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橋之戰

但這其中吳爭也算是佔了個便宜的。

那就是有備對無備。

洪承疇沒有親自率軍追擊,如果他來了,肯定不會如此大膽。

剛剛在吳爭手中潰敗,洪承疇絕對不會對追擊掉以輕心,就算知道吳爭手裡兵力不足,也會謹防着。

但現在,追擊的清軍剛剛擊潰了吳勝兆部,士氣高漲,騎兵領頭,步兵緊隨,連斥候都不前出,就這麼直愣愣地向無錫方向追來。

於是,雙方就在高橋官道的那個轉彎處遭遇,繼而暴發了血戰。

說是血戰,一點也不誇張。

前面說過,官道在此有一個轉折,一邊依山,一邊傍水,傍水處有個不高的懸崖,下邊是河。

說不高,是因爲上下距離也兩丈左右,但這個高度,足以摔死人了。

雙方遭遇的都是騎兵,同樣都是猝不及防。

而且雙方騎兵的速度都非常快,這就使得在遭遇之後,根本沒有時間作出任何反應,戰鬥就暴發了。

但明軍騎兵比韃子更有心理準備。

因爲明軍已經遭遇了吳勝兆潰兵,如今是爲着反擊追兵而去的,心裡有突然遭遇韃子的準備,而韃子只是一心在追擊吳勝兆殘部。

所以,雖然雙方都是猝不及防,但程度是有高低的。

這在剛剛暴發戰鬥時還很難覺察出來,雙方的騎兵如兩輛急駛的馬車,狠狠地撞在了一起,然後是雙方後續騎兵繼續撞上去。

無數的騎兵連同戰馬就這麼被撞下、擠下懸崖,垂死之際,淒厲的呼叫聲,令人不忍耳聞。

這種情況持續了大概一柱香的時間,至少有一、二千人被撞下懸崖,如同下餃子一般。

這其中就產生了分別,明軍騎兵掉下懸崖的人數明顯要比韃子少得多。

爲啥呢?因爲一則明軍心裡有遇敵的準備,加上是迎敵,不是追擊,速度放得不是很快。

一旦前面遇敵,減速比韃子更及時。二是得益於地形,官道的這個轉彎,從明軍方向論,明軍是右轉彎,是擦山坡而過,大部分騎兵是被擠到內側,也就是依山坡一側,但韃子卻是左轉,他們在轉彎時被明軍騎兵在山一側衝擊,自然就紛紛掉落懸崖了。

產生的結果是,大部分受阻的明軍騎兵竄上了山坡,而韃子受阻的騎兵,卻一頭摔下懸崖。

這個地形優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後果。

那就是韃子騎兵善於騎射,而吳爭麾下的這支冒牌騎兵,根本不善騎射,甚至許多士兵連騎射都沒有嘗試過。

這個轉彎角度,讓韃子騎兵無法施行騎射,讓明軍騎兵佔了最大的便宜。

而這場戰鬥最常見的拼殺手段,不是掄刀砍殺,更不是射箭,而是互撞。

而撞擊,明軍有着先天的優勢,撞不過,無非趁勢上坡。

上了坡之後,居高臨下再往下衝,這一衝更使得韃子往懸崖下掉。

戰鬥就這麼持續了大概一刻鐘的時間,直到韃子後軍收住了陣腳。

可這個時候,韃子五千騎兵已經摺損過半。

明軍才折損不足二成,在這個局部戰場上,兵力優勢瞬間扭轉。

明軍以三千多對韃子二千多。

吳爭沒有絲毫猶豫,下令衝鋒。

於是,真正的血戰開始了。

明軍以優勢兵力,對韃子騎兵發動了突擊。

但這個時候,雙方兵員的單兵戰鬥力就集中反應出來了。

往往是明軍兩人,甚至三人才能換韃子一人。

如果不是韃子爲了不掉下懸崖,強行停止了前進,明軍在雙方接觸時,佔了速度的優勢,明軍騎兵甚至很有可能一戰全軍覆沒。

這場拼殺持續了半個時辰,明軍傷亡近一千多人,而韃子的傷亡只有明軍一半。

戰場後員的優劣再次扳回。

這個時候,雙方兵力已經非常接近,明軍稍稍佔優。

高強度的拼殺,令雙方士兵的體力急速消耗。

而這時,落後的韃子步兵,出現在了遠方。

韃子騎兵士兵隨之大振,而明軍士氣迅速退潮。

崩潰就在一瞬之間。

……。

有句老話說得好,再十惡不赦之人身上,偶爾也會有可取之處。

許多惡貫滿盈的歹徒,往往是個孝子或者重義之人。

這說白了,無非是人性需要那得一絲慰籍,就象去胡人去教堂懺悔一般,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

吳勝兆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向無錫撤退的時候,他確實很猶豫。

他心中想得是,這次可把吳爭得罪狠了。

在他看來,吳爭確實是爲了救他而來的,可自己卻獨自逃了。

這實在是不仗義得很。

如果吳爭此戰陣亡了,那也就罷了,可要萬一贏了,那自己鐵定沒好日子過了。

自己八千軍隊,到了現在僅剩三千多人,有一半砸進去了,如果這時離開,豈不白瞎了四千多條人命?

這就象投資,虧了這麼多進去,只能繼續往裡投錢,期望能在下一刻翻盤。

如果此時止損,一是吳勝兆沒有這種斷臂求存的勇氣,二則他也明白,再要聚集起一支大軍,他沒有這個能力。

他的軍隊都是來自於依附一個勢力所得,而不是自己徵募。

所以,很難想象,被紹興府憎惡之後,他還能得到兵員增補?

也很難想象,清廷至此之後,還能接納他的歸降。

再三斟酌、前思後想之後,吳勝兆終於大喝一聲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死鳥朝天,不死萬萬年……隨我回去!”

……。

吳爭並不後悔自己孤軍反擊韃子追兵。

從離開無錫時,心中就有了失敗的預感。

但吳爭依舊固執地下令了。

吳爭不是個慷慨激昂之人,相反更有些小民思想。

這可能是受後世那個吳琤的影響比較重,消退了此世少年吳爭血氣方剛的影響。

但有一點,不管吳爭還是吳琤是一樣的,他們都有着不畏死的勇氣。

敢於自殺的人,從來不缺乏勇氣。

死都不怕,還怕什麼?

吳爭敢死,特別是在面臨抉擇的時候。

拼光這支追兵,哪怕只將他們打個半殘,清軍至少在二、三個月內,無法調動新的軍隊南下。

如果能讓自己的親人好好活下去,如果能讓這世界能因自己的死亡而改變,吳爭絕不吝嗇一死。

第八百十二章 計劃永遠不如變化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和談風波(三)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種瓜得瓜第九百八十二章 引蛇出洞還是畫蛇添足?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磊落之人第九百四十八章 清廷震動第二百七十章 借道入山寨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隻小狐狸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突破口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發爲順民,無發爲難民第五百七十章 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的吳老爹第八百九十九章 血債血償第七百四十二章 工商皆本第二百五十五章 莫家有奇女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所謂的“追擊”第一百二十九章 六萬敵軍逼近嘉興第一百九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人走茶涼第一百十七章 劉老三臨終遺言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老馬識途第五百三十八章 馬瑤草,你得表態第七百七十章 方國安未比試就認輸第二百零二章 軍議第二百八十七章 君臣解開心結第三百九十九章 權力不僅改變男人,也改變女人第三百九十六章 君子,須欺之以方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急襲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南北三個戰場(三)第二百三十七章 多鐸派人說降第八百六十八章 孝莊與多爾袞第六百四十六章 帝王心術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薑是老的辣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親不親故鄉人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欲擒故縱第七百十六章 會有奇蹟出現嗎第六百五十四章 北伐軍萬歲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其實都不想打了第三百十三章 海邊小城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事大了第一千三百十八章 世子第三百九十五章 這是我的意思第二百七十五章 朱媺娖要北遷第五百九十九章 別招惹偏執的女人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崖鎮大捷(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方國安突然發現他成了棄子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殺人滅口嗎第一百七十章 惶惶渡海時,哀哀遺民淚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晉爵令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殿前之血腥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傳言不虛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擔心第一千一百十一章 小叔寡嫂,瓜田李下第五百九十二章 王一林的心眼第一千二百十四章 壞人,也有良心發現的時候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猶豫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你忘了嗎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能贏第二十二章 升百戶第九百十一章 君可欺第一百七十六章 擁立第六百六十七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劉放的豐功偉績第九百零一章 請君入甕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 倒吳運動第八百四十九章 憤青第八百二十八章 還能再殺個來回第二百十三章 朱以海心中的暗疼第三百零八章 命不該絕第六百十八章 他的血,流光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值嗎?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錢肅樂幸運逃脫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吳爭的擔心第四百二十章 運氣不錯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用命換尊嚴第八百八十六章 收編九江義軍第七百四十章 僅僅是權、勢嗎?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殺雞儆猴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雙方有意識地相互試探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說到底還是缺錢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時無英雄,徒令豎子成名第一千四百十章 錢翹恭要勸降?第一百三十七章 同是明軍,何必內訌?第五百六十一章 沈致遠的戰前動員詞第一百五十七章 鄉紳有訴求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柳如是勸錢謙益反正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兄弟還是翁婿第一百零九章 不能和女人講道理第八百二十四章 毫無人性的畜生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覆盤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君子論跡不論心第四百四十九章 偷襲戰變成遭遇戰第五百九十章 兵變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亂的,就是規矩第七百零二章 沈致遠說,這是個陽謀第四十二章 你變了,真變了第八百十章 這哪是護院,分明是軍隊第三百七十一章 妖孽!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七星島海戰(七)第四十八章 密信得手第三百七十八章 素未謀面的正室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