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天水名士

劉徵見到了送來的軍糧,心裡更加有了底,有荀彧在後方羣策羣力,支應調度,再加上益州這麼多年的積蓄,想來自己不必爲糧草問題發愁了。

張繡率部趕上之後,整個武都已經聚集了七萬兵馬,由張繡、閻行和劉徵自己,分爲三部,分別駐於武都三縣。

漢陽郡中,漢陽太守韋康早已接到了武都告急軍情,之後又有韓遂調兵文書。

其實從韋康的本意來說,他是不願意分兵給韓遂的。涼州諸郡,大多臣服於韓遂,但是實際上漢陽卻是有些例外。

漢王也聽韓遂節度,僅僅是因爲韋康的父親韋端被曹操“請”去了許都,現在正擔任朝廷的太僕。

韋康,字元將,少有賢名,楊彪曾稱讚韋康“韋主薄年雖少有老成之風,昴昴千里之駒”。

其父韋端,建安初年爲朝廷署置的涼州刺史,後來曹操拉攏了馬騰韓遂之後,便將韋端請進了許都,表奏其爲太僕,實際上就是要給馬騰、韓遂騰出位子來。

當然這個“位子”只是個虛位,即算是韋端當涼州刺史的時候,整個關中加上涼州實際上也還是馬騰韓遂說了算,畢竟拳頭硬纔是道理。

韋端赴許都之後,隴右之地最有權勢的依次經歷了馬騰,如今又是韓遂。但是最有“名望”的卻一直都是韋康!

韋康淵才亮茂,雅度弘毅,尤其是賢而愛民。因此雖然關中這麼多年掌握在各路軍閥手裡面,實際上隴右之地還是相當安定,這都是韋康的功勞。

馬騰、韓遂對待韋康的態度基本上都差不多,巴不得人家治理的好,畢竟在二人看來,整個潼關以西都是自己的地盤,因此對於韋康在隴右的治理,甚至於交結涼州士人,馬騰、韓遂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韋康手下有兩個謀士,一個是主簿閻溫,一個是參軍楊阜。

閻溫字伯儉,漢陽郡西城縣人,此人忠義有節,不惜死,韋康很是信任。

參軍楊阜,字義山,漢陽冀縣人,爲人剛亮公直,正諫匪躬。與同郡人趙昂、姜敘、尹奉俱聲名在外,因此被涼州人稱爲“天水四士”。

天水即是漢陽,漢武帝置天水郡,後漢永平十七年更名爲漢陽郡,此地人常以天水稱。

這楊阜很有些見識,也曾被舉孝廉,曹操當司空的時候,經韋端的推薦,楊阜曾被曹操召爲幕僚,不過在官渡之戰時,楊阜又被派回了涼州。

回到涼州之後,隴右諸將問他袁紹和曹操誰會勝利,當時楊阜就一口斷定最後勝利的一定是曹操,後來的結果果然證明了楊阜的預測,因此隴右之人對楊阜更加稱讚不已。

韋康與楊阜性情相投,於是便任命楊阜爲參軍,參軍即是參謀軍事。

當剛剛得到武都軍情時,韋康問見於閻溫、楊阜、趙昂三人。

楊阜當時便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武都旦夕不可保,數日之內,韓遂必遣人來取我漢陽兵馬!”

韋康雖然是“淵才亮茂”,但這“才”並非是見識深遠,而是善於治政治民,因此對於楊阜的話,韋康一時沒有理解。

閻溫也不禁問楊阜道:“武都既旦夕不可保,則隴右之地危矣!如此韓遂爲何要來漢陽取兵?”

從表面上看,武都失守,就意味着隴右第一道門戶已經洞開,這樣的話,整個隴右地區便將要面臨漢王雄兵,在這種情況下韓遂應該是加強隴右的防守,又怎麼會從隴右調兵呢?因此閻溫很是不解。

聽得閻溫疑問,楊阜臉上露出了一抹對韓遂的譏笑。

“伯儉兄以爲韓遂何許人也?漢王何許人也?”楊阜反問閻溫道。

閻溫想了一下回答道:“韓遂陰計老謀,漢王頗有世祖之風!”世祖就是光武皇帝劉秀。

閻溫的評斷還是比較中肯的,楊阜於是說道:“韓遂陰計老謀,二十年從來‘甘居’第二,如今與馬騰相爭關中,而漢王與馬騰有嶽婿之親,如今用兵武都,韓遂必以爲漢王虛向隴右,實出故道,如此韓遂必先除馬騰!以韓遂兵力既要抵擋漢王,又要對付馬騰,誠然不足。因此其必從各郡調兵,漢陽首當其衝。”

“那義山兄以爲,漢王到底是欲往何處用兵?”同爲參軍的趙昂也問楊阜道。

韋端、閻溫也等着聽楊阜怎麼說,畢竟對於漢陽來說,這纔是關鍵。

楊阜沉吟了片刻,態度肯定的說道:“所謂虛則實之,實則虛之,以漢王之智略,必當坐觀虎鬥,而後收漁利!其用兵故道爲虛,欲取隴右纔是實!”

韋康質疑道:“適才你也說道馬騰與漢王有嶽婿之親,漢王如何不先救馬騰,而欲先取隴右之地?”

楊阜慨然笑道:“夫雄才大略者,不以私情廢公事!先取隴右,坐觀韓遂馬騰兩敗俱傷,然後關右(關中、涼州)一舉可定,此爲上上之策,漢王豈不知之?”

座中三人聽了楊阜的話,都點頭稱是。

“如此我漢陽該當如何?”韋康繼續問策道。

這纔是重點,楊阜猶豫了一下,但還是問韋康道:“此事還要看太守如何抉擇!”

“此話怎講?”韋康問道。

“當即天下,諸雄割據,然觀其大略者,則只有曹操與漢王二人而已!天子在許,漢王在益,二雄之間,明公如何決之?”楊阜繼續問韋康道。

楊阜問出這話,其實就證明了韋康其實是不太認同曹操的,否則其父韋端在許都身居太僕,韋康根本就不需要思考站隊問題。

但是楊阜與韋康相交頗深,也知道韋康其實對於曹操並沒有什麼好感,因此纔有這麼一問。

這一問恰恰也是韋康的難處!

曹操習慣於“養虎”,這對於關右地區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如今韓遂與馬騰之爭就是曹操綏靖政策的結果,雖然曹操是安枕無憂了,但是對於雍涼關中地區的老百姓可就是災難了。

而如果漢王得到關中,那麼整個關右地區就不會再有這種諸侯割據的狀態,長達二十多年的紛亂,或許可以就此終結。

對於韋康來說,這就是家國兩端的抉擇。

第二百七十九章 釋放降卒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洛陽決戰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籠絡軍心第四百八十五章 宜加褒獎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韓晞挑戰第二百四十章 再遇故人第三百零七章 西城之行第四百六十八章 何須來日第三百五十章 時局糾纏第四百一十二章 借道武都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周瑜遺言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呂娘行刺第七百八十九章 軍法人情第八百三十三章 李恢出使第七百一十七章 異想天開第七百零二章 醫者仁心第九百五十四章 吳侯厚禮第七百四十七章 漢王處罰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曹操病篤第五百六十三章 馬超請罪第二百二十五章 朝霞似火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執意上報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懲治馬超第二百零一章 行蹤泄露第四百八十五章 韓遂心思第八百八十五章 賊心顯露第四百四十二章 非常之法第三十一章 賈詡劫段殺胡第四百四十六章 希望破滅第二百八十二章 箭矢無情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山下新冢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閻韓相鬥第三百七十四章 化險爲夷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疲兵之計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白眉最良第四百三十章 兵勢大漲第七百六十一章 武陽烈婦第三十二章 王允說李刺董第六百六十一章 荊兵暴起第九百一十三章 昨夜歡暢第三百九十二章 矛盾爆發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螳螂捕蟬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小小幼麟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連續設伏第五百九十六章 問罪馬超第三百一十章 天象異變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吳下阿蒙第六百二十九章 邀得鳳雛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老臣黃忠第二百零九章 子由劫獄第八百八十四章 來者不善第八十七章 牛輔排兵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痛貶曹操第五百三十二章 三軍圍城第六百二十三章 吳巨效命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心之計第四百七十八章 荊州分歧第一百四十三章 將計就計第八百三十章 犀羣反衝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宴請劉艾第九百零六章 幷州侯氏第九百七十二章 何日攻曹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退出洛陽第二百三十三章 良成混戰第四百六十二章 各有心思第三百九十三章 栽贓嫁禍第八百七十九章 決議鬥帥第十五章 張任二楊來奔第二百零四章 劉徵退敵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妻兒爲質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曹劉再會第八百九十四章 班師凱旋第二百八十三章 西城突變第八章 皇甫嵩與皇甫寧第七十七章 濟陽遇險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成德陷落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得償所願第九百零七章 暗中交易第四百一十章 半途而廢第三百四十八章 劉徵再婚第七十四章 程立投曹第八百三十五章 黃忠先行第四百四十章 黃權遺願第三百九十六章 驕兵小計第三百零四章 射鹿仲由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急召曹仁第二百零四章 劉徵退敵第四百四十八章 羣臣歸心第四百四十四章 戛然而止第一百九十章 馬趙交手第五十三章 敲袁紹竹槓第一百一十二章 徐榮死戰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仲達攔路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屋漏逢雨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離宮遠觀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張遼被困第七百七十九章 交心之談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正中眉心第四十二章 江東孫策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魯肅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