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雲中,位於河套西北,秦時的雲中郡治。秦末大亂,冒頓單于乘機南下,重新佔據了河南地和高闕、陽山(今狼山)、北假等陰山戰略要地,雲中此時已爲匈奴單于庭所轄。

由於匈奴遊牧民族的特性,單于庭不是固定的地點,單于無城郭,不知何以國之。穹廬前地若庭,故云庭,所以匈奴單于所都之處即爲“庭”。

漢五十八年九月,匈奴軍臣單于設庭於雲中,舉行蹛林大會。

匈奴每年舉行三次大會,皆由單于召集諸王部長參加。

正月舉行春祭,爲小會龍庭;五月舉行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爲大會龍城;九月,爲課校人畜計,於蹛林稽查各氏族部落一年中戶口和牲畜增殖情況,覈實軍隊數量,徵收賦稅,爲蹛林大會。

三次大會以秋季蹛林大會最爲隆重,幾乎所有的匈奴大部族都會全員出席。

所謂“蹛林”,就是圍繞樹林的意思。

匈奴的神祠和後世的蒙古敖包,以及北亞各族對天地神祗的祭祀場大致相同。那是把自然樹林或人爲堆成的樹枝,當成神靈的憑代。故而一定要在有林木的地方,如果沒有還要臨時插柳枝以代替林木。

匈奴的“蹛林”活動其實來源於鮮卑的風俗,自古相傳,“秋祭無林木者,尚豎柳枝,衆騎馳繞三週乃止,此其遺法也。”主要內容均爲賽馬,是遊牧民族的一種祭祀盛典。

蹛林大會活動的人數和牲畜都會多於龍城的“大會”,需要有更寬廣的場地,與正月、五月那種祭祀活動是不太一樣的。這種匈奴部衆都要參加的大規模聚會,應當是在水草適宜、有林木、也適合安排部衆生活、單于大帳又有較好安全保障的地區。

由於單于庭具有移動性,每年的“蹛林”也會隨之變動。

蹛林大會上,會有所謂的“課校”,就是稽查各氏族部落一年中戶口和牲畜增殖情況,覈實軍隊數量,徵收賦稅。這項活動安排在秋季,正是當年的收穫季節,能夠比較全面的反映當年人口、畜產品的增減情況,匈奴各個階層都會關心這項事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蹛林大會體現着匈奴政權管理戶籍、財產、檢閱軍隊,向人民徵收賦稅的重要職能。

此次蹛林大會,上百萬匈奴人齊聚雲中,消息傳來,雁門郡和代郡的邊塞如臨大敵,紛紛實施邊禁,整軍備戰。

代郡尚有白登山可做依託屏障,雁門郡則是首當其衝,太守郅都面臨其上任以來的最大威脅,一邊加強防務,一邊上書皇帝,直言雁門若失,必以死報國。

御書房內,漢帝劉啓放下手中匈奴使者送來的國書木札,面色鐵青,不發一語。

太子劉徹拿起一看,登時怒容滿面,低聲嘶吼道:“這是訛詐,徹徹底底,赤果果的訛詐!”

劉啓張了張嘴,卻始終沒有說話。

良久過後,劉徹冷靜下來,思索片刻,壓低聲音,將心中所想娓娓道來。是夜,御書房門緊閉,父子二人徹夜長談,劉徹直到天色漸明才悄悄離開。

翌日早朝,徹夜未眠的劉啓高坐未央正殿之上,面色陰沉,吩咐掌印太監孫全將匈奴國書交由朝臣們傳閱,。

朝臣們根本不用皇帝發話,一看孫全手中木札的尺寸就知道是來自匈奴的國書。

漢朝送給匈奴單于的書信,都寫在一尺一寸的木札上,開頭文詞是“皇帝恭敬地問候匈奴大單于平安”,及寫上所送的東西和要說的話。而匈奴單于則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寫信送給漢朝皇帝,並且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長加寬加大,把開頭語說得很傲慢:“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恭敬地問候漢朝皇帝平安。”再寫上所送東西和要說的話語。

傳閱過國書的朝臣們個個臉色潮紅,咬牙切齒,一副憤恨不已的模樣。還未傳閱到的大臣見狀,紛紛竊竊私語,一時間正殿之上滿是嗡嗡聲,劉啓愈發煩悶起來。

“孫全,別傳了,你來念給衆位愛卿聽聽!”劉

啓終於抑制不住,咬着牙沉聲道。

孫全聞言,腦袋上冷汗直冒,卻不敢抗旨,只好從朝臣手中接過國書。

“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恭敬地問候漢朝皇帝平安”這句肯定是不能唸的,他不是白癡,只能咬着牙從中間開始念這篇粗鄙不堪的國書:“我聽說你的國家今年豐收,希望能娶到你的女兒南宮公主,此時正帶着百萬匈奴鐵騎在雲中蹛林,也好順便將嫁妝運回去,若是你國的搬運人手不足,我可以帶着孩兒們親自到長安城取來。”

孫全話音未落,就如同點燃了一個火藥桶,整個未央正殿被瞬間引爆,咒罵之聲不絕於耳,如同鬧市一般。

孫全眼見皇帝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忙朗聲道:“殿內不得喧譁!”

大殿隨即漸漸安靜下來,進而一片死寂,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南宮公主,是皇后王娡的二女兒,太子劉徹的二姐,年方十四。

漢匈雖然多次和親,但漢朝從未送去過一個真公主,全是用宮女或血脈淡薄的宗室女子頂替的,此次軍臣單于想要迎娶劉啓的親生女兒,自然會被大漢羣臣視爲奇恥大辱。

太子太傅衛綰和劉徹有師徒情分,對南宮公主自然愛屋及烏,此時不由氣得渾身發顫,起身離席,跪倒在大殿正中,高呼道:“臣請陛下派大軍馳援邊塞,我大漢斷斷不能爲蠻夷肆意欺凌!”

劉啓半眯着眼睛,沒有接話,彷彿在思考着什麼。

大行令竇浚見狀,眼神遊弋不定,躊躇了片刻,起身道:“稟陛下,兵者乃國之大事,如今匈奴勢大,不可輕啓戰端啊!”

年逾八旬的老宗正劉通聞言,勉強用柺杖撐起身子來,顫顫巍巍的走到殿前,仰天長嘆:“軍臣單于即位不足十年,已和親兩次,此番又要再次和親,還妄圖迎娶天子之女。想我大漢泱泱大國,竟不能保護一介女流,本已恥辱至極!如若連天子之女都要拱手獻上,老臣百年後如何面對劉氏先人!陛下若是應允匈奴,老臣就跪死殿上!”

言罷,他將手中柺杖狠狠扔向一旁的竇浚,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膝蓋發出一聲脆響,嚇得殿上衆人聞聲一驚。

劉通年老骨脆,這下定然傷得不輕。然而,劉通卻拒絕了上前攙扶的內侍,強忍着劇痛,頽自不肯起身,顯然匈奴的要求觸動了老宗正的底線。

竇浚閃避不及,被拐杖擊中額角,頓時腫起個青紅的大包,宛如生了個犄角一般。竇浚身爲竇太后幼弟,乃竇氏當代最爲出色之人,何曾受過此等委屈,不由怒目圓瞪,指着劉通,半晌說不出話來。

“劉通殿前傷人,實在無禮之極,將陛下至於何處?!”

大行少卿常昆急忙跳出來,大聲呵斥,他是竇浚一手提拔上來的,自然要爲頂頭上司搖旗吶喊。

一時間,朝堂上分成兩派,互相爭吵起來,大殿上唾沫亂飛,吵雜不堪。很明顯,竇太后一系的主和派朝臣眼見情況不對,唯恐劉啓在主戰派的鼓動下,立即決定出兵,這才藉機跳出來攪合,妄圖拖延朝議時間,好讓太后知曉後再做決斷。

眼見劉啓端坐殿上,雙脣緊抿,絲毫沒有阻止的意思,典屬國公孫昆邪長身而立,聲如洪鐘的喝道:“嗚呼!無端受此大辱!我大漢如何不恨匈奴!臣願重回軍中,領着大漢男兒,長驅蹈匈奴。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一時間,吵雜的大殿沉寂下來,唯有公孫昆邪的餘音繞樑,久久不絕。

劉啓冰冷的眼神在大殿上掃視了一週,微微嘆了一口氣,心中卻多了幾分堅定,幽幽道:“諸位愛卿不必再議,朕心中已有定計,老宗正暫且好生休養,退朝!”

話音未落,他徑自朝後殿走去,留下殿內目瞪口呆的羣臣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良久,回過神來的羣臣才緩緩的退出了正殿,衛綰眼見竇浚急急忙忙的出了東門,知道必定是到長樂宮報信去了,不由仰天長嘆,面色陰鬱得可怕。

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俘 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三百七十九章 兩軍伐謀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七百四十九章 沒心沒肺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二百四十四章 綠林好漢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監國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