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另立新君

曹操要爲劉協之死找個理由,用來搪塞天下人之口,辛毗、王朗等人領會曹操之意,將罪責都退到漢王劉徵身上,滿朝文武,僅有袁渙一人站出來仗義直言,卻不成想,

竟被許褚當着衆人的面砍死在殿上。由此可見,曹操現在已經徹底無所顧忌了!經歷了這麼多動亂,黃河以南的地盤幾乎損失殆盡,曹操已經不會再有任何顧忌。袁渙本以爲以自己的家世和名聲,曹操至少

也得先找個理由,才能動手,卻不想曹操眼睜睜的看着許褚將自己殺死。

滿朝公卿皆默不作聲,甚至還有人面露鄙夷神色。而鍾繇有意爲袁渙避禍,可卻還是遲了一些。其實袁渙若只是反對將罪名推給漢王,曹操大可以裝作視而不見。問題在於袁渙口口聲聲說曹仁有大逆不道之罪!曹操方纔祭奠完曹仁,心中正是悲痛時刻,袁渙無疑是

捅了個馬蜂窩!

可嘆袁渙,置身事外明哲保身多年,到了還是死在了一句話上!

許褚將袁渙當場砍爲兩節,若無其事的回到曹操身邊,曹操也無動於衷,沒有任何反應。

王朗一見場面尷尬,趕緊出來拜道:“光祿勳袁渙,口出狂言,攻訐忠臣,暗通外藩,死有餘辜!”

衆人一聽這話,趕緊紛紛出來附聲,竟無一人在意袁渙之死!一直以來曹操雖然跋扈,但是還保持有基本的斯文莊重,這是他第一次縱容手下在朝堂之上逞兇,可見曹操心中絕不能容忍有人對死去的曹仁有隻言片語的不敬!也更可

見曹操失去曹仁是有多痛心!

鍾繇眼看着袁渙身死而自己無能爲力,心中不禁暗暗嘆息。曹操並不管是否所有人都支持自己,只要沒有人反對自己就足夠了!其實他也看出鍾繇有保護袁渙之意,不過曹操卻並不疑心鍾繇,這一點恰是鍾繇的過人之處。鍾繇能

力出衆,但在政治上向來不喜歡站隊表態。曹操也愛惜他的治才,因此並不計較。

“元常!天子薨逝,禍由漢王!我知你文筆上佳,這道傳示天下的文誥就交給你來寫如何?”

曹操手下不乏刀筆吏,如陳琳、阮瑀、路粹、劉放之徒,各個皆是文采斐然。然而曹操獨獨點出鍾繇,要讓他來寫,這意思就是要讓鍾繇自表忠心,也是斷絕鍾繇後路!

鍾繇當然明白曹操的意思,雖然心裡有些不情願,卻也只能接受。

“魏公交付重任,在下奉命便是!”鍾繇拱手答道。

曹操見鍾繇沒有猶豫,滿意的點了點頭,接着說道:“天子死因有了說法,接下來便該談談另立新君的事情了!諸位有什麼想法,不妨都說來!”

這會兒所有人都學聰明瞭,曹操問話,沒有人敢率先回答,都低頭不語。便是想要討好,也得先揣摩好曹操心思纔是。

衆人沉默了許久,廷尉徐璆站了出來,曹操不禁笑道:“孟玉有話要說?”徐璆拱手言道:“在下以爲,天道無親,百姓與能!自中平以來,漢家天子不能視事久矣!朝有更迭,代有歷轉,漢祚之衰,已非一日!此天數已盡,非人力可爲!魏公披肝瀝膽,勉力維持至今,終不得有所成,今更有強敵臨境,藩王作亂!此豈魏公統御無方耶?實乃天道不可逆,魏公強逆之,欲拯衰朽於危亡,以至於此!逆天改意,終

不能行。若欲圖存,不若代漢而立!魏公身自進位九五,恭順天道,然後可挽狂瀾於即倒,撫萬民於四海!”關於曹操是否會代漢而立的猜測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早在當年曹操遷都許昌的時候,便已經有不少人在猜測曹操會在何事代漢自立!這十餘年來,漢室朝廷日益勢微,

天下大事早已決於曹操之手,實際上天子只是個名號,已經沒有任何實際權利,這一點所有人都很清楚。

現在徐璆第一個當衆說出了這樣的話,還是以漢室廷尉的身份。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立刻便開始議論紛紛。雖然除了袁渙,再沒有人出來反對曹操,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打心底裡支持曹操。而現在徐璆公然站出來進言,要曹操進

位九五,這就與之前的局面有了天壤之別!

哪怕曹操大權在握,所有事情都是他說了算,這也都還在可以接受範圍。畢竟漢室數百年,權臣並不鮮見,強如大將軍樑冀,甚至毒死皇帝,也都不乏追隨之人。

不過真要代漢自立,這可就牽涉到太多了!徐璆話剛說完,太僕韋端當即便站了出來反駁道:“廷尉此言差矣!且不論漢室是否氣數已盡,縱觀當今局勢,羣雄環視,豈能如此草率?魏公雖有盛德,然漢室數百年,

遺恩天下久矣!今魏公若進位九五,非但無益,反而徒授天下以口實!實乃自取其禍也!吾不知廷尉是何心思,非要置魏公於衆矢之的!”少府荀悅也站出來道:“太僕所言甚是!魏公世食漢祿,受漢恩,忠心漢室。二十年來,除賊扶漢之名傳揚四海!今若一朝改換正朔,豈不前功盡棄?徒惹天下人咒罵?吾

不知舍賢德而趨惡名,有何益處?徐廷尉爲何要置魏公於不義?”

不止韋端、荀悅二人,很快便還有一些人也紛紛站出來,打着爲曹操好之名,勸阻曹操代漢自立!

曹操始終沒有說話,只是觀察着朝堂之上每個人的言行舉止變化。

王朗、辛毗、刑貞等人倒是都贊同徐璆,兩邊一時爭論的不可開交!

“好了!諸位都聽我說!”

曹操終於發話,所有人都停止了爭論,看向了曹操。

曹操掃視了一遍衆人,突然咧嘴輕笑了一聲道:“我知諸位都是好意!也該讓我說句話不是?”

徐璆爭的面紅耳赤,於是拱手道:“請魏公示下!”曹操擺了擺手,示意徐璆不必如此恭敬自己,接着說道:“想我曹某人起兵近二十載!父祖皆爲漢室重臣!若非如此,我曹操不過一介草莽!豈得有今日?是以曹某受恩於漢,既食漢祿,豈能有篡漢之心?漢室氣數如何我不知道,但我曹操只要尚有一息,便當忠心漢室!諸位都不必爭論了!我意已決,立皇子熙爲新君!”

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泰然處之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東出武關第二百六十一章 司馬仲達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周瑜援兵第九百五十四章 吳侯厚禮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戰則已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立即處死第六百七十六章 水中捉鱉第九百三十章 切莫中計第三百九十六章 驕兵小計第八百二十一章 失手被擒第八百三十四章 高定來降第七百三十一章 越俎代庖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胡綜脫身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琢玉成器第一百七十四章 兩難處境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竟是何人第七百三十五章 廣漢變局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子龍出戰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以一敵八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當歸當歸第五章 荀陳徐張高第七百四十九章 力排衆議第五十六章 違令受罰第七百五十一章 節操全無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當歸當歸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呂蒙帶隊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戰則已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夫人出走第八百零六章 以彼之道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鐵鎖連舟第三百三十一章 成都之爭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東平練兵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隨時待命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琢玉成器第九百六十章 英雄之辯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張飛出兵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形勢之論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呂娘行刺第二百二十八章 阿瞞大怒第九百三十九章 卦象兇險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張飛出兵第七百一十四章 王商告假第一千章 江東之魂第九章 這就有老婆了?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合肥解圍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各方罷兵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龐統到來第六百五十二章 近在眼前第二百一十四章 得兵下邳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漢王藥方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號爲神兵第三百三十五章 威撫衆人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迴天無力第七百三十章 俞元李恢第七百零五章 劉巴求見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片言收城第七百五十六章 再度夜襲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敲打劉靖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定二樑第六百零四章 二子交鋒第五百六十一章 真的絕戶第四百七十六章 再次興兵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進逼許都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過境南陽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且看勝負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意外又生第六百五十六章 拒受糧草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馬郭探問第七百八十六章 爭相赴險第七百三十二章 金蘭之義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太史示警第三百六十六章 拜訪水鏡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憂成現實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黃韓發兵第九十一章 馬失前蹄第三百零八章 欺行霸市第五十一章 兗州賊起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宜陽桑谷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誰人不悲第八百六十章 別來無恙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閻行退走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計取小勝第四十六章 壯士獻刀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罷兵而去第五百一十七章 障眼之法第三百四十六章 情到深處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進逼許都第九百八十一章 東南大盛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三賜上將第三百四十五章 雲祿見釋第一百零一章 李儒勸胡第一百四十二章 君命不受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子龍來救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不可信任第一百五十三章 驅虎猛將第七百六十七章 新都內訌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虞勸和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備壽宴第七百零五章 劉巴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