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兩位國公還須稍安勿躁。”朱以海淡淡地說道,“如何安置吳爭及其部下,孤以爲還得徵詢一下他本人的意思。好在離江邊碼頭不遠,這樣,孤派人召他前來,讓他當衆回話。如何?”

方國安與王之仁相顧一眼,拱手應道:“臣等聽監國的。”

朱以海微微轉頭道:“錢御史以爲,派誰去江邊傳召合適?”

錢肅樂隨即明白朱以海的意思,於是說道:“堂內諸位皆可替殿下傳令。”

說着回頭,衝羣臣道:“哪位大人願往江邊傳令?”

這話得說回來,在場官員,哪個都自峙身份尊貴。

江邊如果是個三、四品官員,那自己跑一趟也沒什麼,不丟份。

可江邊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從七品哨官,自己跑這一趟,沒好處不說,還丟份不是?

而方國安、王之仁貴雖然想招攬吳爭,可貴爲國公,就更不可能放不下身段來了。

所以,錢肅樂連問三聲,無人應答。

錢肅樂眼角掃向張煌言,慢慢眨了一下眼睛。

張煌言早已心領神會,於是出列道:“殿下,臣願往。”

羣臣聞聲看去,連方國安和王之仁都微微點頭。

確實,張煌言的身份很合適,他是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兵科給事中,官品略高於吳爭一級,如此既顯出了朝廷看重厚待之意,又不顯得突兀。

再則,兵科給事中職責正是監察兵部,糾彈軍部官吏,就更符合此行使命了。

魯監國見無人反對,便點判斷同意了。

於是,張煌言奉命隨廖仲平去了碼頭。

……。

話說吳爭此時與趙史正聊得起勁。

大有不打不相識、相識恨晚之意。

此時見廖仲平帶着一個文臣而來,便自覺地起身肅手而立。

廖仲平近前,指着張煌言對吳爭道:“這是翰林院編修、兵科給事中張煌言張大人。”

吳爭一聽,頭“嗡”地一聲。

他不是歷史專業人氏,不太清楚明末著名人物。

但身爲紹興人,對張煌言此人,卻是耳熟能詳了,在江浙一帶鮮有不知張煌言之人。

可以說,張煌言貫穿了整部南明抗清史。

崇禎十五年,張煌言考中舉人。

當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明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於是朝廷開始重視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材,張煌言雖考文舉,但仍須加試一些戰事急需的武備科目。

在考試時,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試騎射,而張煌言竟三發皆中,使在場者十分驚服。加之他平日留心時局,慷慨好論兵事,故周圍的人們對他更加敬重。

弘光朝滅亡後,清軍大舉南下。寧波府文武官員有的倉惶出逃,有的策劃獻城投降。

正值二十六歲的張煌言,挺身而出,投筆從戎。與當時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率衆生員集會於城隍廟,倡議勤王,集師舉義。

並奉表到天台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開始了爲之一生的抗清生涯。

直至1664年,九月七日,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義。

史書評價,煌言死而明亡!

江南百姓更是將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列,稱爲西湖三傑。

連他的敵人滿清朝廷,也追諡張煌言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並令史館爲其立傳。

看着眼前這個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青年文官,竟是後世人人稱道的抗清民族英雄。吳爭懵了,甚至忘記了行禮。

還是趙史向廖仲平、張煌言拱手行禮之後,發現吳爭異狀,暗中捅捅吳爭的腰,才使得吳爭回過神來。

“卑職吳爭見過廖大人,見過張大人。”

張煌言也在打量着吳爭,他知道自己此行的使命。

不是說吳爭對朝廷真的有多重要,而是吳爭此時做爲朱以海遏制方國安、王之仁氣焰的一顆棋子,那就顯得重要了。

而張煌言此來,就是要看看吳爭的人品。

這關係到接下來的廷爭。

如果吳爭不堪造就,那麼不如早此放棄。

吳爭在張煌言的打量下,有些拘緊起來。

看着吳爭的侷促,張煌言心中好笑,倒生起一絲好感來。

“吳哨官是紹興人?”

“卑職上虞縣始寧鎮人。”

“從軍多少年了?”

“三年了。”

“可讀過書?”

“卑職十三歲中的稟生。”

“哦?”張煌言有些驚訝了,能中稟生可不容易,一個縣就二十個名額,再想進就需要這二十人中,有人中舉,或者有人遭遇不測,方可遞進。

而此時的風氣,是極端的重文輕武,讓一個稟生投筆從戎,那可是極其罕見之事。

就象方纔,正六品的百戶趙史,要向正七品的張煌言先行禮一般。

相同品階的文臣都比武臣威風。

當然,這也有張煌言是兵科給事中的原因在裡面。

畢竟是言官嘛,見官大一級。

“爲何投筆從戎?難道你家中長輩不曾阻止嗎?”

吳爭有些尷尬,答道:“卑職自幼敬仰戚少保,正好叔叔是嘉定總兵,三年前,卑職是偷跑出去的。”

張煌言恍然,東南沿海百姓推崇戚繼光,特別是血氣方剛的少年人,如此想來,吳爭投筆從戎倒也不奇怪了。

由此更讓張煌言對吳爭有了一份親近之意,因爲他自己也曾這麼想過。

張煌言微笑道:“聽聞你在嘉興府北面官道殺了五十多清軍,又在金山衛殺了一百清軍?”吳爭回身指了一下身後道:“都是將士殺的,卑職身負箭創,嘉興府官道上,卑職連刀都沒拔,金山衛碼頭一戰,倒是殺了一個清軍百人長。”

張煌言笑意更甚,“那吳哨官此次回鄉,有何打算?是回家重新苦讀呢,還是繼續爲朝廷效力?”

吳爭臉色凝重起來,答道:“卑職叔叔在嘉定城東門爲國捐軀,爲人侄者卻苟且偷生,從卑職醒來時,就立下誓言,必將率兵收復嘉定,迎叔叔骸骨回鄉。於公於私,卑職此生都將與韃子不共戴天。”

張煌言聞聽臉色也鄭重起來,“有此志向,大善!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只要你盡心爲國,必能達成所願。”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祖大弼逃了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堵截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初露端倪第五百八十六章 北伐軍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誤判第四百二十八章 多鐸兵臨福州城下第一千六百十六章 歷經磨難的東藩第九百八十五章 藏身處被發現第二百三十六章 爹的家法我已領受慣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本候不是伯樂第三百六十四章 應天府之變(七)第三十九章 大廈傾,方見人心。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義結金蘭?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這樣的人只會陣亡,不會降敵第五百七十三章 張名振投入麾下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歪打正着第三百九十五章 這是我的意思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周大虎的選擇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判斷失誤第九百五十章 錢翹恭的失策第二百七十九章 總有刁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是一出父教子,可憐的錢翹恭第九百五十四章 換你的人?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再戰海州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人心最複雜第四百三十六章 韃子將帥之間的齷齪第三百四十九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我本將心向明月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錢謙益居然沒死第六百二十三章 韃子開始屠城第二百零六章 這老頭還真有點童趣第六百三十四章 你究竟想做什麼?第二百八十八章 吳老爹是個明白人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政變第七百七十八章 那就不是詐降,是真降了!第一千七百章 終有一失第四百十三章 擊沉它第九百七十一章 小心暗箭!第一百六十二章 多鐸悍然反擊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私誼還是公義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大西軍之變第一百九十四章 真他X的有些道理第三百二十三章 是真太子嗎?第四百二十二章 生擒李成棟第二百零八章 兵臨松江城下第四百六十一章 丹陽之戰(一)第八百六十六章 十艘新式戰艦第五十五章 公子,萬萬不可啊。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誤判第八百二十二章 老朽有自知之明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公私兼顧第五百六十八章 吳老爺人老心不老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八十八章 讓人窩火的錢翹恭第一千四百十九章 談判(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誤打誤撞,各有錯着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誰是善,誰是惡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李顒舌戰雙儒(二)第八百十三章 潛入縣衙第六百三十七章 這女人……嘖嘖。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是個疏忽第四百八十一章 畫餅第四百四十章 周大虎到了第四百六十八章 戰爭尾聲第二百六十四章 洪承疇吃癟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戰爭的帷幕被撕開第七百八十二章 拼刺術第三百五十八章 應天府之變(一)第四百四十五章 改勸降爲逼降第三百四十四章 他也難啊!第九百三十六章 尼堪的如意算盤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能贏的,其實不算賭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吳伯昌的疑惑第一百四十八章 多鐸竟帶了紅衣大炮第六百二十四章 最大的軟肋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多爾袞死了第五百二十七章 沒有交易便沒有傷害第七百九十三章 王爺救命!第五百十二章 又現太子蹤跡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誰入了誰的坑?第七百四十六章 這怎麼能叫助敵呢,該叫敵助我纔對。第三百六十四章 應天府之變(七)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你竟敢在本王面前提銀子?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變數第一百五十六章 經略杭州府?第四百零六章 岳父大人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君子論跡不論心第四百七十七章 肯定是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那個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算有遺策第六十四章 各懷心思第六百六十一章 延攬廖仲平第十七章 有人的地方怎會沒有內鬥?第九百五十三章 一支雜牌軍第二百零三章 北伐第一千五百十一章 用人得疑,疑人得用第二百六十五章 指桑罵槐第六百三十五章 吳爭就是他們的信仰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誰是那隻儆猴的小雞第七百十七章 漢人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