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

右賢王瘋沒瘋尚未可知,但先前領兵攻城的數位匈奴將領真是快瘋了。

先前的攻入城中的四千精銳騎兵傷亡慘重,能安然撤回的不足半數,足足損失了兩千餘騎啊!

匈奴和大漢的軍制甚是不同,匈奴兵士大多來自不同的部族,且多由其族長親自統率,歸附在匈奴諸王帳下,爲之效力。

換而言之,匈奴軍隊實爲部族聯軍,尤以匈奴右部爲甚。

匈奴右賢王的屬地曾涵蓋雍涼之地,祁連山北乃至西域東北部,可謂域界廣袤,附屬部族衆多,其麾下兵員的來源亦是駁雜。除了右賢王的兩萬親衛騎營乃是欒提王族的部衆,其餘將士皆出自諸多附屬部族。

先前傷亡的兩千餘騎,正是那些領兵將領的族中精銳,傷亡如此慘重,意味着他們部族的實力驟減。

對匈奴部族而言,實力意味着地位,意味着話語權,意味着一切。

若部族精銳傷亡殆盡,即便將來攻下這武威城又如何?

分潤戰利品之時,還有底氣與旁的將領爭奪麼?

即使右賢王論功行賞,但拿到手的戰利品,沒有足夠的實力,真能保住麼?

匈奴諸將的厭戰情緒愈發高漲,尤是當匈奴將士們盡皆得知王庭陷落的消息後,整個匈奴大營登時炸開了鍋。

他們常年爲右賢王征戰,早已在右部王庭安家落戶,娶妻生子。如今王庭陷落,家中妻兒死活不知,哪還有心思攻甚麼城?

便連右賢王最爲仰賴的親衛騎營都是人心浮動,軍心思歸。

“大王,撤兵吧!”

“是啊,待得奪回王庭,再重整大軍復仇雪恥!”

“大王,回返王庭吧,再拖下去怕是要炸營了……”

匈奴將領硬着頭皮,齊齊進入大帳,皆是對躺在臥榻上的右賢王苦勸道。

“……”

面如金紙的右賢王緩緩睜開眼,渾濁的雙眼望着帳頂垂下的那些五彩綢束,皆是他的閼氏親手編織而成。

兩人成婚多年,每逢出征前,她便會贈他一條,期盼他能得勝歸來。

豈料,此番出征,竟落個天人永隔。

“停止攻城,全軍稍作休整。”

右賢王此時已恢復了理智,頹敗的擺擺手,有氣無力道:“明日清晨……撤兵!”

匈奴諸將聞言,皆是大喜過望,卻又聞得右賢王再度下令。

“撤兵之時,留下五千騎射斷後,免得漢騎出城追擊。”

右賢王畢竟久經沙場,恢復理智後,顧慮甚爲周全,復又道:“再派出大量遊騎斥候先行探路,免得中了那甚麼虎賁衛的埋伏。”

匈奴諸將忙是領命而退,將明日撤兵的軍令早早傳達下去,以便安撫軍心。

臥榻之上,右賢王重新闔上眼瞼,寒涼的淚滴從眼角緩緩滑落。

漢軍不會如此輕易放本王撤回王庭的,回途定是殺機重重。

或許,再也看不到那巍峨的賀蘭山,湛藍的扎薩克湖,只不知埋骨他鄉的匈奴人還能否迴歸長生天,與妻兒們重新團聚?

翌日清晨,隨着匈奴右賢王撤兵,近半月的武威攻防戰徹底終結。

大漢安夷將軍公孫歂和安北將軍史惕率三萬漢騎出城,卻並未冒然追擊匈奴大軍,只與斷後的五千匈奴騎射來回拉扯,刻意周旋。

公孫歂志得意滿的笑道:“拖住這數千匈奴騎射,又是大功一件!”

史惕頜首認同,此番並肩作戰,他徹底見識了公孫歂的奇謀詭計,對其甚是敬佩,認定此人日後必是大有作爲。

此時不好生結交,更待何時?

亦在這日,平靜多日的大漢朝堂再度熱鬧起來。

“殿下,匈奴右賢王當真領兵進犯武威城?”

“殿下,烏桓各部出兵征討匈奴左谷蠹王庭之事,爲何臣等皆不知曉?”

“殿下,恕臣斗膽,敢問朔方,隴西,雲中三大邊郡皆是揮師塞外,卻爲何不見陛下頒佈詔令?”

就在昨日,長安權貴們紛紛接到來自各地的呈報,方纔得知短短月餘間,大漢竟發生了這麼多大事,偏生他們盡皆被矇在鼓裡。

尤是向來主張與匈奴和睦的保守派重臣,簡直急紅了眼,皇帝和太子到底想做甚麼,莫非被近年的連番對匈大捷衝昏了頭,真要兵發大漠,討伐匈奴麼?

他們雖是主和,卻非國賊,而是真的憂國憂民。

大漢固然能憑藉險關雄城抵禦匈奴人,但若真揮師塞外,在那廣袤的草原和大漠與匈奴決戰,無異以卵擊石啊。

昔年高祖劉邦能將西楚霸王逼得自刎烏江,算得上兵強馬壯,身邊還有蕭何,張良,周勃等一衆賢臣良將。

可那又如何?

高祖親率三十餘萬大軍征討匈奴,反是被冒頓單于領着匈奴鐵騎圍困在白登山,足足困了七天七夜,糧道斷絕,端是飢寒交迫,危在旦夕。

若非高祖採用陳平的計策,暗中向冒頓單于的閼氏行賄,怕是難以脫險,憑白丟了性命。

以高祖之雄傑,尚有白登之圍,被逼訂立城下之盟,何況帥才匱乏的今時今日?

劉徹也是曉得保守派朝臣的顧慮,倒也沒想太過怪罪他們。

依照史籍記載,漢武帝雖是取得了對匈作戰的巨大勝利,卻也未並未真正根除匈奴這個北方大患。武帝死後,漢匈之間又是打打停停的折騰了百餘年,直到東漢和帝劉肇兵發漠北,將北匈奴徹底擊潰,方告終結。

漢武帝的功績固然無法抹殺,但他的連番對匈作戰,徹底掏空了文景兩代帝皇忍辱負重積攢下的厚實家底,使得大漢百姓必須繳納沉重的稅賦,當真苦不堪言,也變相導致了西漢的沒落。

故此,主和派朝臣的擔憂並非全無道理,尤是他們並不曉得大漢此時真正的實力。

事實勝於雄辯,如今戰局雖已明朗,但捷報未到,說甚麼都是虛的。

劉徹也懶得多費脣舌爲他們講解大戰略,擡起手,做了個往下壓的動作。

身側的掌印太監孫全自是會意,朗聲道:“殿內不得喧譁,羣臣肅靜!”

朝臣們聞言,皆是立馬噤聲,免得被扣上殿前無狀的罪名。

劉徹滿意的微微頜首,緩聲道:“諸位既有疑慮,孤王自當爲你等解答。”

“先說烏桓出兵之事,烏桓諸部雖向我大漢進貢,但他們想出兵征討誰,與我大漢何干?只要不進犯我大漢邊塞,管他們作甚?

再說匈奴進犯之事,匈奴右賢王確是率五萬騎射進犯武威城,但諸位可還記得數年前雁門之役,郅都光憑十餘萬邊軍便抵擋住軍臣單于的數十萬鐵騎。

如今武威城中有八千虎賁騎兵,八千胡騎,兩萬中壘輕騎,兩萬餘步卒,萬餘漢民,十餘萬奴隸,附近還有卑禾候的數萬羌騎,父皇還詔令隴西都尉馮遠率萬餘隴西騎兵馳援……

若他們還守不住武威城,豈非盡是羣廢物?闔該以身殉國,免得空耗軍糧!

何況隴西,北地,安定的諸多關塞皆已閉城,右賢王即便入得雍涼之地,也無法入塞,諸位便無需操心啦。

最後再說朔方和雲中揮師塞外之事,父皇只是見得秋收在即,唯恐匈奴的遊牧部落似往年般侵擾我大漢邊民,出兵將他們驅離關牆罷了。”

劉徹略微頓了頓,清清嗓子,故作隨意的加了句:“當然,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們出塞後自會見機行事,只要不莽撞行事,害了將士性命,趁機殺敵立功又有何妨?”

嗯,這句還是很關鍵的,免得日後朝臣們得知真相,又要鬧騰。

索性讓李廣背黑鍋吧,反正攻陷匈奴右部王庭的功勞着實太大,他不背鍋誰背鍋?

殿內羣臣見太子殿下端是理直氣壯,只覺道理雖說得通,但總感到有些彆扭。

這麼些大事盡皆瞞着朝堂羣臣,就這般隨口幾句,便想應付過去,未免太過敷衍了吧?

朝臣們又紛紛望向正襟危坐的三公九卿,卻見得三公皆是老神在在,諸卿家亦是不動聲色,唯有大行令竇浚的面色略顯不虞,卻也緊抿雙脣,沒有發話。

麻辣個直娘賊!

朝臣們皆是老奸巨猾之人,慣會察言觀色。

三公顯是早已知曉此事,九卿即便先前未曾知曉,此時也打定主意暫時不往裡攪合,待看清形勢再說。

若是日後傳來捷報,現下跳出來鬧騰的,可不就成了跳樑小醜?

何況太子殿下已將話頭堵死了,烏桓管不着,武威不用管,朝廷出兵也並非征討匈奴,而是保境安民,那還有甚麼由頭鬧騰?

難不成聲討皇帝妄動兵戈?

那若是傳揚出去,大漢百姓怕是會戳着他們的脊樑骨痛聲唾罵,名聲還要不要了?晚節還保不保了?身後的家族今後還想不想在大漢混了?

國賊之名,誰也不敢擔,誰也擔不起!

於是乎,大漢朝堂重歸和諧,權當先前甚麼事都沒發生。

最憋屈的是大行令竇浚,他真是從頭至尾皆被矇在鼓裡。

偏生竇太后尚在甘泉宮,皇后和館陶公主臨盆之前,她怕是不會回返長樂宮的,竇浚即便再想訴苦告狀,也不敢輕易離開長安城啊。

無故缺席早朝,還是去告刁狀,嫌命長麼?

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出差結束,坐高鐵回家,估計晚上才能更新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五百九十九章 經略外夷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一百五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七十章 老漢家中 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