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多爾袞在黃河邊止步不前

就象錢肅樂去杭州見吳爭時說的,這個羣體,他們忠的不是國家、民族,也不是君,而是他們自身和整個階層的利益。

就象後世建國偉人評價的,如果不是朱元璋及時調整思路,恐怕得不到天下。

陳子龍、錢肅樂甚至象張煌言等人,其實都屬於這個階層。

只是張煌言等人想掙扎出來,並付諸了行動。

錢肅樂醒悟到人的一生,只需要做成一件事,足矣。

而陳子龍卻依舊效忠於他的階層。

這個階層幾乎囊括了天下所有士子菁英和無數的巨賈顯貴。

就算有幾個有識之士,發覺不對,也無法從這樣一個龐大而富有粘着力的階層中脫身而出。

這樣的階層,幾乎佔據了天下財富和人才。

它有着不死之軀,朝代的更替,對它而言不過是換了一件新衣。

這就是他們可以掌握着海一般的實力,而明末朝廷卻無法支付抗擊韃子的大軍軍餉。

這就是大明亡,而他們依舊可以憑藉這個羣體而繼續高居廟堂。

這就是滿清坐擁三百年江山,到多來卻是爲他人作嫁衣裳的真正原因。

哪怕後世,這股力量依舊存在,只是被壓縮了許多,壓縮到幾乎不被世人所留意。

而壓縮它的力量,來自於覺醒的民衆。

可眼下,它卻是無敵的存在。

人擋,人死!

國擋,國亡!

好在,朱慈烺僅僅是初次得罪。

好在,它也懂得犧牲,它絕對不會爲了幾十個或者幾百個僞代言人去與一個真代言人對抗。

它還懂得,分寸。

……。

濟爾哈朗也犯了個錯誤。

他不該動用手中這最後一萬機動兵力。

要知道,此時的江北清軍號稱十萬,但真正能調動參戰的不超過六萬人。

突破王之仁水師江防,已經摺操作損了近一萬。

正在進攻神策、太平二門的兵力已經達到二萬人。

還有一萬被王之仁部署在鎮江府方向的水師牽制着。

譚泰那支進攻鍾阜、金川二門的偏師分走了八千人。

手中僅存的一萬機動兵力一旦調動,那麼就沒有了迴旋的餘地,非勝即敗。

濟爾哈朗難道不知道這是一個錯誤?

當然不會!

戎馬生涯數十載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怎麼可能不知道這是個錯誤?

可他還是毅然調動了這一萬人,增援神策、太平二門。

因爲濟爾哈朗沒有時間了,糧草、軍械補給跟不上,火炮無法短時間運過河。

而應天府城牆上的火炮卻正在向清軍猛烈地開火。

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多爾袞率十五萬大軍南下了。

咦,這不是好事嗎?

難道濟爾哈朗會爲了與多爾袞的私怨,置國戰成敗而不顧?

當然不是!

那貫着愛新覺羅的姓氏,濟爾哈朗還分得清輕重。

讓他不得不動用機動兵力的真正原因不是多爾袞率十五萬大軍南下,而是多爾袞所率十五萬大軍至徐州以北(黃河入海口在明朝改道,明弘治八年,爲保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暢通,築斷黃陵岡,以淮河受全河之水。所以,當時的黃河河道在徐州附近入海),還沒過黃河就停滯不前了。

爲啥?

難道是多爾袞想借明軍之手,徹底剷除濟爾哈朗?

當然不是!

連濟爾哈朗都分得清輕重,攝政王多爾袞又怎會讓數萬清軍爲濟爾哈朗陪葬?

真正的原因還是出在這十五萬大軍身上。

這十五萬大軍是新徵的,幾乎九成半是漢人。

雖說此時的漢人還不足以擁有後世百姓覺醒的民族大義,但至少還沒有鐵了心爲清廷拼死搏殺的勇氣。

剛徵的兵,加上是爲異族打仗,可想而知,這支軍隊的戰力能到何種程度。

多爾袞也是沒有辦法。

京城確實還有近三萬八旗兵,可敢動嗎?

在入關時,多爾袞所率十二萬八旗軍,這四年來,已經摺損近半,特別是滅弘光朝之戰,八旗兵就減員近二萬人,這是多鐸做下揚州十日慘劇的真正起因。

史可法雖說在皇位繼承人之事上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且軍事能力確實堪憂,但他在抵抗清軍之事上,足以掩蓋他的任何缺失。

揚州一戰打痛了韃子,打得讓多鐸失去了理性,也打出了漢人的錚錚鐵骨。

八旗兵的迅速減員,導致了清廷在使用八旗兵上有了畏縮。

這沒辦法,滿人人口太少,死一個就得十幾年才能成人。

所以,在之後的戰鬥中,八旗兵主要用來駐囤,這是後人稱駐京八旗、協防八旗的由來。

譬如,在吳爭收復杭州府時,清軍之中,隸屬杭州將軍麾下的八旗兵僅四千人,其餘都是明軍降兵或者招安的盜賊。

再譬如,光復應天府時,江寧將軍麾下八旗兵不中七千人,其餘也是明軍降兵。

所以說,明朝,特別是南明,不是滅亡韃子手裡,而是亡人明人手裡,這話,絕對是沒錯的。

清軍入關僅一年,就招降了四十多萬各路明軍。

這些軍隊主要被投入西北、西南方向,圍剿大順、大西義軍殘部。

而弘光朝滅亡之後,清廷招降的明軍高達二十多萬。

這些軍隊被投入南下福建和廣州。

令人齒冷的是,這些投降的明軍,十有七八鐵了心追隨韃子,殺起自己同胞來,甚至比韃子還狠,嘉定三屠就是李成棟乾的。

吳爭原本有機會殺了李成棟,但出於讓隆武朝存在牽制多鐸的目的,沒有下手。

明末的明軍將領,已經有了軍閥的雛形。

他們大多數心中沒有了忠誠二字,只想着地盤和銀子。

而屁股決定立場,上面說的那個階層,纔是左右南明滅亡的最大根源。

試想,假如這個階層以財力供養南明大軍和江南各地義軍,那麼恐怕福臨和多爾袞會主動和談,劃江而治,這還是清廷最理想的情況了。

多爾袞所率十五萬大軍滯留黃河岸邊,不肯越雷池一步,實在是多爾袞也沒有把握,一旦渡河,這支大軍會不會一鬨而散。

這在原本清軍一路高歌猛進時還好,這些大都因爲被官府所迫或被生計所迫的漢人,或許還真就爲韃子上戰場了。

第二百八十一章 風滿樓第四百五十八章 鷹、鴿兩派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若無恥,則無敵第五百九十三章 是火坑也得跳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都不是好人(一)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女人,女人……女人!第六百三十六章 難以承受的代價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柳成蔭第八百八十八章 逼降招安第六百十六章 雜碎也能成爲勇士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艱難的選擇第九百四十二章 因爲吳家……累了!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犁庭掃穴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外力第二百三十一章 小人物幹了大事情第七百六十一章 殺雞儆猴第一百十九章 山寨居然有紅衣大炮第七百五十八章 練兵賭約第二百三十四章 爲得何嘗不是江山社稷?第七十五章 生死之間,沒有謊言。第七百四十四章 商戰和商學院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變數第八百四十五章 借是要還的,取,那就不用還了第八百四十九章 憤青第七百五十一章 其實大明火器是強悍的第八百零四章 透着古怪第二百四十章 水田阻敵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就是陽謀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真相大白第一千四百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三百七十六章 平衡第八百二十六章 衙門前的血戰第八百五十八章 亮麗的風景線第四百零三章 待君子以誠,於小人以謀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因爲勝利第二百五十九章 拉攏王之仁第五百十一章 火槍陣難敵騎兵衝鋒第四十二章 你變了,真變了第五百二十四章 躺着都中槍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老了嗎?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家坊遭清軍屠戮第九百九十七章 責罰陳勝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先聲奪人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古怪的長隨第五百五十章 你不能攔我第一百三十一章 是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第三百三十九章 衛匡國第七百九十六章 與張煌言起了爭執第二百十六章 洪承疇親自增援蘇州第五百章 夏完淳指揮有誤第八百五十四章 在商言商第三百零三章 車中的火藥壇第二百二十章 宜將剩勇追餘寇第四百五十二章 紹興府最後一支清軍覆沒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一拍即合第三百六十二章 應天府之變(五)第一千四百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一百七十七章 視父子如天敵的吳老爹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進五,退十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誰敢攔我第二百十二章 與錢肅典、夏完淳會師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八百十七章 案情原委(一)第四百四十七章 防人之心不可無第四十四章 我給你找了五千兩第七百二十三章 勝之、迫之、壓服之第三百四十五章 就憑他們?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此消彼長第四百零八章 當救!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誰做初一,誰又是十五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是真,是假?第九百九十章 尼堪的野望第四百九十七章 馬士英醒悟得晚了些第四百十五章 整編舟山水師第四百三十二章 平崗山突圍戰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三年後的再見第九百八十二章 引蛇出洞還是畫蛇添足?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瞧這一頭的白髮第六百七十四章 我只爲自己和天下百姓作說客第九百八十二章 引蛇出洞還是畫蛇添足?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隱隱於市第三百二十五章 黨爭泥沼中爬出來的小人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爲何要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錢翹恭的選擇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將計就計(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一千一百十三章 片葉不沾身?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邁密的痛苦第一百零七章 魏某是揚州人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用命換尊嚴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不識趣第九百三十九章 故人已去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匹夫殺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情淡如水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柳如是勸錢謙益反正第四百十五章 整編舟山水師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小人與君子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滅口第三百四十三章 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就是陽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