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六章 隔空交手(二)

袁世凱說完之後,張之洞卻微微點頭,認爲袁世凱的這一番話確實是切中要害,因爲從一開始張之洞就認定了四國的提議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安好心的,完全就是要把清廷架到火上去烤,而袁世凱直接把這一點給說破,看洋人還有什麼可說的。

這時阿部守太郎和璞科第都有些尷尬,畢竟兩國的軍隊確實是被人民軍打敗,現在基本都退出了東北地區,還有什麼好說的。而朱爾典和顧瑞的臉色卻仍然正常,朱尓典道:“袁中堂,清國政府的擔憂,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換了我坐在您的位置上,在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我也不會輕易的倒向那一方。”

袁世凱呵呵一笑,道:“公使先生能夠理解我們的苦衷,袁某也深感欣慰呀。”

朱尓典卻道:“不過有一點我想提醒兩位,在這場戰爭中,清國想要置身事外,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袁世凱聽了,也怔了一怔,和張之洞交換了一個眼色,張之洞道:“公使先生這話是什麼意思?”

朱爾典道:“我們不妨來推演一下,假如這一仗華東政府獲勝了,我們當然都是退回自己的國家,而華東政府下一步會怎麼做?他們會只滿足於得到山東和東北地區嗎?我認爲他們的下一步目標是整個清國,而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四國都被華東政府擊敗,是沒有能力來救援清國的,只靠清國政府,是否能夠抵擋得住華東政府的進攻,我想就不用我多說了,因此加入我們的聯盟,一起並肩作戰,力爭擊敗華東政府,是清國政府的唯一選擇。”

這一下袁世凱、張之洞也苦笑了起來,其實朱爾典所說的這些道理,不要說是袁世凱和張之洞,就連慈禧、光緒甚致是其他大臣也都清楚,只不過是誰都沒有什麼辦法,而且每個人的心態不一樣,慈禧是隻想多拖幾年,拖到自已閉眼就行了,而且華東政府就算贏了英法日俄四國,也必然有一個較長的休養生息時間,清廷再別主動去惹華東政府,慈禧還是很有可能拖過去的;光緒則是有心無力,自己手裡一點實權都沒有,就算是有想法也沒有用;大臣們則是各有打算,像張之洞、袁世凱都是和華東政府有一定關係,因此只要是不直接和華東政府爲敵作對,那麼在改朝換代之後,至少是能爲保住自己一家的平安,如果運氣好,還很有可能在華東政府裡謀個一官半職;滿族的新貴則是主張和華東政府決一死戰;但更多的官員則是把頭埋在地裡當鴕鳥,不管不問,聽天由命。

而顧瑞接着道:“如果在沒有清國政府的參與下,我們四國擊敗了華東政府,那麼請恕我直言,在戰後的利益分配問題上,比如東北地區、山東地區的領土、利益,清國政府將沒有任何的發言權力,只能接受我們四國協商的結果,因此其中的利害關係,也希望清國政府能夠考慮清楚。”

袁世凱、張之洞聽了,也都不由得臉色大變,如果說剛纔朱爾典的推論還算是善意,那麼顧瑞這就是直接的威脅了。但顧瑞所說也不無道理,如果英法日俄四國獲勝,以這些國家的秉性,東北、山東地區肯定是保不住的。但像顧瑞這樣直接了當的說出來,還是讓袁世凱、張之洞大感面上無光。

沉默了好一會兒,袁世凱才道:“好吧,各位公使的意思,我們已經明白了,我和張中堂會將今日的會談內容如實秉奏太后、皇上,最終還是由太后、皇上來決定,還請各位回去等候。”

朱爾典又道:“還有一件事情,爲了保證我們在中國的利益,我們英法兩國需要在上海增加軍隊的數量,保護租界,希望清國政府能夠允許,並予以配合。”

英法兩國己經和日本協商好了,一但英法聯合艦隊到達遠東地區,取得制海權,日本將派出6-8師的陸軍,在上海登陸,牽制華東政府,但現在遠東一帶的制海權被華東政府控制,日本還沒有能力將軍隊運到上海,因此英法兩國認爲,可以從殖民地調一部份軍隊過去,進駐租界,先行佈置。不過這就需要清廷配合才行。另外英法兩國也在評估,將兩國駐守在遠東的軍艦先組成一支艦隊,開赴東亞海域,幫助日本奪回部份制海權。

袁世凱點了點頭,道:“好,我們也會一併如實上奏朝廷。”

朱爾典點了點頭,道:“那是自然,我們希望清國政府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來。”

璞科第則冷笑了一聲,道:“不過要快點決定,我們可等不了那麼久。”

隨後4位公使這才起身告辭。袁世凱和張之洞將4位公使送走,張之洞道:“慰亭,老夫也告辭了,你把今天和他們交談的內容寫好摺子,明天一早,我們一起進宮去回命。” 雖然在軍機處的排名,張之洞在袁世凱之前,但袁世凱是總理府衙門的主管官員,張之洞是過來協助袁世凱,因此寫報告的事情自然是由袁世凱責任。

袁世凱道:“香帥請自便,我必將一切都辦好,明天隨香帥一起進宮就是了。”

張之洞點了點頭,這才離開總理府衙門,回自己的住處。寫摺子的事實當然不用袁世凱親自動手,自有幕僚代勞,不過袁世凱回到自己的住處之後,卻是心事重重,茶飯不進。因爲明天進宮,肯定會有一番爭論,自己採取什麼立場,還是要好好想一想,慶親王、張之洞都可以倚老賣老,裝糊塗,但自己去不行,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只是現在的局勢太複雜,袁世凱心裡也是一點頭緒都沒有,從理智上說,他當然是認爲英法日俄四國肯定是要比華東政府強,自己應該是站到英法日俄四國的一邊,但要與華東政府爲敵,這個決心袁世凱確實是很難下。

除了己故的李鴻章之外,袁世凱是和華東政府接觸最多的清廷官員,深知華東政府內精英匯粹,人材濟濟,由其是爲首的幾個人,更可稱雄材大略,他們絕對不會做沒有意義或沒有把握的事情,因此華東政府寧可讓會談裂,不惜和英法日俄四國一戰,必然是有所倚仗,自己千萬不可小視了華東政府。

而且從個人感情來說,袁世凱也不願站到英法日俄四國的一邊去,儘管在舊時空裡,在主流史學中,袁世凱被冠以賣國賊、竅國大盜等極負面的印記,先估且不論這種定位的準確度如果,但那也是在袁世凱稱帝之後的結法,而現在袁世凱還沒有稱帝。

另外平心而論,在辛亥革命之前的袁世凱,還是有比較強的民族意識,並做了不少有利於國家民族的事情,並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部份國家利益。華東政府多次抵抗外國,不僅維護了國家利益,而且也確實給中國長了不少底氣,袁世凱在心裡也是相當佩服,因此袁世凱不願與華東政府爲敵,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在這幾年裡,袁世凱明裡暗裡也給華東政府幫了不少忙,袁世凱自認爲就最終改朝換代,華東政府建國立朝,憑自已這幾年幫華東政府辦的事情,也能在這新朝當中某個一官半職,因此袁世凱其實並不怕清廷亡國滅朝。

當然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袁世凱無法判斷這一戰的走向,如果華東政府呈現出明顯不敵英法日俄四國,袁世凱也會毫不猶豫的站到英法日俄四國的那一邊去,情懷畢競不能當飯吃,權勢纔是最重要的。

袁世凱思考再三,還是決定在這個時候,自己決不能選邊站隊,而在朝中的立場還是保持中立,那怕是因此而再度被貶職奪權,也再所不惜,畢競貶職奪權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一但站錯了隊,那可就是萬劫不復了。同時還是必須和華東政府保持一定的良好關係。於是袁世凱連夜給華東政府寫了一封信,說明英法日俄四國己聯合向清廷施壓,要求清廷加入。

其實這時華東政府早己經收到了一些風聲,畢競這個時代清廷的保密意識,保密能力都很差,一有點風吹草動,都會鬧得滿城風雨。應該說華東政府對清廷的立場也是相當重視的,雖然清廷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基本屬於意大利一類的豬隊伍水平,但如果清廷在這個時候參合進來,確實是對華東政府十分不利的,畢竟在大部份的中國,清廷仍然還是合法的正統政府,一但清廷正式下詔全國,徹底和華東政府爲敵,確實是可以給華東政府造成相當大的麻煩。而華東政府現在確實還沒有徹底推翻清廷,統一全國的綜合實力,何況現在還面臨着英法日俄四國的大軍臨近。因此華東政府也在積極的計劃着應對的策略。

而收到了袁世凱的信之後,華東政府也意識到時間緊迫,可以說這又是一次和英法兩國的隔空交手,上一次是以人民軍攻佔瀋陽,全殲俄軍而贏得一局,這一局英法顯然是志在必得,因此華東政府必須在清廷做出決議之前,採取積極的行動,迫使清廷不敢輕易的倒向英法日俄四國。

第一五二章 新農村建設(三)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三零六章 反制行動(四)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三三四章 李鴻章來訪(十一)第三二八章 奉天會戰(下)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一一零章 造艦(五)第五七二章 預備會議(七)第六一五章 滿洲里戰役(八)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一七三章 德國之行(五)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三九七章 全面開戰(六)第一百章 天津租界(七)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二二五章 青島戰役(九)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四九四章 聯盟終結(下)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二五三章 工作組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三章 制度(二)第六六九章 臺灣海峽之戰(十)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九章 村民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五百章 輿論再變(三)第三二四章 海參崴(七)第二十三章 作戰計劃第三八三章 對馬海戰(九)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四八一章 登陸作戰(三)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四七六章 山海關之戰(五)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二二一章 清廷求和(四)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一二八章 電報(下)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二零一章 蒙古攻略(四)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六百章 濟南衆態(九)第三三六章 工業成就(二)第四十七章 天津分治(五)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六十一章 大沽口會議(二)第三三四章 海歸(五)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七二二章 歸國(二)第五一九章 穆棱河之戰(十五)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第二十一章 海軍編制(五)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爭(下)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四五六章 山海關(二)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六零八章 滿洲里戰役(一)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第六八二章 結束戰爭(三)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六九五章 求和(二)第二一二章 奇襲庫倫(六)第一四五章 北倉之戰(四)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第三六七章 軍營釆訪(下)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二六一章 反撲(一)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一四一章 訪問(一)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二二三章 談判(五)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