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

入得四月,關中各郡縣已將災情詳細呈報至朝廷公府,劉徹遣了少府丞陳誠領着諸多賬房前往公府細算,初估災後重建需花費近百億公帑。

大農令曹欒被宣召入宮,閱看過寫滿各類預算的賬冊,滿臉欲哭無淚的神情。

足足百億,幾近於國庫歲入!

國庫公帑並非只進不出,數十萬邊軍加各郡縣府兵要糧草軍餉,各級官吏要秩俸,造橋修路,疏浚河川,哪樣不需消耗大筆貲財?

即便近年國庫歲入大漲,但開銷也遠較過往大,建設新城,鋪設瀝青大道,皇室實業可不是白替朝廷賣力的,江都王劉非在收賬時從未手軟過。

國庫雖談不上入不敷出,但還是那句老話,地主家也沒甚麼餘糧。

現下要支取出百億公帑,索性讓皇帝直接取去他這條老命算了。

劉徹自認是個通情達理的好皇帝,自然不會要了曹欒的命,不等他出言訴苦,便是和顏悅色的笑道:“大農令無需太過犯愁,朕早先已先言明,少府亦會籌集些現錢來應對此事,不若大農府和少府將災後重建的開銷對半平攤,如何?”

曹欒訝異道:“陛下,少府能支取出五十億現錢?”

他作爲執掌天下錢糧的大農令,對少府的收支亦是明晰,頗是懷疑少府能拿出這等數額的現錢。

少府作爲皇帝私府,徵課山海池澤之稅和收取臣民捐輸,用以負責皇室及宮廷的所有衣食起居、遊獵玩好等諸多事務。

少府近年通過轄下的各式作坊牟取暴利,劉徹即位後又直接並了太子詹事府,但亦如國庫般,收入雖多,開銷卻也極大,尤是陽信公主出降和皇帝劉徹即將舉行的大婚,耗費都是極大的。

雖說天子富有四海,整個大漢都是他的,但畢竟山海池澤和諸多產業難以倉促折賣變現,籌集到足以活用的現錢。

五十億大錢,合五十萬金,現下大漢藏有如此鉅額現錢的地方,除了國庫,就唯有皇室實業總部內那數座守備森嚴的金庫。至於田氏商團麼,國舅田勝的全副身家都未必能有這個數,更遑論能活用的現錢。

劉徹曉得他的疑慮,卻也沒多作解釋,只是笑道:“愛卿儘管放心便是,你且按着這賬冊,從國庫逐筆支出相應公帑即可,六月前少府自會將五十億錢移入國庫。”

皇帝都肯將少府貲財用來填補國庫虧空,曹欒自是無法再推阻此事,國庫預先挪用支取百億錢還是做得到的,只要少府在歲末發放秩俸前將錢送來入庫,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見曹欒應下此事,劉徹心情大好,他雖身爲皇帝,但總不能事事乾坤獨斷,硬逼着臣下奉旨行事,破壞官僚體制的良好運作。

待得曹欒告退離去,劉徹便命近侍宦官召堂邑翁主阿嬌入宮。

少府短期內確實籌集不到五十億現錢,劉徹又不想再過多插手皇室實業,將其視作劉氏宗親及諸多世家大族共同出資的股份制企業,還是任其獨立運行的好。

朝廷強行向大企業攤派鉅額公務開支,這等惡劣的先例不能開!

即便江都王劉非屢屢上奏,想以皇室實業的名義向朝廷捐輸重金,爲君分憂,劉徹也斷然拒絕。

皇室實業可自行將大筆貲財投入災後救助中,出錢出力幫災民修葺房舍,清淤農田,但不應爲朝廷的公務舉措買單。

少府徵課山海池澤之稅,有後世的國企性質,倒是應該出資捐輸給國庫。

國企和私企,必須從創立之初就涇渭分明的區分開來,免得日後鬧出亂子。

江都王劉非聽完劉徹的想法,自是分外認同,拍着胸脯保證日後定會多加註意。

劉徹倒也不想打擊劉非等人爲國出資的積極性,替皇室實業在民間豎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也是有必要的,便是想到了個好主意,讓劉非先行籌備活錢,等他的消息。

這事兒,還得着落到阿嬌小蘿莉的身上。

大婚的吉日已定,就在五月初五的端陽之日。

漢初還沒甚麼端午節,大漢君臣更不會去紀念那投汨羅而亡的屈原,他可是楚臣,雖是戰國時的楚人,但也勉強能稱上項楚的前人,終歸犯了幾分漢人的忌諱。

何況大漢鐵血尚武,對屈原在楚都陷落後投河自盡的做法頗是不認同,倒不如以匹夫之勇,提三尺之劍,多殺幾個入侵楚國的秦兵。

腦袋掉了碗大的疤,二十年後又是好漢一條。

投河自盡這種消極的逃避作法,教大漢君臣着實難以理解,紀念他作甚?

大漢的端陽之日,乃是指五月仲夏的首個午日。

五月通午月,五月初五即爲午月午日,該日是爲陽辰,順陽在上,陽氣頗盛,且多是晴好天氣。

此番帝后大婚要抵禦北地災神侵擾,皇帝又是日神臨塵,自然要選擇陽氣旺盛的日子。

現下已入四月,婚期將近,阿嬌也不好繼續宿在太皇太后的長樂宮,而是回到皇親苑的大長公主府備嫁。

(劉徹登基後,館陶公主是爲大長公主,長公主則爲劉徹的長姊陽信公主,位階已提,位同諸侯王。)

不過也只是明面上這般做,實際上阿嬌還是時常入宮走動,偶爾還會到未央宮見劉徹,沒在意甚麼備嫁不私會的規矩。

御史府諸官們此時正忙着到關中各郡縣監察吏治,確保沒有官吏在災後重建時貪污瀆職,沒甚麼閒心上奏彈劾阿嬌不合禮制的做法。

劉徹遣近侍宦官去召阿嬌入宮,只消小半個時辰,額角冒汗的小蘿莉便帶着香風陣陣,跑入長秋宮後苑的翠竹園。

竹間小閣內,劉徹將早已備好的甜湯遞給她,無奈搖頭道:“又在宮城縱馬了?”

“嗯,即便教御史瞧見,頂多再罰些錢財。”

阿嬌微微有些喘,不以爲意的答了話,便是接過甜湯,仰着細長的頸項咕咚咕咚飲盡。

她放下湯碗後,以袖遮面,打了個分外愜意的響嗝。

“……”

劉徹見得她那刻意裝淑女的行爲,微是愣怔,便即失笑道:“你若先擦擦汗,理好妝容衣裳,且不打那嗝,倒還有幾分賢淑模樣。”

阿嬌瞪了他一眼,接過他遞來的錦帕,胡亂抹了抹冒着汗珠的額鬢,嘟着嘴不甘道:“我若真有心要扮賢良淑德,亦是能像模像樣的。若非急着入宮見你,本翁主還在府裡和內宰們學着儀態呢,日後總要教你見識到甚麼叫雍容萬方的母儀之姿。”

劉徹雖是不信,卻也不好打擊小蘿莉力圖上進的積極性,便轉了話頭道:“你先坐下,朕還有正事要與你商議。”

阿嬌依言落座,卻非正襟危坐,而是翹臀着席,左腳曲盤,整個身子抵在豎立着的右腿上。

這等踞坐之姿,若教御史們瞧見,怕是又要上奏彈劾她堂邑翁主輕浮無禮,偏生瞧在劉徹這穿越衆眼裡,只想上前拜見大佬。

活脫脫的大漢版洪興十三妹啊!

沒救了,諸多內宰費心勞神的教導數月,也沒把這塊“朽木”雕刻成型,估計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劉徹心下暗歎,出言詢問道:“你依着卓文君的諫言,出資廣設粥棚,向災民布粥施飯,如今成效如何?”

“甚麼成效?”

阿嬌一時沒反應過來,隨口道:“聽下人回稟,災民們吃得飽,就是貲財不多,人手也有限,設不了多少粥棚。”

劉徹無奈的搖搖頭,這蘿莉就是沒甚麼城府,壓根沒完全領會卓文君讓她廣設粥棚的初衷,只得挑明道:“朕是問你,災民是否對你這堂邑翁主交口稱讚,誇你果然是福澤世人的真鳳天女轉世?”

阿嬌方纔恍然,忙是輕點臻首:“倒是賺到不少好名聲。”

“那便好!”

劉徹其實早知成效不錯,甚至還命宣德讓慈濟觀在暗中推波助瀾,替阿嬌揚名,此時出言只是想提點阿嬌,復又道:“日後你若想做個母儀天下的賢后,這點名望還是頗有不足。”

“啊?”

阿嬌不禁顰眉,她近年不斷努力,就是想做個好皇后,此時聽得劉徹的話,不由有些心焦道:“那還該如何做纔好?”

劉徹不答反問道:“依你看來,父皇和朕算得上仁德賢明麼?”

阿嬌忙是頜首,由衷道:“自然是仁德賢明的。”

劉徹搖搖頭,不以爲忤的笑道:“賢明倒還勉強算得上,但父皇和朕屢屢夷人全族,且用盡陰私算計,擔不起仁德二字的。”

“……”

阿嬌知曉劉徹所言非虛,自是無言以對,她的脾性再莽直,也不敢輕易評鑑帝皇。尤其還涉及到太上皇劉啓,豈是她這做晚輩的能隨意出言置喙的。

劉徹見她沉默,復又不加掩飾道:“即便如此,百姓還是稱頌父皇和朕是愛民如子的仁君聖主,蓋因是我父子二人懂得謀取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縱使帝皇手段狠辣,但只要是民心所向,滅殺權貴豪強比宰雞屠狗還簡單,甚至不需自個動手,只須將其斥爲禍國賊子,百姓就會用唾沫將那些權貴淹死。”

阿嬌張着小嘴,滿面驚容,又蘊着幾分好奇和探究,顯是從未聽聞這番道理。

劉徹見她來了興致,頗是欣慰,繼續道:“民意便如河川,可疏不可堵,爲君者若能善用民意,治政之時便是順暢無阻。你若想成爲百姓交口稱頌的賢后,自然也應善用民意,否則即便做得再多,也如着錦衣而夜行,無人聞問,豈非事倍功半?”

阿嬌雖莽,腦子卻是聰慧得緊,過往只因出身高貴,甚麼事都可輕鬆擺平,懶得費心算計罷了。

此時聞得劉徹所言,她已會意大半,忙是問道:“我該如何善用民意?”

“要引導民意,必先爭取民心。”

劉徹見她有所領悟,不由輕笑道:“卓文君讓你廣設粥棚,初衷亦是在此,只是就憑你從聯合制衣分到的那點紅利,無異杯水車薪,不虞使用。”

阿嬌臻首連點,便似啄米的小雞,犯愁道:“可我過往花銷太大,沒攢下甚麼體己錢。”

劉徹微是揚眉:“無妨,朕已替你盤算好了,不妨設立個慈善基金,用於救助受災百姓和困頓孤寡。待大婚後,你這皇后要入主長秋宮,不妨就將這慈善基金稱作長秋基金吧。”

“慈善基金?長秋基金?”

阿嬌雖不知何爲基金,但是聽聞劉徹要讓她以長秋之名設立產業,剪水雙眸中登時閃着亮晶晶的光芒。

大漢皇后,長秋宮之主!

與劉徹定立婚約時,她年歲還不大,並未完全理解那道賜婚聖旨的真正價值。

隨着年歲漸長,她已然明白,若能坐穩後位,她就是大漢的女主人,是全天下最尊貴的女人……除卻太皇太后和太后。

她身爲大長公主之女,自幼長在天家,豈會沒有半分權利慾?

只要能坐穩後位,她甚麼都願做!

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一百九十七章 謀算諸越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