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

華夏雖是地大物博,然自古卻是缺金缺銀,故歷朝歷代皆以銅鑄幣,漢初是一金抵萬錢,白銀更是大漢朝廷頒佈金銀律後,才被視爲流通貨幣。

似西方諸國大量鑄造金幣和銀幣,在漢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劉徹身爲穿越者,卻是心知肚明,曉得要早做預備。

預備甚麼?

自是要防止與西方國度大規模通商後,身毒乃至歐洲諸國的金銀等貴金屬大量流入漢境,造成漢境內嚴重的貨幣貶值,進而引發通貨膨脹。

劉徹不是小白網文所寫的男主角,曉得金銀不是愈多愈好的,尤是現下大漢纔是世界最強盛的“物資出產國”,可預見與西方通商後,絕對會產生龐大的貿易順差。

譬如後世的華夏,從美帝賺取的貿易順差皆以美金計價,相當於購買美帝國債,爲大手大腳的白皮買單,着實是無奈之舉,也不得不承認是不斷賠本的,且美帝白皮慣會耍賴,欠錢不還就算了,還屢屢反咬華夏低價傾銷,奪去懶白皮的工作機會,這特麼說的是人話麼?

貨幣數量並非社會財富的本質,尤是涉及進出口貿易,若西方國度用金銀來換取大漢的大批貨物,大漢卻因境內缺金缺銀,金銀幣值過高,在外貿中無疑是虧大了。

說實話,金銀不頂吃不頂喝,大漢現下的工業化水準也無需大量金銀去製作精密配件或電子元件,並不值得大漢用實際物資去從境外換取。

南海水師已揚帆啓航,準備打通大漢與身毒諸國間的商道,劉徹唯一憂心的,正是身毒盛產黃金,將來漢商若不斷將身毒黃金運回大漢,只怕會對尚待完善的貨幣架構造成不小的衝擊。

劉徹思慮多日,諭示大農令東郭咸陽儘速研擬發行“銀票”的條陳,以求早日完善金票,銀票和錢票的紙幣架構,形成三票通兌體系,同時要加速增發錢票,以逐步取代銅錢,使其儘快退出貨幣體系。

大漢貨幣改革的長期目標,自是普及紙幣使用,且錢票必須逐步與銅錢脫鉤,只實行金銀本位,否則金銀和銅幣的通兌比例着實太過懸殊,就算在後世也沒一斤黃金兌大半車赤銅的好事。一旦境外金銀涌入大漢,若少府錢莊仍長期維持一金抵萬錢或一銀抵千錢的實體貨幣通兌,別說少府撐不住,便連大農府的國庫也不頂事啊。

然此乃長久規劃,尚要徐徐圖之,對外通商卻是勢在必行之事,劉徹不可能因噎廢食,讓大漢放棄掠奪海外財富和資源的絕佳時機。

漢七十三年,五月。

大農府頒佈政令,各大邊市包括海陸碼頭所設立的“海關”,再度調整關稅,大多貨物的關稅皆是調降,唯有金銀和奴隸例外。

攜奴隸出境者,需加徵出奴稅;然押運奴隸入境者,非但不收取關稅,反倒會貼補相應入奴稅,即爲新制定的“進口退稅”。

進口退稅?

大漢臣民見得此等政令,皆是詫異不已,心道從古至今只聞朝廷徵稅,還從未見識過朝廷會給百姓“退稅”的,皇帝陛下還真不愧是散財童子啊!

朝臣們倒是曉得皇帝的盤算,着實是現下大漢的精壯勞力嚴重匱乏,主要是鮮少再向百姓徵發繁重的徭役,築城治河等大工程皆要調集大量奴隸。

退稅就退稅吧!

朝臣們出身的世家大族,也沒少涉足販賣奴隸這樁暴利營生,皇帝陛下既是捨得國庫出貲貼補,大農令也不反對,他們倒是樂得讓自個家族多多獲利。

有退稅的政令在前,隨後大農府再頒佈調整金銀關稅的政令,反對的聲浪也就不算太大了。

依照新的關稅律令,對入境的金銀將加徵高額的金課和銀課,以求儘量彌平境內和境外的金銀差價,朝廷課徵上來的金銀稅賦,應足以貼補所謂進口退稅的支出。

大漢臣民雖不懂甚麼金融學,卻多是能想明白,皇帝陛下不是貪那些稅賦,朝廷也沒多收半枚大錢繳入國庫,而是以進口退稅的方式盡數反哺給漢商的。

況且大農府的公告已言明,進口退稅及於但不限於奴隸,日後將研擬及陸續頒佈其餘品項,主要是大漢境內稀缺的貨物,譬如銅錠及漢人知之甚少的橡膠。

世家權貴們不甚在意,豪商巨賈們也覺着挺好,頂多日後從外邦多買些奴隸回大漢便是了。

劉徹瞧着民意的風向不錯,便是加碼讓廷尉府增修律法,若攜金銀入境而隱匿不報,試圖逃課關稅者,一經查實,即追課十倍重稅,犯情尤爲嚴重者,可判至梟首抄家的重罪。

律條頒佈後,大漢臣民果是不覺嚴苛,這罰則可比往境外私運兵甲之罪輕得多,那可是要夷族的,甚至會夷個三族九族。相較過往七十餘載,大漢現下的關禁已極爲寬鬆,關稅又頗低,漢商們掙得鉢滿盆滿,滿意得緊,很是知足,着實沒甚麼可抱怨的。

天佑大漢,正在劉徹爲此事憂心時,北海水師從對馬島傳來大喜訊,登島探勘的帝國科學院諸多地質博士已探明數處銀礦,儲量應是不小。

劉徹大爲欣喜,他雖從後世史料查到對馬島有大銀礦,卻沒料到會如此輕易探勘到,且還是容易開採的淺層礦藏。

真是及時雨啊,朝廷開採這銀礦倒不是想用來增發銀票,而是增加白銀儲備量,以作爲金融調控工具,對衝大漢民間從西方國度獲取的金銀,企穩國內幣值。

大農令東郭咸陽更是興奮異常,說實話,國庫內的黃金儲量倒是不小,白銀儲量卻嚴重匱乏,想要用來供中央錢莊發行銀票,並支撐民間錢莊進行銀票和白銀間的通兌,還真是捉襟見肘。

皇帝劉徹即刻下旨,將對馬島和伊伎島賜給朝鮮國。

沒錯!

大漢擁萬里海疆,他處皆鼓勵民間海運,唯有東北角的朝鮮半島施行禁海令,以北海水師戰艦巡海,除卻水師戰船,任何民間船隻不得出近海水域,尤是見得外邦舟楫,一概將之擊沉。

現今三韓覆滅,整個朝鮮半島唯剩屬民四十餘萬的朝鮮國,朝鮮傾全國之力,徵兵八萬替大漢清剿對馬島和伊伎島及周邊島嶼,留在朝鮮國都東暆城的屬民仍近愈三十萬。

對馬島孤懸海外,伊伎島則更是緊鄰倭奴本島,在大漢未有餘力佔據倭島時,劉徹是不會輕易在對馬島囤駐重兵的,更不會往對馬島大舉遷移漢民。

治國不是寫小說,在江南,遼東,嶺南乃至漠南都沒來得及開發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治理倭島,那特麼不是扯淡?

莫要以爲六千餘萬人口很多,後世華夏光大重慶地區的常住人口就超過三千萬,大漢的六千萬人口要支撐完整的工業體系尚嫌不足,更遑論維持工業化初期必要的內需市場,若還要往外遷移,那不是歷史小白文的經典橋段麼?

殖民和佔領是完全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這是要搞清楚的,更要謹記英國殖民北美的教訓。

別特麼說漢人所在之處即華夏,華夏是大江大河,是三山五嶽,是養育炎黃子孫的這片錦繡河山,漢人生於斯,長於斯,或會故土淪陷,或會遠遊他鄉,然便是死在外頭,也要魂歸華夏的。

竊據孤島,妄圖裂土自立者,談甚麼華夏同胞?

留島不留人!

(寫得這麼隱晦,會被舉報屏蔽麼?)

大漢羣臣無法領會皇帝陛下的心思,覺着明明在對馬島發現了大銀礦,卻將之賜給外邦藩國,着實是太過敗家。

朝堂之上,看着滿殿朝臣苦苦勸諫,劉徹不禁失笑。

“諸位愛卿勿急,朕且問你等,我大漢現今雖稱不得萬邦來朝,然藩屬之國足有百餘,依你等所見,朝廷是否該對各屬國一視同仁?”

劉徹拍了拍御案上的鎮山河,待得羣臣噤聲,方纔緩聲問道。

羣臣皆是愣怔,不知皇帝陛下爲何有此一問。

劉徹也不在意,復又道:“朕以爲,我大漢屬國該劃分三等,一等屬國是爲藩國,二等屬國是爲僕國,三等屬國是爲奴國。”

大行令張騫追隨皇帝多年,深諳聖心,忙是起身離席,行至正殿中央躬身問道:“陛下,恕臣愚鈍,難解其中深意,還望陛下爲臣等釋疑。”

劉徹微是頜首,出言解釋道:“藩國者,稱臣納貢,遣屬民按律繳稅應役即可,西域諸國多在此列;僕國者,舉國屬民皆需供大漢差遣驅使;奴國者,舉國男爲奴,女爲婢,位卑不及牲畜。”

張騫恍然大悟,揣測道:“依陛下之意,西域諸國多爲藩國,朝鮮則……是爲僕國?”

劉徹撫掌大笑:“不錯,那倭島諸國則皆爲奴國,倭奴,倭奴,本就是生而爲奴者,不妨讓朝鮮這僕國僕國糾集僕從軍,替我大漢好生教化倭奴,也免得朝廷多耗軍費。”

大農令東郭咸陽遲疑道:“陛下,此舉雖能省下軍費,然那對馬島產出的白銀……”

劉徹挑了挑眉梢,意有所指道:“對馬島和伊伎島雖是不小,但就憑朝鮮人的農藝,能養活四十餘萬人?你要知曉,朝廷在那可是頒佈了禁海令的,你大農府掌天下財稅產業,還想不出如何獲取對馬島的白銀麼?”

劉徹此言一出,莫說東郭咸陽,滿殿羣臣都曉得了陛下的盤算。

“陛下聖明!”

朝臣們皆是眼神大亮,想着日後還得多多僱傭北海水師的戰艦,對馬島興建中的軍鎮和軍港,怕是要大開邊市,成爲朝廷和權貴們的聚寶盆了。

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五百一十七章 漢爲刀俎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衛趕至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間軼事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賁獸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設計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二百四十章 朝鮮作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