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

進得七月,剛入不惑之年的大農令曹欒便將頭髮愁白了。

近年關中百姓已漸漸接受了麪食,進而將其發揚光大,將麪粉研究出各種吃法,迅速傳播到大漢各地。

尤是淮水以北的諸多郡縣,百姓們紛紛將日常的主食從粟米換做麪食,短短數年間,小麥的市價從粟米的一半,硬生生拔高到和粟米等價。

若非朝廷收取租賦時是按照粟米計算的,恐怕小麥的價格早就超過粟米了。

“殿下啊,冬小麥在夏末就已成熟,百姓們此時已快收割完了,這租賦到底何時收,收多少,如何收啊?”

曹欒近日被這三道難題鬧得寢食難安,無奈皇帝又賴在甘泉宮不回長安,他只得跑到太子府向劉徹尋求裁示了。

“既然百姓都收割了,當然現下就收啊,百姓們的田畝和每年耕種的作物不是都在籍冊上註記了麼?各郡縣田稅已降到三十稅一,尤是京畿附近更是五十五稅一,你還怕百姓不肯繳納,收不上來?”

劉徹不免有些疑惑,大漢愈發強盛,國庫歲入都超過百億錢了,那麼點田稅還值得個大農令愁眉不展,這“財政部長”當得也太小鼻子小眼了。

曹欒無奈的苦笑道:“朝廷每年徵收的賦稅進而官吏的秩俸皆是以粟谷計,若將這小麥收上來,如何造冊入庫啊?”

劉徹不以爲意道:“讓各地的官倉按照八十錢每石的粟米市價收購小麥,百姓繳納賦稅時,亦按照八十每石的價格換算成銅錢上交。”

曹欒愣怔半晌,訕訕道:“若真如此,小麥的市價必會上漲,超過粟米的市價。百姓們定不會向官倉賣小麥的,朝廷卻按照粟米市價換算田稅,豈不是虧大了?”

“就這點小錢你都要跟百姓計較啊?”

劉徹劍眉微揚,撇了撇嘴:“百姓們都不容易,近年大漢的歲入大多來自商稅,而非農稅,你就別老指着從百姓身上徵稅了。”

曹欒愈聽愈不對勁,心道本官可是忠心耿耿爲你老劉家打理祖宗基業,怎的好似我在刻意盤剝百姓似的,這要傳揚出去,名聲還不得臭大街啊?

他忙是出言辯解道:“太子此言差矣,農事乃立國之本……”

“好了,大道理孤王比你懂得多。君爲舟,民爲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曉得不?”

劉徹擺手打斷他的話頭,無比霸氣道:“孤王有大宏願,日後終要徹底取消農稅,讓農人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曹欒自是啞然無語,卻又不敢反駁如此冠冕堂皇的話。

劉徹復又道:“且先照孤王說的去做便是,待日後尋個閒暇,孤王再好好給你講講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及其衍生影響。”

曹欒聽得滿頭霧水,問道:“敢問殿下,那三農問題是甚麼意思?”

“所謂三農,乃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問題即是要增加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發展、維持農村穩定。農田增收了,農民富足了,社稷安穩了,大漢自然便會愈發富強。”

劉徹故作訝異的擡眸瞟他,擺出不可置信的模樣,搖頭嘆道:“你身爲大農令,明知農事爲國之根本,竟從未仔細考慮過這些事?”

曹欒聞言,自是愧疚不已,只覺自個才疏學淺,眼界狹隘,遠不如太子殿下般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啊。

他反省片刻,復又問道:“殿下教訓的是,只是若朝廷允許百姓以錢繳稅,日後若百姓們大多改種小麥,官倉收不到足夠的粟谷,官吏的秩俸又該如何發放?”

“發放貲財作爲俸錢便是啦,若按以往般發放粟米,官吏們還要將之換成銅錢或小麥,運來運去的麻煩不說,還免不得有所損耗。”

劉徹不以爲意的擺擺手,再度教育道:“浪費是最大的罪過,要招天譴的,曉得麼?”

曹欒可沒那麼好忽悠,改變官吏秩俸的發放制度絕非小事,若有心人擺出祖制說事,鬧不好要出大亂子的。

劉徹好歹也曾入中央官署協從理政,知道他在顧忌甚麼,便是道:“你先去安排收糧徵稅之事,至於這秩俸發放嘛,明天開朝議吧。”

曹欒見太子並未執意行事,方纔鬆了口氣,匆匆告退而去。

往年田稅皆在十月左右徵收,今年怕是要在七月和十月各徵收一次,除要通傳各郡縣官員稅吏,還要徵調大量的人力物力,絕非他這大農令能獨自處置的。

還得向丞相袁盎稟報求助,連監察各級官吏的御史大夫劉舍也得知會纔是。

翌日早朝,劉徹毫無避諱的拋出了議題,讓羣臣們朝議是否要更改秩俸的發放方式。

“殿下,古往今來,官吏的秩俸皆是以穀米計數。若改而發放俸錢,若糧價突是暴漲,官吏們的俸錢難以買到足夠的穀米,導致食不果腹,該如何是好?”

丞相袁盎最先離席出列,他倒不是冒然反對,而是確實心存疑慮。

“丞相的擔憂不無道理,不若加上一條,官吏秩俸依其粟谷石數,按當時的粟谷市價兌換成俸錢,平日官吏亦可從官倉回購穀米。”

劉徹沉吟片刻,便是答道:“如此一來,便等若官吏將穀米暫且存放在官倉,是否回購,何時回購,全憑官吏自願。若是真不想要俸錢的,索性發放俸錢當日便盡數回購成穀米即可,丞相以爲如何?”

袁盎仔細想了想,頜首道:“若是如此,老臣無異議。”

說完,他便是入列回席,等着看其他臣僚朝議。

御史大夫劉舍監察吏治多年,從不吝於用最大的惡意揣度官吏們,忙是起身出列,躬身道:“殿下,恕老臣直言,我大漢各郡如今廣設常平倉,每歲夏秋谷賤,增市價三五文收糴,遇谷貴則減價出糶。亦即是說,官倉谷賤時收糧,其價錢高於市價,谷貴時出糧,其價錢則低於市價。

官吏的秩俸多在歲末發放,正是谷貴之時,若全數兌成俸錢,官吏們待得谷賤時方纔大肆買糧,等若憑白多了不少秩俸。

何況,若允許官吏從官倉買糧,萬一有人趁谷貴時從官倉低價買糧,再高價賣到市面上……”

劉舍的話雖是意猶未盡,但劉徹和羣臣皆不是傻子,誰還聽不出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擔心有官吏藉機低買高賣,做那倒買倒賣的破事。

“御史大夫無須憂慮,孤王相信我大漢官吏還是有節操的。”

劉徹笑着擺擺手,出言解釋道:“何況孤王從未說過要允許官吏從官倉買糧,而僅僅是回購,譬如某位大臣的秩俸爲千石,那他亦至多能從官倉回購千石粟谷,一粒也不能多。

至於谷貴時發放俸錢,官吏們待得谷賤時再大肆買糧,那不是恰好替朝廷平抑了糧價麼?官吏們能多得些粟谷,朝廷又省了開倉賣糧的功夫,端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劉舍聞言,細細想來,還真是這個道理。

“殿下明鑑,老臣亦再無異議。”

他微是躬身,亦是入列回席。

劉徹環顧殿內,笑問道:“諸位還有甚麼異議麼?”

朝臣們皆是不語,畢竟這舉措確實對他們有利無害。

殿下適才已是明言,不想要俸錢的,索性即刻全換成粟谷好了,誰也沒攔着你,無非只是讓官吏們多了種不錯的選擇罷了。

唯有大農令曹欒皺着眉頭,猶豫片刻,便是起身出列,躬身道:“殿下,這秩俸改制雖是良策,但畢竟我大漢官吏爲數衆多,現下又已入秋,若匆匆改制,各種錢糧精算皆要徵調人手細細盤整,倉促間難以處置周全啊。”

“大農令多慮了,孤王本就沒打算即刻大肆推行,今年先在長安城試行即可,若來年沒出甚麼亂子,亦或只有些許瑕疵,便待查漏補缺後,再逐步在整個大漢推行。”

劉徹忙是出言安撫道,他深知大農府執掌的事務頗爲繁雜,大農令乃是羣臣中最勞累的職務,甚至不亞於丞相,乃是九卿中最爲重要的職務。歷來的大農令皆是擇取精力充沛的壯年人,可不就是擔心他們會活活累死在任上麼?

或許應儘早如後世般,將財政部,商業部,農業部和工業部徹底分開啊,否則隨着大漢愈發繁榮強盛,未來的大農令怕真會累死的,除非是個得過且過,不幹正事的酒囊飯袋。

這纔是真正涉及更改祖制的大事,斷不能冒然提出,否則朝堂怕是要徹底鬧翻天了。

“日後我大漢再要頒佈甚麼國策政令,亦要如這般,先尋到合宜之地小範圍試行,驗證是否可行,待得再無疑慮後,方可逐步推行,且不可盲目頒佈詔令,害了百姓。”

劉徹肅容道,唯恐自個今後頭腦發熱,如後世的某些官員般,拍拍腦袋就決策,拍拍屁股就走人,誤國誤民啊。

“殿下英明!”

羣臣皆是馬屁送上,朝堂依舊和諧如昨。

現下太子如朝陽東昇,皇帝又舊疾難愈,已鮮少過問國事,怕是早生出禪位的心思。

此時不拍馬屁,更待何時?

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賁獸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四百七十章 購艦計劃第三百零六章 商賈世家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