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

六月間,大河春夏汛期安然度過,證實長達六年多的治河工程效果顯著,原本預計爲其十年的偌大工程,在動用了百餘萬奴隸和三百餘萬金後,提前宣告完成。

治河是百年乃至千年大計,自不容有半分懈怠,大漢現下頂多是完成了階段性計劃,卻也已盡力避免如史上般在數年後出現數處河堤大決口。

劉徹曉得堵不如疏的道理,也知道簡單清淤只是治標不治本,然治河不是有人有錢就行的,修堤築壩也不是隨便就能弄的,若是不仔細考量論證而隨意興建堤壩,反倒會使得泥沙淤積更爲嚴重,使得汛期時河水橫流,洪泄萬里沃土。

據史籍記載,在未來的千餘年間,大河將因河道淤積而數度大幅改道,最終奪淮奪泗入海,造成大河中下游流域洪災處處,千百萬災民流離失所。別以爲大河奪淮入海是好事,因河強淮弱,且河水含沙量極大,導致淮水下游水道淤塞,最終徹底失去了原本的入海口。

以大漢現今的發展速度,若不出意外,頂多百餘年就會有能力真正治理好大江大河,至少不會似史上歷朝歷代那般無能爲力。

劉徹現今要做的,不是興修甚麼攔河大壩,而是盡力保持好大河上游的植被,避免大量的水土流失,同時毫不懈怠的讓沿河郡縣年年清淤固堤,提前挖掘多處大型泄洪湖,爲後世子孫治河省些力氣,且也能避免短期內出現特大洪災。

若今世再無大河奪淮入海之事,便是劉徹爲大漢立下的最大功績,或許大漢臣民無知無覺,然劉徹自身還是有着足夠的歷史使命感。倒不是非要說甚麼“人定勝天”,只是避免如史上般出現重大的生態災難,畢竟這算不得天災,而是人禍,是我炎黃子孫對“母親河”犯下的滔天大罪。

六年多來,漢廷投入的人力物力遠超昔年秦皇征伐徭役修築長城,蓋因秦長城乃是在戰國時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並非真正修築了萬里關牆。

大漢的治河工程卻是從隴西始,至千乘止,將五千餘里的主河道盡數疏浚暢通。期間光奴隸就動用了百餘萬,且是死多少補多少,從未下降到百萬之下,更遑論沿河各郡縣在枯水期也多有徵募百姓就近清淤固堤。

三百餘萬金僅是朝廷從國庫調撥的款項,沿河各郡縣官府也沒少投入公帑,畢竟此事也是他們的本分,過往在朝廷沒大力投入治河前,各地官府每歲也是會興修水利的,既然朝廷下了政令,官員們自是更爲賣力的對待此事。

或許後世公知鄙薄封建皇朝的獨裁體制,然毋庸置疑的是,若在皇權穩固,且官制完善的朝代,官僚體系的執行力要遠遠高於所謂的皿豬制度。

預定十年的治河工程,僅用六年光景就已達成預期目標,皇室實業從大河中上游順着河道治理,然待得修到大河下游,江都王劉非等人便驚覺後續的河道已整葺好了大半,皆是被沿河郡縣的官民自發弄好了七七八八。

劉非又是欣喜又是無奈,欣喜的是能早早向皇帝陛下覆命,無奈的是少了小半工程量,每歲就少收朝廷五十萬金,四年可就是足足兩百萬金啊。

兩百萬金是甚麼概念?

即便漢廷的國庫歲入逐年暴漲,但今歲估摸也就四百萬金罷了,兩百萬金就是國庫歲入的五成,換作後世的平價購買力計算,約莫等同全球前五大企業的總市值吧。

皇室實業少掙兩百萬金,饒是見慣金山銀山的劉非都是肉痛不已。

好在皇帝劉徹是厚道人,曉得自家五皇兄甚麼都不缺,掙錢也是爲了尋找所謂的成就感,總之就是個好面子的。劉非多年來也確實爲國爲君立下諸多大功,該賞還是要賞的,劉徹也不吝於給他多長長臉,順帶爲旁的劉氏宗親豎立典範。

趕在三伏休朝期前,大農府遣往各地的屬官皆完成了治河工程的相關驗收,評鑑皇室實業的施工品質確是上佳。

江都王劉非擇日朝服登殿,向皇帝陛下覆命。

皇帝劉徹龍顏大悅,當殿敕封劉非爲“賢王”,大漢天子封的“賢王”,自不似匈奴的左右賢王,而是以“賢”爲號,活着是封號,死了還能用作諡號。

莫以爲早早得了諡號不吉利,歷朝歷代能以“賢”爲諡號的王侯,掰着手指都能數出來。

況且皇帝陛下言明,“賢王”劉非位列諸王之上,可劍履上殿,與大長公主及樑王同。即便是皇子劉沐,堂堂的沐王殿下,也無此殊榮,在未得冊儲君之前,遇着劉非這皇叔也得見拜。

正因此舉,劉非真正奠定了在劉氏諸王中的超然地位,尤是樑王劉武近年多是深居簡出,鮮少過問宗親族務,即便樑王嗣子劉買已身爲太常卿,然唯有劉買日後得襲樑王位,且再遷任宗正卿,或能與劉非並列。

劉非樂得眉開眼笑,羣臣恭賀連連之餘,卻也不免覺着陛下還真是大度,難道就不憂心江都王賢名遠播,聲威愈重後,生出甚麼不該有的心思麼?

劉徹心下卻是暗笑,朝臣們之所以如此訝異,無非是見識太少,實是延續兩千餘年分封制桎梏了他們的思想。

漢代的郡國制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的雜糅,終將會逐步演化爲真正的郡縣制,別說劉非這“賢王”,便是小劉沐的“沐王”,甚至更早的牧丘候和順候,皆是劉徹刻意爲之。

隨着推恩令的頒佈,大漢王侯的現有封邑會被不斷裂解,將來封的王侯也不會再賜下封邑了,那還稱甚麼江都王,趙王,魯王……索性尋合宜時機改稱賢王,忠王,勇王,將分封制早些掃入歷史的塵埃中。

劉徹倒不是想着子子孫孫傳承帝業,來個千秋萬載,華夏大一統是大勢所趨,不管未來是誰當家做主,甚或是推翻皇朝帝制,搞甚麼滋油皿豬,總之意圖分裂華夏的屑小奸佞就該抄家夷族!

劉徹身爲帝皇,就該儘快將華夏捏把捏把,黏得牢牢的,免得像強大無比的羅馬帝國般頃刻分裂坍塌,最終湮滅不見。

誠然,史上的華夏是好好傳承下去了,然劉徹現今在大漢推進工業化,天曉得公知憤青們會否提早出現,還有可怕的聖母表。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還是要未雨綢繆,努力提升華夏百姓和漢民族的凝聚力,免得有不肖子孫搞思潮,搞運動,把好端端的民族搞得四分五裂啊!

(貌似又有些犯忌諱,然作者君不吐不快,爲之奈何?)

三伏將至,嘉獎完治河的有功之臣,劉徹便是領着妻兒提前跑南山河谷避暑去也。

皇帝陛下提前數日離京,朝臣們倒也沒甚麼非議,仍是按部就班的在中央官署處理政務,如今大漢四海昇平,着實沒甚麼軍政要事非得奏請陛下聖裁的。

太上皇劉啓更是早就跑渭北甘泉宮避暑去了,估摸着要到明歲開春纔會擺駕回京,主要是近年不知是何緣故,長安的盛夏愈發悶熱,酷暑着實難熬得緊。

劉徹翻閱過不少史籍,曉得未來數年大漢仍會是風調雨順,想來還是因華夏此時正處於溫暖期,平均氣溫仍在攀升的緣故。只要不鬧旱災,他這皇帝也就無需太過杞人憂天了,氣溫高有氣溫高的好處,尤是對於以普及麥棉複種的關中郡縣,農作物多些日照是大好事。

大農令東郭咸陽卻沒那般悠閒,皇室實業已然完成治河工程,接下來數年朝廷就不會再大舉治河了,還得靠沿河各郡縣的官府維護河段,每歲清淤固堤。

大農府掌着國庫,自是要爲各地官府調撥相應的治河款項,皇帝劉徹也曉得大農府的執掌太過龐雜,在離京避暑前,特意諭令大農府增設水利司,分掌江河百川的防洪、灌溉、航運等除害興利諸事。

掌水利之事乃是肥差,眼饞官缺的世家權貴不少,然皇帝陛下卻是留下話來,讓丞相曹欒擬定府司官制,卻不釋出官缺,由大農丞孔僅兼任水利令,並從大農府派駐各郡縣的屬官中拔擢官吏出任該地水利監。

孔僅本是兼着的中央錢莊錢監,則改由另一位大農丞卓王孫兼任,劉徹心裡清楚得緊,國家貨幣發行機構的執掌者不該長久留任,好歹要有輪調,否則太容易監守自盜,營私舞弊。

現今大漢的金融業尚未建構成型,更沒有甚麼股市,倒還好些,否則中央錢莊隨便露出點“內部消息”,有人就能掙得鉢滿盆滿,有人卻會賠得傾家蕩產。在金融監管體系尚未徹底健全前,該防備的還得防備,好歹先形成輪調慣例,官員害怕被後任者掀老底,也就不敢做得太過火了。

皇帝陛下的態度很明顯,不想讓世家權貴們過多涉入水利司,也就沒甚麼人不識趣的再多做覬覦,免得惹陛下不悅,不值當的。

孔僅亦是深悉聖意,盡職盡責的評鑑和拔擢適任官員入水利司,他比東郭咸陽小了十餘歲,就等着將來繼任大農令之位,豈會爲討好旁的權貴而誤了自身前程?

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羆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莊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莊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團入城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烏桓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