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動心

自待賢館出,天色已暗,劉承祐落後半個身位以示尊重,兄弟倆默默地走在街道上,向州衙而去。劉承訓揹着手,蹙着眉,眼神不是瞥向劉承祐,一臉的踟躕與猶疑。

“二郎,此事是不是有待商榷?”沉吟許久,劉承訓終於開口。

劉承祐帶劉承訓去見趙延壽,自然將他的想法與計劃和盤托出了,並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顯然,他這大哥對他的計劃並未抱有信心。

行此計劃的目的與前後的思量考慮,劉承祐都與劉承訓說過了,但見他仍是那副遲疑的模樣,劉承祐也沒什麼意外,只是說道:“幽燕之地,落於敵手,於我中國而言,便是懸於頭頂,隨時可落下的利劍。國家初立,必定河北,然如欲使社稷安寧,北疆長治久安,務必奪回幽燕,重新構建,北部防線。否則,必將如石晉一般,長期受其侵擾威脅......”

似此類的說法,劉承祐已經同劉承訓講過了,但同樣的說辭,重複說來,卻有不同的感受。劉承訓的神情間,又浮現出了些許憂慮。

“此舉,對河北御備,當真有所裨益?”想了想,劉承訓問。

劉承祐不知道他這大哥是真不懂,還是裝糊塗,看着他,沉下聲音敘說道:“爲家國天下計,爲生民百姓計,若非國情所迫,我必提大軍北上,驅殺胡虜,興復幽燕。”

劉承祐這話,有點道德綁架的意思。顯然,對劉承訓還真有點用,停下了腳步,也望着劉承祐,只見他家二郎那張嚴肅的面龐間竟難得得閃着些激動與希冀。

深吸了一口氣,指着離得不遠的待賢館:“可是,那趙延壽可信嗎?”

劉承祐搖了搖頭,眼神在這一剎那變得深邃起來,悠悠然地說道:“趙延壽,恐怕是想要藉助我們的支持,而東山再起。也許,此人在答應我的提議的同時,心裡還在暗暗哂笑,這個小兒,竟然還打算利用他!”

聽着劉承祐自嘲的語氣,劉承訓眉毛皺得老高:“既如此,爲何要選擇趙延壽?即便有意用武於幽州,遣一偏將領軍北上即可,豈可將兵馬贈與趙延壽?”

說到底,劉承訓還是不相信趙延壽,不過,言語間,已然被劉承祐帶到他的節奏裡了。

“時下,沒有任何人能替代趙延壽的位置,除了他,沒有人能壓服那些燕兵。我們,總不能以晉兵支持他吧?”劉承祐說:“至於此人能否值得相信,仍舊要看局勢發展,看實力。日後不敢說,至少現在,此人是可信,或者說可以利用的。”

聞此言,劉承訓沉默了,又陷入了深思,過了一會兒:“此事重大,非你我所能做主,還是,上報父親,讓他與朝廷諸公商議,再做決定?”

上報朝廷,那一來一回,估計黃花菜都涼了。甚至於,等朝廷決議,扯皮都夠一段時間的,最後的結果還很有可能不如劉承祐之意。

心思轉動間,劉承祐說了句:“接下來不長的時間內,也許會是契丹對幽燕掌控力度最低的時候。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眉頭鎖得更深了,劉承訓又問:“真的有機會嗎?趙延壽真的能拿下幽州?”

劉承訓的問題,有些多了,也正因爲多了,才顯示出他是真的在思考這個計劃。

自家這大哥初來,顯然對幽燕的局勢不瞭解,劉承祐既然存着請其背書的想法,自然不厭其煩地解釋着:“我與諸文武仔細商議推演過很多次了,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契丹國內必有內鬥。如若不然,別說趙延壽,就素我軍不顧一切,全力北上,也難討得了好。至於,趙延壽最終能做到什麼地步,小弟我卻是無法保證了!”

說着,劉承祐嘆了口氣:“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姑且以作嘗試,縱使結果再壞,又能壞到哪裡去?然而只要成了,日後重奪幽薊,必將極大減少損失與阻力!”

劉承訓下意識地點了點頭,神情舒緩下來:“容我再想想。”

“此事還急不得,一切還得看幽州,看那耶律阮的動向!大哥,可以再好好琢磨琢磨!”劉承祐輕聲道:“今日四處視察,想必大哥也辛苦,還是先回去好好歇息一陣吧......”

回州衙,並不是很遠的距離,兄弟倆硬是走了不短的時間。衙門前,見着大哥緩緩拾級而上的背影,劉承祐嘴角微微勾了勾。

爲將來計,劉承祐一力推動幽燕之議。雖說劉知遠委他制置河北諸軍的權力,但也不好濫用。與趙延壽合作,還燕兵與之,這些事情可真不是劉承祐能夠一言爾決之的。哪怕一意孤行,先斬後奏,必有後患,很可能惹得劉知遠不滿。

魏仁浦提醒過劉承祐,此等大事,必須得給天子一個交代的。陶谷也小心地勸過他,犯忌的事,能不幹,儘量別幹。

劉承祐倒也不是聽不進勸的人,一直琢磨着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而劉承訓的到來,立刻讓他起了心思。若是他們兄弟倆,一起來推動這個事,那麼後患可就小多了,縱使出現什麼意外變故,也有他這個大哥來分擔壓力,承擔後果。

這也是,劉承祐這遭如此殷勤招待,耐心解釋的原因。來回上百里路,親自接待,就算是親哥,也沒必要如此。

看現在的情況,劉承訓心中雖然有所猶豫,但言語間,劉承祐已能感覺到,他這兄長動心了。

事實上,除了劉承祐那一套“邊防戰略”的說辭之外,也同樣帶着點誘惑的意思。幽燕之議,若果能成行,出了效果,那麼絕對是一件大功。

自進取中原的戰略開啓以來,劉承祐領兵南進東出,已經立下了不小功勳,尤其是欒城一戰,那是可以吹一輩子的。而他這個大哥,此前一直待在晉陽,雖有守備後方之功,又哪有戰場上的功勳來得實在。

劉承訓是個君子,這不錯,但不代表他無慾無求。尤其是,作爲劉知遠的嫡長子,新朝的大皇子。

現在的劉承訓,已經動心了。

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86章 駕臨渦口第83章 抉擇第15章 小人行徑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50章 聽政第243章 總結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18章 商賈第1768章 崩第176章 雍王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60章 皇后進言第6章 遺奏十條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456章 遺澤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70章 同州之戰第60章 “暴斃”第331章 泰來樓第68章 湖南亂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27章 父子座談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408章 蠢兒子第47章 陶谷自薦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33章 西征!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51章 凋零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51章 聽政2第73章 道府之爭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385章 怨艾、抉擇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6章 “座談會”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241章 “戲言”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41章 祭關公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200章 禦敵第71章 兵臨壽春第85章 少壯派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53章 兵臨刪丹第1790章 憂勞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8章 瓊林宴第129章 各懷心思世宗篇47 封禪第384章 反響第6章 遺奏十條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396章 天花板第135章 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