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仁厚太子

新雨過後,遼陽的城池、道路、屋舍、草木都被刷新了一遍,雖則萬里無雲,但天地間卻氨氮無比,冰冰涼涼的靄氣撲在臉上,讓劉暘不禁打了個哆嗦。

見狀,侍衛在旁的馬懷遇趕忙將手中的一件裘袍給劉暘披上。劉暘也沒有拒絕,自己繫上束帶,這是出征前皇后贈予的,果真用上了,披在身上,感受的也是母親帶給的溫暖。

水土不服的人中,就包括劉暘這個太子,先前染了些風涼,可把周邊人嚇了個夠嗆,所幸只是偶染風寒,用醫施藥,照料得當,方纔逐漸恢復。

輕撫着遼陽破舊的城牆,絲絲涼意,透過手指幾乎直浸入心底,讓劉暘的心情也不由得沉重了幾分。

“城外,已經收容了多少流民了?”劉暘望着城外沿着東梁河鋪開的難民營地,突然問道。

一直跟在劉暘身邊處事鍛鍊的慕容德豐稟道:“回殿下,已經有近三萬人了!”

“他們,又何止缺一口吃食啊!”劉暘幽幽一嘆,手下意識地抓了抓袍邊,柔軟的質地帶給良好的手感。

“遼軍徵兵繳糧,再加土地大量拋荒誤耕,以及亂兵流匪的劫掠,整個遼東百姓,最缺的就是口糧,一口活命續命的吃食!”作爲太子親隨近臣,慕容德豐大概能夠體會到劉暘的一些心思,拱手說道,語氣中帶着寬慰。

“一場秋雨一場寒!”劉暘說道:“將入九月,入冬也不遠了,食既不飽,衣不足暖,待天氣再寒些,這些人,又能支撐幾時呢?飲涼水,居破寮,甚至席天臥地!”劉暘目光中,閃爍着少許同情的光芒。

聞言,慕容德豐說道:“殿下,這些流民,大多是些老弱婦孺,青壯甚少,能夠跋涉至遼陽乞食,已是難得。軍中已然派糧,甚至分士卒幫他們搭建寮舍,這取水禦寒,還需靠他們自己......”

“可否讓軍中,再分撥些布匹、衣物、柴炭?”劉暘說道。

慕容德豐遲疑了下,苦笑着答道:“殿下,幾十萬大軍供給,每日消耗都是海量,每一份糧料、被服、柴炭,都需節省着用。爲救濟這些流民,已然侵佔了不少軍需,再多,只怕軍中會有所不滿。且流民並不至於此,仍有大量難民,自各方陸續趕來......”

“韓尚書不是在緊急籌措嗎?這麼長時間了,救濟糧食,也該運到了吧!”劉暘說道。

看了慕容德豐一眼,劉暘語氣嚴肅地道:“軍用雖日耗巨大,但以此前囤積,連這點耗用都支撐不住?以軍糧救濟難民,也是經過朝廷同意的!”

“招徠流民,放糧救飢,安撫人心,如今人是聚集過來了,若是僅止於此,救飢不救寒,豈不是半途而廢?”劉暘認真道。

看着劉暘逐漸平靜的面龐,慕容德豐嘆道:“還是殿下仁厚啊!不過,臣還是認爲,救民的同時,還需讓其自救啊!”

“就他們如今的境地,即便自救,只怕也力難從心吧!”劉暘反問。

說着,劉暘直接命令了:“你去找糧料使,再協調一部分軍糧,每餐多添些米麪,至少給個半飽吧!至於禦寒取暖,分一部分柴炭,集中取暖!另外,行文韓尚書,讓他籌措賑濟糧時,再多備一些布匹衣物以及石炭!”

“是!”

“你說的,也不無道理,終究還是得靠他們自救!”沉吟了下,劉暘繼續道:“難民營,有些混亂了,再從軍中抽調一些宣慰使與下級軍吏,將這些流民組織起來,以五百人爲一隊,去伐木、採集,搭建完固茅舍,這庇護之所,總不當如此簡陋。以後彙集來的饑民,都要照此編制安排!”

“遵命!”慕容德豐當即應道:“殿下此舉甚可!”

“對了,糧種、農具,也當讓韓尚書籌集一批!”劉暘又道。

聞言,慕容德豐道:“殿下這是已經考慮到,將來複墾複耕了!”

劉暘:“總有那麼一天的,先做好準備吧!”

“殿下,大量流民人口集中在遼陽、瀋州,雖然便於賑濟,但終究不是長久之策,也牽扯了軍隊太多精力!”慕容德豐提醒道。

“非常之時,應急舉措罷了!”劉暘對此,倒是心中有底,說道:“眼下,遼東各州各城,缺少大漢的官吏,等援遼的第一批官吏到了之後,便可安排下去,鋪開統治,屆時,就可將民政事務,移交出去了!”

“那批官吏的調派,進展如何了?可曾有消息?”劉暘問。

慕容德豐:“根據中秋前李相所發制文,燕山道已然選派了九名州縣官吏,算時間路途,也該到遼陽了!後續人員,應扔在協調之中!”

點了點頭,劉暘擡手指示道:“等人到了,立刻稟報,我要親自接見他們,派官任職!”

“各州臣服朝廷的遼國舊吏代表,已至遼陽,何時安排接見?”慕容德豐請示道。

“稍後回衙,就帶人來吧!”劉暘嘆道:“遼東初下,今後,想要真正收治遼東,還是需要留用這些舊吏啊!”

“不過,這些人,未必是真心臣服朝廷,不足輕信!”慕容德豐道。

劉暘搖了搖頭:“固然不足全信,但既然投誠了,能夠爲朝廷所用,不妨礙大度些,當用則用,以觀其表現。這也是收治遼東的重要一環,也十分必要,王師遠來,都有水土不服,何況對這片丟失已經的土地重建漢家統治,僅靠從國內調派的官吏,是很難做到的!

行在傳達的制令,儘快恢復遼東的秩序,給我們的時間也不多,至少入冬之前,需要有些成效......”

聽劉暘這番從容客觀的見解,慕容德豐年輕的面龐上,流露出一抹敬佩的神情,拱手道:“殿下襟懷,臣敬服!”

擺擺手,劉暘臉上終於露出點笑容:“這些啊,都是得自陛下教誨,倘若是陛下在此,也會做相同的決定!”

“南面的辰耀寧蘇等州,情況如何了?”劉暘又問。

“南面諸州,攻克甚早,經過整治,情況還算穩定,據耀州報,也有一部分的流民涌入,當地將吏,也有收容安置!”

“嗯!”這下,劉暘只是輕輕地應了聲,看錶情,還算滿意。

站在城垣上,望着城外的風景,兩座巨大軍營,夾東梁河而建,既牢牢守備着遼陽城,也監視着城外的流民。

比起難民營的雜亂狼藉,軍營當然要整潔有序得多,比起難民們仍舊避免不了忍飢冒寒,將士們衣食飽暖,還有娛樂活動。即便是從軍的丁夫民壯,待遇都堪稱優厚。

不提城內城外,就是兩片營地,都彷彿是兩個世界。

“日新,你說這些難民,如今對大漢是什麼態度?是仇恨,是畏懼,還是感謝?”劉暘語氣沉重地問。

這個話題,似乎也確實顯得沉重了,遲疑少許,慕容德豐方纔道:“戰爭固然造成了他們的苦難,但是,這活命之恩,是實實在在的。否則,城外這些人,很難活過此冬!”

“一手屠刀殺戮,一手慈悲救濟,或許,這就是征服吧!”劉暘忽然感慨道。

見劉暘心情沉重,慕容德豐主動改變話題,建議道:“殿下,北伐已然半載有餘,陛下已至燕山,您是否抽出時間,前去謁見,親自彙報軍政?”

“嗯......”沉吟了下,劉暘吩咐道:“遼東軍政事務繁重,擬文發幽州,先行請示一番!”

“是!”

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20章 屯務廢改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248章 西撤!第75章 恩威齊下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82章 瓦橋關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44章 太后相召半島史話·桓王第198章 轉折點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384章 反響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470章 分封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29章 獨眠孤館第99章 又窮了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16章 異見第64章 楊業卻敵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261章 大捷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60章 都安心了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9章 武夫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16章 態度迥異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269章 愛將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395章 大商人第48章 耿崇美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半島史話·奇葩第79章 父子問對無題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54章 聘納郭女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4章 大論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73章 日常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465章 遼奸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79章 父子問對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1764章 禁轎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197章 決斷!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17章 一圖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