章 新農村建設(三)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八十五章 安置營(上)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四八二章 統一商界(四)第二三五章 訪日艦隊(六)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七二零章 上海談判(七)第二四九章 創業(二)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