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無師自通

紹興府此時又是一團糟。

韃子從南面來襲,監國朱媺娖下令紹興府四衛調向餘姚,準備迎敵。

可朝堂之上,卻出現了兩種聲音。

無外乎,戰和逃。

朱以海故態復萌,他極力建議召吳爭部回援,同時將朝廷撤往杭州。

這種聲調,得到了幾乎一半朝臣的附議。

朱媺娖的威望不足以震懾住這些人。

加上朱以海本身就是藩王,又被朱媺娖任命爲參政。

這就造成了無事時大家嘻嘻哈哈,有事時就化爲兩派,另立山頭。

這些朝臣手中雖然沒有兵權,但他們的政治力量不容小覷。

一個個都是前朝老臣自居,但凡諫言,都是依經據典,口口聲聲爲了朝廷、爲了天下、爲了江山社稷,令人無可反駁。

之前吳爭強迫朱以海去監國位,擁立朱媺娖,他們沒有反對,不是因爲他們認同、心服口服,而是受制於吳爭手中的兵力。

如今吳爭領兵在外,對他們的威懾力就大大減輕了。

如果是順境,他們可以隨波逐流,但現在,紹興危急之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逃命要緊。

張國維的性子較軟,錢肅樂剛正有餘、威壓力不足,張煌言的資歷是個大問題。

加上這次韃子來襲與前幾次不同,前面兩次,一次是小股韃子入侵,還有一次是方國安叛變,雖然聽起來叛軍很多,可畢竟是明軍新降,這兩次都是朱以海領頭倡議轉進。

那這次多鐸率大軍兵鋒直指紹興府,從氣勢上來說,對紹興府已經是志在必得。

所以,這次是大臣倡議轉進,朱以海隨波逐流。

而從奉化至紹興府,一路平川,根本沒有任何要隘可守,而紹興府對清軍的防禦力量,大都都是北向,從來沒有去考慮過敵人會從南方來。

所以,朱媺娖倉促調兵去餘姚,沒有人相信明軍會獲得勝利。

在他們看來,調兵抵抗只是爲了給朝廷爭取轉進的時間。

至於轉進會給抵抗的明軍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這就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了,大明人多,死上一些對他們來說,並不算什麼,等安全了,再徵召就是。

朱媺娖阻攔不了朱以海,同樣也阻攔不了附議朱以海的朝臣,她在這個時候,心裡有的,只有憤怒、懊悔。

皇室子弟,就沒有一個省油的燈。

他(她)們的政治能力或許是天生的。

在朱媺娖就任監國時,本能地對吳爭產生戒備之心。

這與對吳爭有情沒有關聯,也與象錢肅樂等重臣諫言約束吳爭也沒有直接聯繫。

皇權在於平衡,這一點,皇族無師自通,從小耳聞目染,成爲了一種本能。

朱媺娖並不眷戀權柄,但她知道一件事,放任一個手掌兵權的重臣,不是保護他,而是在害他。

這一點,她在父皇身邊,看得多了。

所以,她將朱以海留在身邊,一則畢竟朱以海是朱家人,常言道打着骨頭連着筋嘛,另外一點,那就是因爲朱以海與吳爭有間隙,朱以海又是前任監國,在朝堂之上有着一羣擁躉,這樣就能平衡吳爭在朝中的勢力。

雙方相互掣肘,就能產生一種平衡。

可朱媺娖現在後悔了,就應該聽吳爭的,將朱以海徹底趕出朝堂。

朱媺娖不是不想撤至杭州,但她更明白,如果自己退去杭州,這一萬多明軍恐怕就會一鬨而散。

只有自己牢守着紹興府,才能激烈明軍將士奮力抵抗。

這是她唯一能做、力所能及的。

將自己留下,讓肯追隨她的忠臣們留下,集結紹興府的兵力,打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

在這個時候,朱媺娖渴望吳爭能回援,但她更希望,吳爭不要回援,而是能光復應天府。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她承受着與她年齡不相稱的壓力。

好在,有張國維、錢肅樂、張煌言等人的鼎力支持,否則朱媺娖恐怕連紹興府的局勢都無法控制,甚至連四衛都無法調動出去。

……。

出無錫往西北方向,大約二百多裡地,是慧山。

慧山以北不遠,是高橋。

高橋是個小鎮,人口不多,依山而建。

官道由此產生了一個轉折,一邊是山坡,一邊是小河。

一場遭遇戰,就發生在這個轉折處。

吳爭不知死活地發動反擊,有他的必要性。

戰場之中,一旦撤退,就會有連鎖反應。

想再穩住陣腳,非常困難,當然,精銳除外。

很顯然,吳爭麾下能勉強稱爲精銳的,就是從樑湖帶出來三千人。

其它的,不過是混雜而成的各部降軍和成份更爲複雜的義軍。

缺少訓練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這支軍隊更適合打順風仗。

蘇州之戰這支軍隊能硬抗到最後,是奇蹟。

追究其成因,無非是兩條,一是破城讓士兵們士氣大振,之後慢慢地抵消,好在當時沒有一路產生潰退,吳爭很明白,只要有一路潰退,就會發生連鎖反應,全軍潰敗也就不遠了。

另外就是這支軍隊大部分是老油子,他們更知道當時不能撤,也根本撤不了,一撤韃子就會緊咬着不放,拼死或許還有一絲生機,可一退百分之百被追殺。

正是這兩個原因,所有士兵死頂着清軍猛攻而不退。

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他們可以退,天闊任鳥飛。

這就和圍三闕一的道理相同,有活路時就有了逃命的本能。

如果吳爭不發動反擊,數萬大軍就會成爲一潰千里之勢。

潰退起來,根本剎不住腳跟。

那麼不但無錫、蘇州、松江這些剛剛吃到嘴裡的果實會盡數吐出,甚至可能禍延至嘉興府、杭州府。

這樣就產生了被韃子南北夾擊之勢,那個時候就算是天王老子幫忙,也救不了紹興府了。

所以,吳爭必須反擊,阻滯韃子追兵的勢頭,爲明軍回援、整固防禦贏得時間。

這場高橋之戰,堪稱經典。

韃子總共有一萬二千人,其中有五千是騎兵,八旗騎兵。

而吳爭手下僅四千多騎兵。

這是絕對的劣勢,無論是人數上,還是單位兵戰力上。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便宜一定要佔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七星島海戰(三)第六百五十八章 錢肅樂終於改變第八百二十二章 老朽有自知之明第八百零八章 如此說來,本王還得感謝你?第九百八十六章 兩面受敵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落子無形第七百零三章 福臨要建火槍新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洪承疇反擊,吳勝兆被擊潰第二百二十八章 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原來如此第四十三章 我若食言,猶如此盞!第五百四十四章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破局第九百四十一章 善變第一千三百十九章 主動出擊?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不知死活的東西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都不是好人(一)第九百七十一章 小心暗箭!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選將第二百二十一章 洪承疇反擊,吳勝兆被擊潰第八百四十二章 四九式第七百二十九章 此人心機甚深,不可不防第三百四十六章 醞釀劇變第二百七十八章 誤會引起的騷亂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收復海州(六)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墮落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私誼還是公義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劉放的功業(二)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下馬威第八百十一章 城中真隱着一支軍隊第五百四十四章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第五百二十七章 沒有交易便沒有傷害第七百六十章 無意中被點醒第八百零一章 張蒼水,你不如你兒子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爲何不能是陛下?第三百九十章 這轉折來得太突然第六百零六章 陛下聖明第六百六十七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反目成仇?第十九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四百六十八章 戰爭尾聲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能奈我何第八百二十二章 老朽有自知之明第十六章 人不可貌相第七百二十章 不服!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宋徵輿招供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最擅長陽謀第八百七十七章 惱羞成怒?第七百四十六章 這怎麼能叫助敵呢,該叫敵助我纔對。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微服私訪(一)第一千五百章 中興之君?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父子情深第一千零十八章 找裡面官大的說去第三百八十一章 你打算唱白臉還是紅臉?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發爲順民,無發爲難民第一百五十六章 經略杭州府?第一千零五章 併購第二十四章 坐而論道(一)第一千六百十八章 落子無悔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殿前之血腥第四百五十二章 紹興府最後一支清軍覆沒第二百三十九章 紹興防禦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爲得何嘗不是江山社稷?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原來如此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要反擊第六百六十五章 財政困局第三百二十九章 猜忌第三百七十四章 講自己的道理第九百六十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十八章 來世……好運!第三百九十五章 這是我的意思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要反擊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艱難的選擇第二百七十八章 誤會引起的騷亂第一千零五章 併購第一千五百十三章 我兒威武!第一千五百十六章 法不容情,人容情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老馬,你立功了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戰爭重啓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嶽小林撿了個大便宜第七百六十四章 吳爭練兵(三)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爭鬥無處不出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母子反目第七百五十一章 其實大明火器是強悍的第四百五十四章 清軍是紙老虎第七百二十九章 此人心機甚深,不可不防第五百零四章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性格決定命運第七百零七章 泰興城,落。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老薑真辣?第二百章 大明絕非想象中那樣不堪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先聲奪人第六百八十四章 江防被突破第八百七十章 她敢不應嗎?第六百五十一章 將錯就錯第三百四十章 魏忠賢,他是個惡人!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決策發生改變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山,就在那第七百五十三章 黃道周的責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