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

拂曉時分,劉承訓自睡夢中醒來,有隨行的內侍早早地便準備好熱水毛巾,供其盥洗。經過一日兩夜的調整,一路翻山涉水行軍的疲憊釋去不少,只是這初起的困頓,仍舊避免不了。

劉承訓平日也算一個自律的人,照常洗漱,進點早食,再讀一會兒書,而後彷彿掐着時間,找劉承祐而去。經過一夜的考慮,他還是決定支持一下弟弟,不過打算再找劉承祐聊聊。

周遭一片寧靜,天色還不算太亮,尚且帶着晨時的晦暗。直至劉承祐所居院落,才從侍衛口中得知,劉承祐早就去前堂辦公了。等到前邊,又被告知,天還沒亮,劉承祐便帶着人出城,去視察夏收工作了。

隨着夏至日過,幾乎是在劉承祐的期盼中,冀中平原上的種植的小麥,終於可以收割了。西接太行,西北面以山地居多,故鎮州境內的田畝,多集中於東、南兩個方向。

一望無際的麥田,金燦燦一片,麥稈被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腰,夏風吹過,掀起一陣陣麥浪。農民佝着身體,揮舞着鐮刀,辛勤地收割着,一張張樸實的面龐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這樣的畫面,根本沒有。

戰爭田疇莊稼的破壞實在太嚴重了,大平原上,麥田零落稀拉。比如欒城,宜種土地本就不算多,再加人口不足,種植的莊稼也沒多少,經過那一戰,沒被破壞的麥田,十不存三、四。

不過,成德節度下轄鎮、深、冀、趙四州,地盤足夠大,土地夠肥沃,再加劉承祐及時將局勢穩定了下來,等夏糧入庫,總歸是能極大地緩解此時的糧荒。

爲表重視,劉承祐已派出了好幾路隨軍轉運使,領兵分赴各州,供辦軍需,實則也爲監糧。劉承祐是真的被缺糧,弄怕了。

麥田中,劉承祐一身麻衣,頭上戴着個草帽遮陽,袖子卷在胳膊上,手裡拿着的一杆麥穗,飽滿而厚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若是劉承祐再露出點發自內心的笑容,那麼廣告效果也就達到了。

“麥子長勢很好,只可惜,因戰亂被毀壞了太多!”判鎮州府事李榖順着田埂,踏着秸稈走到劉承祐身邊,有點可惜地說道。

“人禍已是如此,所幸,沒有天災再來湊熱鬧!”劉承祐說。

麥,是冬小麥,近十個月的生長。這其間,正是契丹滅晉,中原河北大亂,在這等混亂的局勢下,猶能有所產出,着實不易。

做到田埂上,劉承祐接過水喝了一口,遞給大汗淋漓的李榖,問道:“收割的速度如何?”

“謝殿下!”李榖道了聲謝,擦了擦額頭的汗,答道:“一名男丁,一日大概能收割一畝半,以此速度,男女齊用,欒城夏收二十日可結束。”

“畝產幾何?”

“下官已問詢過老農,多者約摸兩斛,寡者甚至僅一斛!”李榖說。

“有點少啊!”劉承祐感嘆一句,隨即說道:“自欒城徵調一些青壯,分赴各州,幫忙收割,儘快結束夏收!”

聞令,李榖卻提醒道:“殿下,產量並不多,當地民力,已足用!”

劉承祐眼神中閃過一道黠色,竟然有點市儈地說:“自然不是白幫忙了。飯得管,佣金總得收吧......”

這些農田,可都是有主之地。

李榖先是一愣,然後很快反應過來,不由笑了。望着劉承祐那張變得黝黑的臉,不禁有些感慨,誰能想到,一朝皇子,竟然“斤斤計較”到這個地步,連這點小便宜都要貪。感慨的同時,心中卻生出一絲莫名的感動。

在李榖眼中,劉承祐這個皇子,年紀雖不大,卻是仁政、愛民兼有。他從三十歲開始出仕,十多年下來,像劉承祐這樣的天家貴胄,當真少見。

“夏收結束,當儘快組織夏種!”劉承祐繼續吩咐着。

李榖掩去眼神中的些許動容,喝了口水,擦了擦嘴,回道:“下官已命人勘察過,鎮州境內,無主荒地甚多,深、冀、趙則更多,且更加肥沃。屆時正可將之分撥於各地流民,由其開荒,以爲屯田事。大量流民集中在真定,終究不是辦法!”

聽完李榖的回答,劉承祐不由看向他,雙目中滿是讚許之色。原本劉承祐用他,是因爲他在戰後立了功,又是前磁州刺史,有些名望,再加向訓的推薦。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下來,劉承祐發現,此人是真的有能力,進士出身,允文允武,謀略過人,還有豐富的從軍從政經驗。

“我早有此意!”劉承祐點了點頭。

見狀,李榖順勢向劉承祐請道:“不過若要落實,還需殿下支持。”

“講。”

“時下田畝廢棄甚多,又有流民供用,土地民力不是問題。夏收之後,當輪作粟米,但種子、耕具則分爲稀缺。希望殿下能撥下一部分錢糧,用以購置。另外,在欒城繳獲的那些牛......”

“你是早就在打那些繳獲的主意了吧!”劉承祐打斷他。

李榖拱了拱手,露出一抹笑容。

想了想,劉承祐說道:“回真定後,我自當撥發一部分。耕具,此前收攏有大量廢壞的兵器,可尋鐵匠熔鍊打造。至於耕牛,你要多少?”

得到劉承祐的反饋,李榖眉色漸喜,心中默默估算了一陣,擡頭說道:“流民愉七萬,安置各地,下官欲以八十戶共用一牛,不消多,只求得牛兩百頭即可!”

李榖,確實是個幹臣。劉承祐聞之,也默算了一下,爾後眉毛揚了揚:“以一戶六口算,按照你的說法,百五十頭牛足用,是如何得出兩百頭的?”

“這......”李榖有些詫異,哪裡想到劉承祐數算竟然這麼快,略顯尷尬,立刻解釋道:“這只是下官粗算,且流民不是足戶足口,是故——”

“好了!”劉承祐卻是擺了擺手,打斷他:“孤與你,牛百八十頭。繳獲雖不少,除截留用以河北,還得送到東京。中原各州,經過契丹人的搜刮,亟需支持啊!”

劉承祐此時的語氣與眼神,就差標明“憂國憂民”四個大字了。李榖也是心有所感,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是。”

“對了,屯田收成,官民分配,尚需殿下釐定!”

“嗯?”劉承祐琢磨了下,問:“你覺得呢?”

“官七民三如何?”李榖說道。

“是不是,太多了......”劉承祐不由摸起了下巴,眼神斜着李榖。沒想到,他的考慮這麼狠,按照這個比例,可想而知,那些屯民被壓榨成什麼樣子。

李榖卻說:“土地、耕牛、鋤具乃至種子都由官府提供,這個分配法,並無不妥!”

劉承祐想了想,貌似也有道理。

“殿下仁慈,待一切穩定,可逐年逐步減免便是!”李榖又道。

聽他這麼說,劉承祐的腦中,已然恍過一整套讓屯民心甘情願接受剝削的政策了......

“那就這樣吧,屯田之事,由你全權負責,之後擬個章程,提交與我!”劉承祐說。

“是!”

交待完,劉承祐也有些感慨。每到亂世,屯田總是一個“大殺器”,從未過時,屢試不爽。

“到其他地方轉轉!”

附近,有數頃之地的麥田,望着那一車車金燦燦的麥穗被拉至鄉里的打穀場,劉承祐從未有像此刻這般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1779章 四王畢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768章 崩第374章 善待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4章 中原易主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3章 取士不公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336章 怪圈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50章 打他一仗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9章 寫得不錯!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7章 小張探花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07章 巡幸江南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60章 都安心了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127章 冬至宴3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78章 召還二郎?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06章 誘惑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3章 田畔問對第397章 指點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298章 事泄了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35章 楊村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28章 封疆大吏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1章 探監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51章 以鎰稱銖第66章 請辭?不許!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87章 兄弟第79章 “撫遠之戰”第95章 大洗牌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45章 了結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98章 轉折點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