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進據武都

樸胡連續的聲東擊西,接着煙霧視界模糊迷惑守軍,你道是樸胡想出來的?

當然不可能!這都是徐庶的交代。守軍會如何應對,會有怎樣的反應,徐庶心中早已有數,因此在河池守軍看來,這城下的攻城兵馬才行如鬼魅,摸不着蹤跡。

當李俊以爲對方是要燒破城門之時,卻不想樸胡已經帶兵殺上了城關!

但見城關上面的將士紛紛涌下城來,李俊大驚,於是立即提刀上前阻攔。

“爲何慌亂!都給我回去頂住!”李俊聲嘶力竭的喝止潰逃將士。

然而這種時候,李俊的這種行爲無異於螳臂當車。情勢已經不可逆轉,李俊再如何下嚴令,也是無濟於事了!

見衆人皆不理睬自己,李俊萬分憤怒,揮刀便砍倒了身邊幾個逃兵,妄圖以此阻止潰敗。

逃兵們見主將提刀砍人,先是愣了一下,繼而竟然都對李俊拔刀相向!

李俊再有氣節,再厲害,有怎麼能夠擋得住一潰千里的軍心?非但是沒有阻止得了潰兵,反而李俊自己也被潰兵砍死當場!

如果後面有老虎追趕,而前面有野狼當道,最好的辦法就是奮力殺了野狼!二者相較,任何人都是更怕老虎。

雖然據城抵抗劉徵並不是個明智的選擇,但是至少他的這種精神還是隻得稱讚的,可嘆的是在大勢面前,李俊自己找了一條死路!

徐庶指揮樸胡千餘板楯,轉眼之間便成功甚至近乎完美的攻下了河池城關。

當徐庶進入河池,點校兵馬,板楯兵折損竟只有三四十人。而守將李俊、孔信皆死在了河池,河池部衆被斬殺數百,其餘四散不知所蹤。

劉徵接到前線戰報,言河池已破,距徐庶領樸胡出兵,不過五個時辰。

“元直小計妙用,板楯效死神勇,此乃本王之幸也!”劉徵不禁讚歎道。

於是便領着兵馬一路進了河池。

下辨城中,武都太守王靈接報河池失守,頓時慌張。

功曹姚瓊進言道:“想來韓遂並未及時出兵,如今河池陷落,武都屏障全無,漢王數萬之衆,下辨旦夕不保,太守不如撤走漢陽,再作計議!”

漢陽郡正在武都郡後面,武都的陷落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王靈嘆道:“李俊殉身河池,我卻奔走它郡,實在是慚愧啊!”

“太守不必如此,李俊死得其所,然太守出奔也是量力擇機,雖難以言勇,卻足言智,不爲不可!漢王兵馬旦夕將至,我等還是速速離去爲好!”姚瓊寬解王靈道。

王靈素來與管軍校尉李俊相善,只得對着河池方向作揖一拜,算是辭別故友,當下便帶着姚瓊等衆,往漢陽冀城而去。

正當王靈準備撤走之時,閻行已經取下上祿,上祿守將見不能敵,也竟逃走無蹤。

而當閻行奔至下辨的時候,王靈、姚瓊已經逃走,於是閻行便也輕鬆的拿下了下辨。

兩軍會合一處,武都算是全境爲劉徵所有。

見閻行先入得下辨,劉徵滿意的讚道:“彥材行軍果然迅捷,想不到竟還比我早到一日!”

兩條行軍路線,時機上劉徵的路程更短,按理說自然是劉徵先入下辨。

對於漢王的稱讚,閻行心中有數,當然不是因爲自己有多快,而是漢王有其他的考慮,否則只怕自己連上祿還沒有拿下,漢王便已經穩坐下辨城中了!

進據武都之後,劉徵三萬兵馬算是有了個寬敞的據點。

徽成盆地寬廣數萬頃,一二百里之間,竟分爲三縣,可見此處乃養民之所。

劉徵一路來將這裡的地形地要看的真切,當即便看出此處之重要,於是便下令沮授,就在此處修建大倉,蓄積糧草,準備支應接下來的戰事。

沮授立即作下安排,有將漢王命令傳書至成都尚書檯。

自從將國政分派調整之後,劉徵對於這些事情便沒有如以前管的那麼細了,這些事情都一應交給了荀彧。

關於後勤供應這一塊,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於之前了。

劉徵還沒有據得益州之時,實際上糧草這一塊的壓力並不是很大。

如今手下兵馬突然多了這麼多,而攻打隴右更是路途險遠,光是行軍都是很艱難的事情,更別說是糧草供應之事了。

劉徵倒是做了“甩手掌櫃”,但這難題卻是交給了荀彧。

倒不是說糧草就一定支應不上,以荀彧的才智,足夠將這些事情處理的僅僅有條。

但是卻也有一個難處,要想支應上劉徵數萬兵馬用度,荀彧就不得不下令徵發民夫作爲運糧隊伍。

這本事很常見的事情,但是荀彧卻總是覺得,若是能夠有辦法節省民力,那就更好了!

畢竟興師動衆,常年徵發民夫,這對於安定民生並不是件好事。

爲政以仁,這是荀彧一直以來的追求。

因此對於荀彧對於糧草供應一事,甚爲關心。

原成都令,現漢王議郎董和,也是個愛惜民力之人,聽聞尚書荀彧爲此事憂心,於是便主動求見獻策。

荀彧聽聞董和有策相薦,立即召見董和道:“聽聞幼宰有運糧妙策,還請細細說來!”

董和久聞荀彧善治國政,而且又是名門出身,於是恭敬的對荀彧行禮道:“荀令君可曾聽過蜀地有一畜名曰犛牛?”

荀彧本是中原人,對這些當然不瞭解,自進入蜀中之後,雖然略有耳聞,但知道的卻也並不是很詳實,於是問道:“此畜何如?”

董和道:“此畜狀如水牛,毛覆其身,居處高寒山間,蜀中亦有,而多爲羌、氐所用。”

荀彧一時沒有明白董和提及犛牛的意思,於是便又問道:“幼宰說起此畜用意何在?”

董和眼露精光道:“此畜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遊渡江河激流,且最善馱物!一畜可載五百斤糧,行走山道間如履平地,特行數十里,羣行三十里!”

“特”是指單獨的意思。

荀彧聽到這裡,頓時驚喜萬分,急忙問道:“如何可得此畜?”

董和早就對這做了調查,於是回答道:“邛崍山中不下數萬,皆已爲山民馴化!令君若需此畜,可着邊郡採買!”

當然也可以強行徵用,但是這勢必會挑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矛盾,這既不是荀彧所願意看到的,也不是董和會建議的,因此只說是“採買”。

第八百六十五章 有何妙計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張嶷脫險第三百四十章 敲詐勒索第七百七十章 叛軍俱滅第一百三十五章 懷璧其罪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東吳有變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片言收城第二百五十章 冀亭伏兵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道白光第四百八十九章 天水名士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兩軍僵持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李業之計第二百四十九章 玩弄心計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泰然處之第五百八十九章 高陵張既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高士大名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呂蒙帶隊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請回吳中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相會陸口第一百五十一章 引虎攻狼第八百三十九章 進軍蘇示第五百九十章 夏侯伯仁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蔡張突圍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調兵西域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金蟬脫殼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琢玉成器第二百二十二章 呂丘劫道第一百六十一章 華陰之變第三百零三章 設崇醫館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刺客史阿第二百二十六章 大雨傾盆第六百零二章 星孛鶉尾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馬出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釋放降卒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都督人選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人頭展覽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忠請罪第一百七十七章 馬超出手第二百八十五章 張魯離去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酒鬼丁衝第六百零一章 四田之法第五十八章 戰呂布二將受阻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二將分歧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北取下邳第七百九十三章 全城激憤第五百六十四章 弒李奪兵第一百六十七章 關張之怒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函谷告急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勸備殺妾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萬金購首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樂進反擊第九百五十一章 攀龍附鳳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進逼許都第二十三章 漢中分兵第五百四十二章 輕鬆易主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遷往長安第二百九十二章 孫權封侯第六百零二章 星孛鶉尾第二百八十五章 張魯離去第八百三十二章 事有蹊蹺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決定轉移第一百七十一章 張魯反戈第三百三十七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高士大名第五百九十六章 問罪馬超第七百三十七章 合賊之議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水鏡餘暉第二百三十章 以攻爲守第一百一十九章 宗正劉虞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一病不起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你死我亡第三百一十九章 說降鄧芝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朱桓出兵第八百九十七章 誰是黑手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魯肅阻兵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宣室問案第二百八十七章 拜訪周舒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人頭展覽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張嶷脫險第三百五十一章 義正嚴詞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合肥解圍第九百一十二章 畢恭畢敬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攆走邴原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忠請罪第六百八十章 荊州刺史第六百三十八章 兩個都督第二百四十八章 起兵白波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臣子本分第五章 荀陳徐張高第八百九十四章 班師凱旋第一千零五十章 動情家宴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收服史阿第四百一十六章 計召關羽第七百四十七章 漢王處罰第八百四十四章 誘出殲滅第二百七十六章 計擒二楊第五百四十二章 輕鬆易主第七百五十五章 王累狡黠第三百八十四章 江東拒曹第五十六章 違令受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