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陶牧拜表

陶謙答應了親自來參加是勳的婚禮,可是纔剛整理停當,乘上馬車,還沒出門,突然背後一支冷矢射來,正中其背。老頭子“哎呦”一聲,當即栽倒在車廂之中。

僕傭、衛兵當即亂成一團,有幾個就去追尋刺客——估計刺客是潛伏在州署鄰舍的屋頂上,由高向下以勁弩射傷了陶謙。據說陶謙麾下的丹揚精銳當即封鎖了附近幾條道路,終於在巳時逮住了刺客——只可惜那刺客暗藏毒藥,一見難以脫身,便即服毒自盡了。

陶謙雖然中矢跌倒,卻並沒有當場昏厥,立刻指示,封鎖消息,對外只說自己感恙,不能前去參加婚禮,要他纔剛冠禮的長孫曹釗代表自己去喝是勳的喜酒。

隨即丹揚兵秘密行動起來,很快便接管了郯城四門的防衛,並且暗遣數百人出城,一待是家莊院內的婚禮結束,立刻將與宴的州內官吏、幾戶大姓的代表,全都拘入城中,以防生變。

據張闓說,經過急救,陶謙暫時保住了性命,但是傷勢嚴重,要什麼時候才能起身,或者就此一步步邁向死亡,那真是誰都說不準。今天一早,陶謙就派人把州內主要官吏都召入衙署,似乎有託付後事的意思。曹宏叫張闓來接是勳,請他也儘快入城——“或許徐州易主,便在今日!”

是勳心說我只是一個無拳無勇的外鄉人,你徐州易主,自有曹、麋、陳等人設法穩定局勢,又關我屁事啦?難道今天就能夠定下來把徐州獻給曹操嗎?問題沒那麼簡單吧。

倘若陶謙是正經病死的,那麼大家夥兒可以把立主之事暫且放下,先給他舉辦喪禮。要是這樣,曹宏匆匆找到自己,要自己趕緊返回兗州,讓曹操做好準備,然後陶謙的葬禮也完了,曹軍也大舉開到邊境線上來了,曹宏再把官僚、大姓們一拉攏,把丹揚兵一控制,把州牧印綬抓到手裡,迎曹操進入郯城那就是水到渠成。到那時候,除非劉備的兵馬就駐紮在郯城附近,否則麋竺毫無回天之力啊。

然而這回陶謙是遇刺了,並且還暫時沒有死,那就不能這麼急着搞事兒。一則此際徐州士庶必然人心惶惶,甚至有可能互相猜忌,坐觀成敗之人就會多上好幾倍,曹宏未必能夠拉攏到足夠的官員和大姓去對抗麋竺。二則丹揚兵素來對陶謙忠心耿耿,恐怕在沒有揪出幕後黑手前,他們不會聽從除陶謙外任何人的命令。而且陶謙要是因此而死了,丹揚兵還可能作亂,不經審訊就把所有有刺殺嫌疑之人全都逮起來宰了。

總而言之,陶謙要是好死的,徐州政權就能和平移交,陶謙要不是好死的,徐州定然生亂。

那麼,究竟誰盼着徐州大亂呢?自己跟曹宏、陳登等人耍盡心眼兒把劉備給往遠了趕,曹宏還趁着自己的婚禮,大肆拉攏徐州士紳,要是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究竟對誰最不利呢?急急忙忙要打破這個局面,以便亂中取利的,還能有誰呢?嗯,這麼看起來,陶謙之遇刺,背後黑手也便呼之欲出了吧。

倘若那位的陰謀得逞了,比方說,陶謙沒苟延殘喘多久,就此一命嗚呼,那麼丹揚兵就可能在郯城內鬧出什麼妖蛾子來,導致人心大亂,各謀出路,曹氏兄弟想要招兗州兵入境,反倒可能會引發全面戰爭。那時候淮南那位從南往北打,劉備再在琅邪自立山頭,說不定袁譚也會來插一腳……啊呀,真到了那時候,麻煩就大了呀,自己千金之軀,前途大好,怎能一腳踏進這個泥潭裡去呢?!

眼瞧着前面就是郯縣高聳的城牆,城上旌幟飄揚、刀槍生輝,城門口警衛森嚴,對出入人衆着力盤查,是勳就覺得那彷彿是一隻怪獸的血盆大嘴,正打算一口把自己吞將下去一般。他趕緊一拍車伕的肩膀:“停車!快,咱們回去!”

張闓不明白是勳究竟在想些什麼,疑惑地問道:“曹公還在城內等着尊婿,尊婿這是要往哪裡去?”是勳冷笑一聲:“如此危局,自有徐州羣賢支撐,某如今是兗州之吏,爲避嫌疑,還是不進城的爲好。”

正打算就此返程,回去跟是儀打個招呼,接了老婆,就乾脆跑路回兗州去算了,突然只見城門內衝出一隊人馬來,轉眼之間便來到了面前。當先一將,面如鍋底,須似鋼針,暴睛闊口,長得就跟廟裡的四大金剛一般無二,又醜陋又兇暴,就馬背上一抱拳:“車上莫非是兗州的是從事麼?陶使君有令,請是從事進城相見!”

是勳聞言,就不禁心裡一個哆嗦——陶謙這都半死了,怎麼想着要見我?這麼看起來,自己是逃不掉啦?他趕緊回禮:“不敢,某正是是勳,將軍是……”

“中郎將許耽。”

許耽此人,史書無載——也或許在某個犄角旮旯裡提過一筆,是勳實在記不得了(其實《三國志·呂布傳》引《英雄記》,提過此人一筆)。是勳此前,從來沒有見過此人,但是聽說過他的大名。陶謙本郡爲丹揚,丹揚人素來好鬥,能耐苦戰,所以陶謙入主徐州以後,就招聚同鄉,組建爲軍,約四到五千人,以許耽爲其督帥,授中郎將之職。一句話,這個許耽是陶謙的老鄉,同時也是陶謙禁衛部隊的總司令。

根據張闓所說,如今郯城四門的守備,全都被丹揚兵控制了——雖然丹揚兵數量不多,但戰鬥力很強,又素得陶謙信重,哪怕一個丹揚卒掌控十個郯城卒,那也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啊。此時此刻,許耽乃是郯城內陶謙之下的第一實權人物,陶謙要是有個三長兩短,許耽若生異心,什麼曹家、麋家、陳家、是家,他可以放開了手全都給宰了,任憑你威望再高,能力再強,也終歸無用。

啊呀,雖然大家仍然習慣披着士大夫裝模作樣、溫情脈脈的外衣,實際上這已經是個唯力爲視的亂世啦,自己別以爲掛着兗州從事的頭銜,徐州人就不敢動自己——陶謙或許不敢動,麋竺或許不敢動,象許耽這類武夫,說不定就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

是勳望着許耽的醜臉,就覺得兩腿有點兒哆嗦,一時間愣在那裡,半晌不言不動。許耽等了他一會兒,實在沒有耐心了,叱喝一聲:“請是從事入城!”當下就有兵卒過來牽起馬車的繮繩,扯着馬車就進了城門。是勳只好狠狠地一捶車廂,心說罷了罷了,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吧——他瞥一眼身旁的張闓,就不知倘若自己有難,這個張闓有沒有本事護着自己突出重圍,安全地落荒而逃哪?

不過是勳有時候或許因爲膽子過小,想事兒有點過於悲觀了,終究這時候陶謙還並沒有嚥氣,許耽肯定不會作亂,更不會拿他怎麼樣。很快,許耽就簇擁着是勳進了城,然後隨口關照部下送他們前往州署,自己撥過馬頭就去忙別的。他接了陶謙的命令,正打算派人去請是勳呢,結果到城門邊遠遠地瞧着一車前來,有人認得說那便是兗州的是從事,所以順便出城三五步來迎一下而已——如今城內形勢那麼緊張,你算個神馬東西,就算老頭子想見你,也不用我親自出馬去接啊。

是勳很快來到徐州州署,下得車來,有小吏迎入。他進了大堂一瞧,嘿,包括曹宏、曹豹、麋竺、麋芳、是寬在內的州中屬吏,還有因爲參加自己婚禮而從任所跑過來的琅邪相陰德、彭城相汲廉、廣陵太守趙昱,以及繆、徐、諸葛等大家族的代表,全都會聚一堂。是勳進來,一一跟衆人見禮,完了就問曹宏:“陶使君現下如何?”

曹宏皺着眉頭回答道:“我等皆未能得見,據醫士雲,傷勢甚重,不能起身——他適才喚了陳元龍進去,良久不出,不知有何囑託。”

“說曹操,曹操到”——當然那時候還沒有這句俗話——他們正議論陳登呢,就見陳登施施然地從後堂裡踱將出來,手裡還捧着一方木牘。堂內衆人一見,就不自禁地都把屁股給擡起來了,有幾個性急的甚至直接不穿鞋就衝了過去,問他使君傷勢如何,都跟你說了些什麼啊?

只見陳登把手中牘版望上一舉,大聲說道:“登適受使君所命,爲其拜表辭位,請以大公子陶孟章爲徐州刺史。”衆人聞言都是一驚,哎呦,難道是陶謙知道自己好不了了,所以趕緊地要傳位給陶商嗎?

是勳仗着年輕力壯,緊邁兩步擠進人羣,一扯陳登的袖子,使了一個眼色。陳登明白他的意思,於是把表章遞給曹宏,自己跟着是勳繞到柱子後面去了——其他人全都奔了表章而去,要曹宏趕緊打開來給大家夥兒念一念,也沒人死急白賴地跟過來。

是勳低聲問陳登:“元龍,難道便任由陶商接掌徐州嗎?你我曾經商議之事……”

陳登表情嚴肅,望着是勳的眼睛,一字一頓地說道:“某受陶使君簡拔之恩,又豈忍背之?”

————————我是預告的分割線————————

今天四更完畢。凌晨0:30上架,到時候我還會更文——明天再四更,希望讀者朋友們支持。感謝!

第4章 無米之炊第28章 假子拒敵第4章 原力之理第8章 跨境追捕第9章 漢家法寶第21章 神龜永壽第2章 水力磨坊第27章 魚復三險第28章 假子拒敵第7章 逆天出師第15章 同林之鳥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5章 修仁之戰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章 帝后對泣第2章 兄弟鬩牆第18章 行獵遇賊第4章 孤屯義士第20章 入漢摘桃第8章 不共戴天第3章 假途滅虢第12章 城外相見第21章 諸葛連弩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3章 必擒是勳第1章 先帝遺詔第4章 孤屯義士第23章 吾舅同然第14章 倭使入覲第30章 大破魏賊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4章 客已滿矣第5章 雛鳳引弓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1章 借胡殺人第9章 天子所賜第8章 謀爭爲上第5章 雪中偶遇第4章 詩歌免談第33章 孝即是忠第34章 疏不間親第25章 所忠者天第29章 舌燦蓮花第7章 欲取先與第21章 異獸逞兇第19章 嶺南烽煙第26章 羽扇綸巾第7章 善戰無功第28章 懸危之計第17章 正是此賊第19章 黃巾渠帥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4章 英雄少年第9章 平州智士第16章 會稽顯姓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6章 往徵不難第12章 江上肅清第11章 霸王之死第25章 遷胡入幽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8章 馮翊遺珠第1章 先得一驢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章 啖肉豪客第22章 國中無將第15章 今古之爭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5章 名醫神針第3章 納頭便拜第21章 意外重逢第30章 南風驟起第21章 火中取栗第8章 囊中羞澀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6章 故主歸來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8章 馮翊遺珠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9章 魏之必敗第12章 尚書空臺第21章 齊大非偶第29章 前倨後恭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章 苴鉏去之第12章 坊中石墨第23章 鑄戈爲犁第7章 爲曹造勢第21章 死生之間第30章 攻心爲上第10章 併案討夷第6章 皆不可用第19章 鮮卑大人第18章 爲國犧牲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5章 恩威並施第26章 城門射的第3章 嫌疑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