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

既知天災將至,自然要早做應對。

劉徹身爲大漢天子,總不能坐看治下百姓遭受災害,流離失所,食不果腹。

因史籍的記載不甚具體,劉徹無從知曉三月雨雹的災害程度,但也正因史書僅一筆帶過,可見雨量還不至大到讓關中的各大河川潰堤,進而引發大範圍洪災,主要還是冰雹會帶來災害。

饒是如此,劉徹還是寧可做最壞的打算,預先做好防災和抗災的準備。

近年關中百姓大量種植冬小麥,每年八九月間播種,隔年四五月間收割,這意味着到得來年三月,有不少冬小麥必須提早收割,就算未成熟也得收。否則冰雹一砸,莊稼就全毀了。

粟谷的種植在南北郡縣有着較大的差異,在大江以南那些氣候最溫暖的郡縣,粟谷每歲可種兩季,春播時間不同,早到立春,晚至穀雨,皆可播種,種到收約四個月左右;夏播則爲多爲五六月間播種,種到收約百日左右。

關中郡縣氣候較冷,粟谷多是每歲一季,驚蟄春耕後,可至春分方纔開始播種,最晚不應遲於三月間的穀雨時節。

來年三月,不管是暴雨還是冰雹,都會對關中郡縣的農業造成重創,甚至會出現大面積的糧食絕收。也無怪史上的漢景帝要將劉舍這丞相推出來背鍋,以此平息民怨了。

“待得來年,關中郡縣的冬小麥要提早收割,粟谷不能再種!”

朝堂之上,高居御座的皇帝劉徹環視殿內羣臣,擲地有聲。

大農令曹欒面色霎時慘白,忙是離席出列,躬身勸誡道:“陛下,雖預料到天災將至,但若因此而棄種農田,無異因噎廢食啊。”

他不得不說重話,關中郡縣自古爲天府之地,更是大漢最爲重要的產糧區之一,若是來歲作物絕收,產生的影響着實太過可怕了!

“大農令勿急,先聽朕說完!”

劉徹知他乃是忠於職守,並非故意重話頂撞,倒不至心胸狹隘到容不下異議,只是擺擺手道:“朕並未說要棄種農田,只是來年三月若真降下雨雹天災,防災,救災及災後重建,皆需要投入大量人手,着實不宜再種粟谷。

若天災甚重,粟谷種也是白種。至於提早收割的冬小麥,朕已囑咐過國舅田勝,命田氏商團盡數按小麥市價向百姓收購,用以飼養豬羊家禽或製取酒精。”

他刻意停頓片刻,方纔復又道:“近年來,關中乃至中原不少郡縣的百姓已漸漸開始食用麪食,若非平準令孔僅屢次出手平抑調控,各地的小麥市價早已暴漲。既然來年關中郡縣不宜種粟谷,就全數改種冬小麥,大農令以爲如何?”

曹欒忙是搖頭,再度勸誡道:“陛下,這農物不是說改種就能改種的,近年確有不少百姓種植冬小麥,但大多農人還是種植的粟谷,且不說他們是否知悉冬小麥該何時播收,如何種植,單說那麥種,倉促之間從何處尋來如此多麥種供關中百姓播種?”

羣臣皆是頜首,曹欒說得在理,讓農人倉促間改種作物乃是天大的難事,非朝廷和各地官府下達詔令就能輕易解決的。

“正因如此,朕需諸位愛卿及各郡縣的官員皆齊心協力,助朕辦好這等難事。”

劉徹緩緩起身,走到御案之前,沉聲道:“朕已命皇家實業調集大量人手,用以協助平準司從大漢各地盡力購置和選取大量合宜的麥種,遺孤內院的農學院也將派出人手,教導育種的手法,在明年六七月間,必然能提供足夠的麥種。

於此同時,關中各郡縣的官府皆需廣設農事局,作爲教導農人各種農藝之所,朕會遣農學院的學子坐鎮各地農事局,教導冬小麥的耕作之事。

大農府及各地官府都需往農事局投入大量人手,將冬小麥的種收手法傳播給轄地的百姓,若有怠慢瀆職者,盡皆梟首抄家!”

天災將至,災前佈置已是刻不容緩,劉徹無暇多費脣舌,只得乾坤獨斷。他如今只需要官員們拿出執行力,從上到下將他的旨意迅速而徹底的貫徹下去。

曹欒面露遲疑之色,硬着頭皮道:“陛下,若是關中百姓全數改種小麥,那來年各郡縣的田稅……”

“天災將至,還談甚麼田稅?”

劉徹劍眉微揚,輕拂袍袖道:“來年關中郡縣的田稅盡數免除,尤是災情嚴重的郡縣,冊籍在簿的百姓盡皆免除丁口稅!”

曹欒不由大急:“陛下,前些時候纔將大漢各郡縣的丁口稅減半,如今若再……”

“曹欒!”

劉徹眉宇緊皺,兩眼逼視曹欒,冷聲呵斥道:“朕知你是忠於職守,但你務必切記,國庫的貲財乃是民脂民膏,取之於民,亦當用之於民。若傾盡國庫可救百姓於災難,何足惜哉?”

“說得好!”

老宗正劉通拍案而起,朗聲讚道:“老臣曾聽聞陛下的一番話,君爲舟,民爲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今天災將至,百姓若是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則似大川水竭,再難行舟,我大漢社稷又怎能安穩?”

曹欒悚然驚醒,噗通跪倒在地,伏身道:“微臣大錯,竟失卻苦民所苦之心,請陛下治罪!”

“無妨,快起來吧!”

劉徹面色稍霽,緩下聲調,出言寬慰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況且愛卿向來盡忠職守,只是一時思慮不甚周全,談不上甚麼罪過。況且天災將至,還需愛卿及大農府諸官竭心盡力,助百姓防災抗災。若能將此事辦妥當,你非但無罪,還有大功,朕必會重重賞賜於你。”

“謝陛下寬仁,臣定當竭盡所能,爲朝廷爲百姓略盡綿薄之力。”

曹欒忙是再拜,方纔緩緩起身。

劉徹微微頜首,轉身望向丞相袁盎道:“關中各郡縣設立農事局之事,還需煩勞丞相多多費心,務必調集充足的人手,不必顧忌開銷,一應花費皆可從國庫預先支取,待災後少府將出貲財填補國庫虧空。”

袁盎忙是起身避席,躬身應諾。

劉徹復又冷眼掃視殿內羣臣,厲聲道:“衆卿就當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預先提點一句,無論是設立農事局還是調派各類應付天災的物資,若有人膽敢伸手,從中牟取私利,挪用一枚大錢,朕就殺一人,直至將犯官的九族盡數殺光爲止,可是醒得麼?”

朝臣們皆是唯唯諾諾的低聲應諾。

劉徹鳳眸大睜,喝道:“大點聲!”

“諾!”

羣臣忙是起身,齊聲應諾道。

劉徹滿意的點點頭:“很好!日後若衆位愛卿中若有人被夷滅九族,就休怪朕言之不預了。”

羣臣皆是縮了縮脖子,脊背直冒冷汗。

今上平日雖多是和顏悅色,但真若決意痛下狠手,可比太上皇更爲毒辣兇戾。

年節之前,朝廷連頒佈數道詔令,以便提早因應來年預估中的天災。

命皇室實業於年後從關中郡縣招募大批人手,趁着枯水期,在關中各地修葺河堤,疏浚河道,應募者皆可得高額月例。

各地官府亦需調集當地民夫,給予相應貲財,由吏員領往各處地勢低窪或緊鄰山坡的村落,爲百姓做好防洪防雹,甚至是舉村搬遷的準備。

關中百姓來年皆免繳田稅,若天災降下,災民皆免去丁口稅,受災郡縣則開官倉放糧,冊籍在簿的當地百姓可按量領取,足以飽腹無虞。

若是災情過於嚴重,各地官府還需做好廣設粥棚和興建簡易屋舍的準備,務必不教災民流離失所,無容身之處。

爲避來年三月的天災,已種植冬麥的關中百姓可於二月間提前收割,凡官府冊籍備註過的,田氏商團皆按小麥市價盡數收購。

關中來年廣種冬小麥,百姓可根據冊籍的田畝數量,在來年六七月前前往各地官府領取足量的麥種乃至少量農具。

各郡縣官府廣設農事局,教導農人種植冬小麥,並派吏員協同各鄉里正耄老,深入民間傳授各式農藝。

來年四月起,中原各郡縣的常平倉向長安太倉運送存糧,以供關中百姓所需,並維持太倉一定的存糧儲量。皇室實業所轄的皇室儲備署亦需做好準備,在必要之時大量釋出倉廩存糧,平抑關中糧價。

着大農府轄下的平準司監察關中乃至中原各郡縣的物價,但凡有商賈囤積居奇,欲借天災哄擡物價,牟取暴利者,盡皆出手重懲。尤是官商勾結者,可上報御史府與廷尉府,一經查明,將之盡數梟首,抄家,夷族!

詔令一出,嚴冬中的關中各地驟然喧囂起來。

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紛紛從各地調集人手,西北大道的鋪設和各式作坊的營建都暫且停工,大批奴隸被押往關中各地,挖雪刨土,搬泥堆沙,運送糧草物資。

朝廷乃至關中各地官府亦是全力動作,官吏們連年節都顧不上,盡皆各奉職守,投入到緊張的防災中。

百姓們聞得朝廷詔令,又見官府吏員當真帶人到各處鄉里四處檢視,本因天災將至的愁緒不由緩解大半。

今上果是日神下凡,爲造福大漢萬民方纔履及凡塵,便如太上皇般愛民如子,爲百姓思慮得這般周全。

想到先前的那些流言,需得萬衆齊心方能助今上抵禦住北地災神,百姓們愈發同仇敵愾,更對行這等鬼魅伎倆的匈奴人恨之入骨。

既然不讓咱漢人過安生日子,那待得滅了北地災神,便向天子再呈萬民書,懇求朝廷出兵漠北,殺光那羣匈奴蠻子!

關中百姓們心間涌着新仇舊恨,恨不能即刻提刀上陣,向匈奴蠻子宣泄出滿腹的鳥氣!

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二百五十章 鐵騎封城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七百八十七章 遠徙萬里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帳暖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涼畜牧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三百三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十四章 運籌馬上 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