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46 北定漠北

建隆十一年初秋,在興國之戰還沒有一個明確結果上傳抵京時,皇帝聖躬駕臨嶽樺宮,看望抱病在榻的母親蕭綽。蕭太后常年修身養性,少俗務繁累,因此身體一向保養得不錯。

然而,終究敵不過歲月的侵蝕,畢竟已過古稀之年,過去幾年身子骨一直不太好,用再好的藥補都無大用,讓劉文濟深感憂心。

蕭太后,不僅是劉文濟的母親,更是他一路走來登上皇位的最大功臣,是幾十年隱藏於他身後最重要的謀主。可以說,劉文濟能有今日,是蕭太后一手造就了他,也可想而知劉文濟對蕭太后的感情。

看望之餘,劉文濟以當年“契丹亡國”之事向蕭太后致歉,但他還是小瞧了老母親,蕭後在契丹事上不說話,不是以沉默表示不滿,只是不便開口罷了。

感劉文濟內心之複雜多慮,蕭太后仍是她堅持了幾十年的態度,身心已入中國,再無契丹。劉文濟又諮之以漠北事,人老心明的蕭太后,認識依舊清醒,意見很明確,乃蠻金國,宜早除之,草原大漠,宜分治之。

經過與老母親一番簡短卻深刻的談話後不久,劉文濟徹底下定北伐大漠、攻滅金國的決心,並且,就在十一年秋,在秋高馬肥,金兵最常南掠的季節,朝廷出兵了,正式開始直面並解決漠北之患,也拉開漢帝國對乃蠻金國全面反擊的序幕。

當然,這是基於滇黔之亂進入尾聲,西南大局趨於穩定的前提,否則以劉文濟在軍事上的穩重與謹慎,也未必就會如此急切。

綜劉文濟統治生涯,雖然一直面臨着各種來自朝野內外的壓力,但他對自己的作爲也向來是清醒的,他極度渴望給自己的統治披上一層神聖而華麗的外衣,但絕不包括軍事冒險。

不管是滇黔之亂,還是漠北之患,最終訴諸於軍事打擊,其主要目的仍是爲帝國的安全與統治。即便忍耐持重若廝,在發動北征之時,還是有人忍不住挑刺,閒言碎語,含沙射影,指責朝廷南征北戰,是在窮兵黷武。

太和樓中的清談闊論可以當耳旁風,那裡議政之風從來開放,有反對也必有支持。真正讓劉文濟感到糟心的,還是朝中一些官員的意見,還是他比較倚重的文臣。

比如集賢殿大學士、禮部侍郎劉筠,就以西南未定、不宜北征上書諫阻,還提出了一系列的北征不利因素,希望皇帝能偃武修文,以安天下人心......

對於劉筠一番建言,劉文濟是出奇地憤怒,收到奏章後,即將劉筠召至駕前,狠狠地批判駁斥了一番,然後將其貶到漠南擔任學政,讓他在狼煙四起的塞北,親口問問邊地的軍民,天下可安?人心可定?

劉筠是雍熙朝的進士,曾與大學士楊億並稱“楊劉”,在才學上雖然不如楊億那般有靈氣,但憑着紮實功底、清簡風尚、標準道德,幾十年下來也成爲帝國文壇巨匠,士林領袖。

劉筠曾任中書舍人、知制誥,也曾知貢舉,還常年在政法大學堂擔任教授,還在那裡,與考入大學堂的包拯結下了一段師徒之緣,他是“包大人”的人生導師與仕途上領路人。

劉文濟對劉筠抑或持類似觀點臣僚的憤怒,根本原因在於,他被雙標了,這是尤其讓他討厭,撕裂他內心的行爲。要知道,建隆九年時,他爲何按捺不舉,就是因爲顧及西南。

如今,西南已然大局在握,正欲向北安民建功,劉筠等臣又拿此等言論來勸阻乃至指責,這十分讓劉文濟懷疑他們的居心。甚至於,讓劉文濟產生一種,他對這些文臣“太好了”的反思,否則豈容其如此放肆。

心情激憤時,劉文濟是很想拿世祖時期的諸多大徵來舉例的,與之相比,他的建隆時代就已經不只是剋制了,但依舊免不了以偏概全、斷章取義者。

然而,劉文濟心裡又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他畢竟不是世祖皇帝......

漢帝國於建隆十一年秋進行的北征,嚴格意義地來講,只能叫“漢軍出塞”,不管從目標上還是規模上,都只是朝廷大舉北伐滅金的一個前奏,但真正動員起來之後,就奔着決戰去了。

對於和平多年的帝國軍隊來說,即便常年保持着不錯軍事裝備與訓練的邊軍,從治安維持轉移到真正的戰爭軌道,這種變化依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因此,此次秋伐,漢軍出動軍隊的規模並不大,只分兩路進軍,一路以蕭惠爲主將,率領禁、邊騎兩萬五千餘軍,自漠南出,遠擊漠北,目標直指金國腹地的地艫朐河流域,在那裡分佈着諸如塔懶、河董等自契丹沿襲而下的城池,是漠北草原中部核心,也是連接東西,維繫金國對漠北那並不牢靠統治的要害通衢。

蕭惠,這個契丹族出身的大將,這把劉文濟磨了整整二十年的刀,終於到出鞘的時候,被用在漠北事上。同時,這也是時隔近六十載,大漢鐵騎,再度橫涉大漠,遠征絕域。

當然,僅從地理環境與時代背景來說,漠北之於漢軍,已經不算絕域了,至少不像過去那般陌生,同時蕭惠軍不只全部騎兵武裝、高度騾馬化,還有一大批草原部族作爲僕從嚮導。

在契丹滅國後那些年間,帝國朝廷可不是什麼都沒做,全然坐觀金國的擴張、與饒樂的廝殺,至少在漠南地區,山陽道司對南附的原契丹國民進行了相對妥善的安置與約束,奉樞密院軍令對潰散之契丹兵卒也有了重新編練,對漠南的地理氣候、金國金兵都有更爲詳細的瞭解、整理、熟悉,一切的一切,都是爲動兵之用。

而出漠南之蕭惠軍,仍然只是一支偏師,朝廷真正的大動作,正是在“漢金”交鋒第一線,饒樂、燕北地區。燕北都指揮使董從儼,在興國之戰中的表現,獲得了劉文濟的信任與大膽起用,直接被任命爲漠北行營都部署,總燕北、饒樂、安東及一部分山陽邊軍,計七萬步騎,北討金國,目標大澤地區。

當然,名義上的北伐統帥,這個名譽,劉文濟給了饒樂王劉昕,作爲一種安撫,而老王爺在常年與金國的鏖戰中,又經興國之圍,已經病倒了。因此,董從儼就是東路軍實際的主帥。

王師一發,地動山搖,漠南、燕北這兩路軍加起來,就是十萬大軍了。到此時,劉金才真正感受到,與一個認真的、強盛的中央帝國交手,究竟是怎樣一種體會,過去十多年的勝利,多多少少給他帶來了一些錯覺,即便他自認已經足夠冷靜了......

漢軍北上之時,劉金仍駐靜邊城,率領部衆在大澤及周邊草原就食恢復,興國之敗,對他而言算得上一次大挫敗,但還不算傷筋動骨,傷亡嚴重的是征服不久的僕屬部卒,他乃蠻本部精銳,死傷還不算嚴重。

因此,在漢帝國北疆進行動員的時候,劉金也在休養恢復,集兵聚將,準備趁着秋高再度南下,找回場子。恰逢漢軍北上,這正合劉金之意,漢軍送上門來,正可借主場優勢殲之。

面對帝國聯軍洶洶而來,劉金並不畏懼,他使用其一貫的戰術,派出數支騎兵,輪番南下,騷擾遲滯漢軍,意欲在“疲敵”之中,尋找戰機。

事實證明,董從儼在興國之戰的表現,並不是曇花一現,對於金兵的戰術,他早有應對,行軍的軍陣,諸軍的任務,應急準備措施,他安排得井井有條的。金兵的疲兵戰術起到了作用,但並不大。

當然,最關鍵的地方,還在於漢軍充分的準備,步騎結合,是漢軍對付遊牧騎兵傳統戰術,這個傳統也再度被董從儼使出來了。

金軍兵少,那是來送;兵衆,足以拒之;若是來攻,更是求之不得。因此,到九月底時,董從儼軍歷經辛苦跋涉,終是成功飲馬大澤,遙指靜邊城。

在這個過程中,劉金做了諸多努力,但一無法阻止漢軍進兵,二則難以尋到真正有利的戰機,只能一步步眼睜睜看着漢軍的陰雲籠罩在大澤草原。

而進入大澤腹地之後,漢軍在行動就積極多了,兵分兩路,一路由安東國大將劉尚遠統率兩萬騎兵,遊弋搜獵,尋找金兵主力,董從儼自己則率領中軍步騎,繼續向靜邊城挺進。

這種局面下,劉金最終選擇撤出靜邊城,將之拱手相讓。倒是劉尚遠軍,劉金與之交手幾次,但沒有一次達成目的,一是劉尚遠能打,漢騎難殲,二是不敢投入全部力量,怕被漢騎糾纏上,引來主力。

在一種相持拉鋸的局面上,雙方從秋季糾纏到冬季。入冬之後,天氣漸寒,劉金再度改變戰法,他拋卻老弱,放棄大澤部衆,任其避禍,集結了五萬精騎,備足糧草,躲了起來,同時截斷漢軍糧道

劉金是發現了,正面與漢軍對抗,還是很吃力,即便勝了,死傷也嚴重,因此,他打算借“長生天”的力量,寒冬的漠北有多可怕,他再清楚不過了,而七萬漢軍,想要生存下去,困難是格外艱鉅的。

劉金的判斷並不能算錯,因爲在這個冬季,在靜邊城凍死凍傷者,數以千計,但東路漢軍出征之前,攜帶有充足的軍糧,除了專門的輔兵,每人每馬皆負三月乾糧,同時在戰事前期,一直有源源不斷的糧草從燕南—燕北—饒樂送抵前線,雖有不少在金兵的襲擊下損毀了,但成功抵達前線的仍舊有不小補足。

從寒流席捲,天降大雪,以及金兵躲避兵鋒開始,各部漢軍在董從儼的命令下,便進行嚴格的補給配發,節省口糧,以靜邊城爲依託,生生扛過了整個冬季。

同時,出征的漢軍,不管是塞北還是饒樂、安東,對寒冷的耐受程度上,也並沒有劉金想象般的差,尤其是燕北、饒樂、安東之軍。

即便如此,漢軍都死以千計,熬到後面,軍中也開始殺牛、殺羊乃至殺馬。而作爲對手,在漫天雪白之下,劉金統帥下的金兵,同樣死傷慘重,天地之力,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只看誰更能熬。

當然,在這場對峙中,最慘的應該是那些當地部民,他們被劉金拋棄了,拋棄之前,還被收繳了大量口糧及牲畜,等待他們的結局可想而知。爲了戰爭,爲了擊敗甚至全殲漢軍,劉金不顧一切,採取了最極端、最殘酷的策略,

很大澤部民沒辦法,選擇往靜邊城的漢軍投降,希望獲得口糧,求得活命機會,但漢軍連自己都尚且顧及不全,又怎會在意這些敵部的死活。

草原上的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這是極端惡劣地理氣候條件造成的。等到十二年春,當氣溫漸漸回暖,冰雪逐漸消融,劉金依舊未能等到他期待的戰機。

漢軍在充足的準備之下,雖然死傷不少,但依舊堅持着,並且積極迅速地派軍,打通糧道,在漢騎的護送下,來自漢帝國的後勤軍隊,繼續跨越千里,向靜邊輸送着糧草。

面對這種情況,反是劉金統帥的金兵主力,已經趨於崩潰。到最後,從拒敵之戰,變成生存之戰,在小心觀察之後,終於按捺不住,向一支五千多人的漢軍後勤軍隊發起突襲。

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那就是董從儼給劉金設的一個誘餌,在一種馬瘦毛長、兵困糧乏的局面下,漢金之間展開了開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會戰,也是決戰。

但交手規模,可比開戰之初的聲勢小多了,漢軍分前後軍共六萬多人,金兵不足四萬,會戰的結果,漢軍全勝,金兵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在一種近乎絕望的瘋狂之中,很多金兵都不願逃跑,要麼戰死,要麼投降。最大的意外或許在於,劉金這個稱霸一時的梟雄也倒下了,死在一支不知發自何人何弓的流矢之下,既不英雄,也不壯烈。

隨着的劉金的頭顱,被飛馬傳送洛陽,漠北之患也進入到收尾階段了。這是一個很出人意料的結果,很多帝國大臣都看不明白,爲什麼滇黔之亂,持續了三四年,而明顯更加強勢難纏的乃蠻金國,竟然被董從儼一戰而定。

當然,漠北的平定,也並非東路軍一軍之力,在漢金雙方於大澤地區艱苦鏖戰之時,蕭惠已然率領漢騎,將漠北中西部一掃而空,若非天候的原因,都要挺進空虛的乃蠻老巢了。

於漢帝國而言,這場戰爭,最大的消耗,並不是漠北戰場上的損耗,而帝國動員北方卻未盡其用,從而造成的大量非戰損失以及浪費。

同時,金兵之敗,劉金之死,只是漠北走向平定的一個開始,餘亂又持續了三年多,主要是劉金後裔以及乃蠻餘部,在漠北繼續爲禍。

不過,隨着建隆十四年,蕭惠率領種世衡、狄青等將,橫掃漠西,踏平乃蠻諸部,勒石金山之後,漠北廣大地域方纔再度進入一個長期的安定狀態。

當然,乃蠻人在漠北的痕跡也並未完全消除,一部分西遷,一部分被朝廷冊封的草原部長吞併,還有一部分逃到北邊,與翰難河下游地區的蒙兀室韋逐漸融合。

乃蠻金國崩潰之後,漠北地區可謂滿目瘡痍,一派混亂,這一回,帝國沒有再繼續放任一個什麼遊牧政權了,而是建立了一個直接聽命朝廷管轄的漠北都護府,下設統軍、巡撫、稅務三司,分區分別管理當地部族。

漠北的平定,是劉文濟統治下大漢帝國走向極盛的重要標誌之一,同時,這場幾乎波及整個帝國北方的戰爭,主要成就了兩個人,一董從儼,二蕭惠,兩人皆以殊功,進入樞密院,成爲劉文濟統治中後期帝國軍壇的重要風雲人物。

第134章 回府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370章 劉鋹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413章 分食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347章 割韭菜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773章 質問第29章 勸諫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334章 交待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141章 祭關公第79章 父子問對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90章 交趾收復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7章 附議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380章 開寶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98章 事泄了第41章 劉信遭貶第241章 “戲言”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56章 彌月之喜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46章 郭榮奏事第396章 天花板第387章 就國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2章 登聞鼓響第201章 捐資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80章 春夜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115章 瀛州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191章 “從諫如流”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46章 黃羊平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80章 春夜第95章 大洗牌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8章 巡視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264章 孺魏王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29章 叔父第119章 回京第348章 老皇帝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55章 拉開序幕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265章 秦鳳既定世宗篇終 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