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猜忌是顆見風就長的種子

柯永盛的心中,只要這種猜測一旦出現,就會隨着戰局的困難度上升而不斷加強。

直到最後心中防線的崩潰,柯永盛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金聲桓想要借刀殺人。

借吳爭的刀,滅了自己,然後這紹興府清軍就唯他命是了。

金聲桓率部奉令增援紹興府,所部中有兩支軍隊,經緯分明,那就是柯永盛的八旗軍和金聲桓自己的嫡系,包括王得仁所部在內。

這支軍隊雖說以金聲桓爲主帥,但有自己八旗軍的掣肘,一直被金聲桓所忌憚。

如果……如果己部在瓜瀝大損,乃至覆沒,那麼這支軍隊將完全落入金聲桓的掌控之中。

這個猜測如同一顆見風就長的種子,在柯永盛心中迅速長大。

終於,柯永盛承受不住了,他迅速下令,全軍撤往紹興府。

戰鬥結束得非常突然,明軍士兵已經連歡呼的力氣都沒有。

軟倒在地的那一刻,看着近在咫尺的屍體殘肢,只有鼻子裡的酸那一絲酸楚,在提醒着他們,自己還活着。

這是一場慘勝,準確的來說,不該稱之爲勝利。

周大虎麾下五千人,至戰鬥結束時清點,算上傷兵,也不足半數。

而清軍留下的屍體和傷兵,傷亡還略降於明軍傷亡。

但,瓜瀝真真切切地被明軍佔領了,通往紹興府的門戶被打開,官道上再無關隘阻攔。

……。

此戰,最順利的莫過於從瀝海向外圍清軍,發起突擊的厲如海、魯之域部。

只是瀝海外圍清軍二萬有餘。

這二萬多人,就是方國安之前被多鐸留守紹興府,部署的二萬多清軍。

如今被金聲桓一股腦地部署在了瀝海外圍。

金聲桓的用意也非常明確,只要隔離開瀝海的海上支援,那麼紹興府清軍就能以局部優勢兵力爲所欲爲。

可瀝海城防堅固,一時無法攻破,那麼就將它隔絕開來,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所以,瀝海外圍清軍對瀝海進行有限的試探攻擊之後,一直採取守勢。

目的明確,自然不會有太大的懸念,依據臨時建造的工事,抵抗阻擊有餘。

就算厲如海、魯之域部合二爲一,二人身先士卒,也無法短時間擊穿清軍包圍圈。

這場仗持續的時間最久,雙方的戰損也最低,可場面卻最大。

雙方動用了三、四萬的兵力,在瀝海灘塗上打了整整一天。

……。

方國安有種赴死的感覺。

但他沒得選擇。

既然選擇背叛清廷,那麼眼下唯一能收留他的就只有慶泰朝了。

選擇在此時歸降,方國安也是經過仔細斟酌、衡量的。

錦上添花,最多隻是湊湊熱鬧,可雪中送炭,會被人記一輩子。

正是這個原因,方國安就毅然決定在這個時候反戈。

可他是真沒料到,吳爭會讓他率部突擊紹興府。

這是送死啊,紹興府有金聲桓駐守,駐有八千韃子精銳。

不說方國安自己只有不足五千人,就算翻一番,有一萬之衆,也無法啃動紹興府。

就更別說,魯王監國時,做爲臨時首都已經對紹興城進行了必要的修繕。

可方國安能拒絕嗎?

不能。

既然沒有再在清廷旗下待下去的興趣,那麼這個投名狀就必須交。

不交不行,否則以何面目站立於朝堂之上,與舊時同僚把臂言歡?

事實上,方國安反而有些感激吳爭給了他這個機會。

此戰打得越狠,他的功勞就越大,領兵多年、久居高位,方國安如果連這一點都想不到,那一把年紀就等於活在狗身上了。

有了這個認識,方國安的部署就顯得有條理,一如行雲流水般了。

他沒有分兵,原本按吳爭的交待,他所需要的是拖住紹興府駐軍,不要讓清軍出城增援三個方向,方國安就算立下大功,完成任務了。

所以,雖然兇險,但還不至於要了方國安的老命,這一點方國安清楚。

但方國安內心也有一些小九九,分兵佯攻紹興府城門,確實可以令城中清軍兵力分散,調動混亂,從而牽制住他們。

可最後的結局,依舊是被各個擊破。

沒有騎兵、沒有增援的情況下,一旦發起佯攻,在城池居高臨下的視野中,己部想要撤退,那是非常難的,除非有後軍依仗,起到壓陣和殿後的作用。

但顯然,方國安沒有多餘兵力去部署後軍,一旦部署後軍,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就會更加稀薄,起不到吸引城中清軍注意力的目的。

所以,方國安下定決心,既然自己這支嫡系軍隊註定將覆沒於紹興城下,那麼何不讓這場戰鬥來得更慘烈些,以便爲自己的未來在朝堂上,更增添一些傲人的軍功和話語權呢?

說簡單些,那就是用將士的鮮血和性命,染紅他本已慘白的白臉。

方國安孤注一擲,在紹興城下,他下達了全軍強攻紹興城的命令。

沒有器械、沒有火炮,連雲梯都是在行軍路上現紮起來的,將士唯一可以爲自己攻城提供掩護的,只有沿路民居硬拆下的門板,他們僅以血肉之軀,悍然向紹興城西門發起了猛攻。

……。

金聲桓聽聞方國安臨陣反戈,有意外,也不完全意外。

明將降清之後再反,聽得多了,不足爲怪。

方國安的手上,沒有粘染多少明軍的血,這一點更能有利於他左右搖擺。

這也是多鐸及清廷,不太放心方國安,而要架空方國安軍權的主要原因之一。

換作象是李成棟、金聲桓,清廷的信任度就高了很多,因爲他們二人手中所粘明人的鮮血,差不多能匯聚成河了。

殺人,殺對方的人,越多越能證明忠誠,這一點,在亂世之中,是最簡單有效博取信任的自證辦法。

但金聲桓絲毫不慌張,方國安手下有多少兵,戰鬥力咋樣,他一清二楚。

真要是被方國安攻破紹興城,那他金聲桓就該找條陰溝,然後跳下去,自己把自己淹死算了。

但金聲桓還是有些意外的。

他意外的是,方國安居然會孤注一擲,什麼時候,這個叛將竟也有了血氣,開始拼命了?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錢肅樂的剛直第六百五十八章 錢肅樂終於改變第五百四十四章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南北三個戰場(二)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攻海州?第五百五十二章 果然是人老成精第八百九十五章 勝負取決於誰犯的錯少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要反擊第七百十三章 吳爭想換回沈致遠、錢翹恭二人第八百十一章 城中真隱着一支軍隊第八百五十五章 竟要入股江南商會第四百十八章 帝王無情義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佈局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意外之“財”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九百四十三章 瀝海衛趕到京城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再戰海州(一)第四十一章 同行十二日,不知思民是女郎第七百十三章 吳爭想換回沈致遠、錢翹恭二人第一千六百十八章 落子無悔第八百五十章 吳爭,你不講理!第一千零九十章 愣頭青陳其材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最擅長陽謀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三年後的再見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逼上梁山的匹夫第八百零三章 微服私訪第六百二十一章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第三百七十三章 你也不是好東西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種瓜真能得瓜嗎第二百四十六章 真英雄也!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急襲第八百六十章 張煌言上門興師問罪第八百十八章 案情原委(二)第九百七十七章 你從是不從?第五百八十三章 無能爲力?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難唸的經第九十六章 能不死,就別讓他死嘍!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老了嗎?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真假難辯第十六章 人不可貌相第六百四十九章 沈致遠如願以償第一千四百章 教唆(二)第七百二十九章 此人心機甚深,不可不防第四百九十九章 丹徒危急!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再戰海州(三)第七百九十六章 與張煌言起了爭執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活得下去嗎?第一千四百十三章 臨陣換將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心急如焚第一百零六章 官帽批發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烽煙四起(一)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在變化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抉擇(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九百三十五章 又一場政變?第三百三十四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八百二十七章 大勝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誰是好人?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爲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第八十八章 讓人窩火的錢翹恭第二百二十章 宜將剩勇追餘寇第八百九十九章 血債血償第五百四十七章 敲打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將計就計(一)第七百四十八章 十艘主力艦即將交付第七百八十八章 改良的虎蹲炮第十一章 就算你長得再美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進五,退十第五百七十三章 張名振投入麾下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名君之相?第四百六十八章 戰爭尾聲第八百二十七章 大勝第一百二十九章 六萬敵軍逼近嘉興第六百十一章 一個如曹操般的英雄?第三百五十二章 面具沒了,那隻剩下猙獰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匹夫之怒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興化戰役(一)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無良的趙史第七百六十五章 吳爭練兵(四)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臨淮之戰(二)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烽煙四起(一)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南北三個戰場(二)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歪打正着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鞭子最講理第一千零三章 能和我說說心裡話嗎第三百三十五章 你想多了第八百六十八章 孝莊與多爾袞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佈局第三百六十七章 應天府之變(十)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湖陵城之戰(二)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周大虎的選擇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堅固的堡壘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我來攪局第二十九章 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破局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爲誰而活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沈致遠奪權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換錢唄第九百二十二章 蔣全義是個狠人第四十三章 我若食言,猶如此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