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

這紛紛亂世,被作爲中央政權代表的漢軍給俘虜,也給了新野令稍許的心理安慰,畢竟不是投降了別人,而是自己名義上要效忠的朝廷。

所以最後,新野令還是乖乖的帶着漢軍進了城。進城之後,漢軍迅速控制了四門和城中主要官吏,然後城頭把旗一搖,遠處轟隆隆鐵騎響起,太史慈親自率部趕來了。

佔據了新野,太史慈巡視城中,不由大喜。因爲新野城中,糧囤之中,糧食堆滿了倉。這些都是即將北上或南下的糧食,還沒有來得及運走,卻被漢軍給撿了個便宜。

太史慈笑道:“吾等後顧無憂矣。”有了糧食,太史慈相信,就算戰事失利,他也能夠據城堅守,直到漢軍的援軍到來。

鄧縣,歷史上曾經長達一千餘年爲鄧國。後楚國滅鄧,這才設縣以治之。這裡距離襄陽很近,航運暢通。原本歷史上曹操南征之時,就把鄧縣作爲後方糧倉重地。

張飛想打襄陽,必先拿下鄧縣。只是在南陽腹地,再搞突然襲擊,就真的不行了。再怎麼假扮,總有消息走漏之時。有心人稍一打聽,就會知道,這支軍隊絕對不是曹軍。

等張飛一路奔至鄧縣時,就發現,這會鄧縣城頭,已經是嚴陣以待了。鄧縣令的底氣足得很。雖然知道漢軍打過來了,但背後有襄陽,前方有新野,二日內己方援軍隨時可以出現。難道有城牆爲依託,二日也守不下來?他就不信了,漢軍一個個都是三頭六臂不成?

同樣的道理,縣令與縣尉也一遍遍的說給了守城官民和城中吏民聽了,大戰在即,安撫人心,振奮軍心,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顯然,他們的輿論工作很到位。鄧縣城中,安靜得很,軍隊也是鬥志昂揚。

張飛到了鄧縣,看到的就是這麼一個情況。紮下營寨之後,張飛就與徐庶道:“元直,鄧縣既然有了防備,想必襄陽守軍也知我軍入荊州的消息了。得想個法子,一舉而破鄧縣,否則拖延日久,曹軍來援,那就晚了。”

一定要奪下襄陽,切斷南陽與荊南數郡的聯繫。只要奪了南陽在手,那麼就進可攻、退可守,荊南那邊的曹軍,就真的拿南陽沒辦法了。因爲南陽落入了漢軍的手,就徹底與司隸、豫州連成一片了。

可要是襄陽攻不下來,那麼荊南的曹軍,就會源源不斷的自襄陽進入南陽境內,支援南陽曹軍的作戰。到了那時,快速奪取荊州的戰略目標就會宣告破產,閃電戰也就會打成膠着戰。這樣的後果,不是張飛想要的。

徐庶自然明白張飛的顧慮。他緊皺着眉頭,圍着地圖轉來轉去。轉了半天,徐庶便擡頭道:“將軍,此時別無他法,只有先攻鄧縣,方爲上途。然後我等可如此這般。”

徐庶便把剛纔所思所想,全部對張飛說了出來。張飛聽了,一擊掌道:“便是如此!元直果真奇材也!”

大軍歇息了一日,第二日埋鍋造飯之後,鼓號聲便嗚咽着響了起來。城頭之上的曹軍看見漢軍動靜,一個個的都行動起來,開始準備守城了。鄧縣的官員們,也忙登上了城頭,開始指揮士卒們。

看着城下漢軍威武整齊的隊列,鄧縣令的嘴巴不禁有些發乾。他之前不過是個普通的讀書人,在劉表時期,也只是當過郡縣中的小吏罷了。後來劉表被逼出走,他隨着家族一起降了曹操。論功行賞,他的堂兄、一個軍中的頗有勇名的校尉,被擢升爲襄陽副將;而他也水漲船高,成爲了鄧縣縣令。但說句內心話,讓他在太平歲月當個普通的縣令,勉強合格。但在這金戈鐵馬的年代,這種大陣仗,他就有些捉襟見肘、力有不逮了。

鄧縣令也很有自知之明,在得知境內有漢軍入境之時,便第一時間去通知了襄陽、新野。然後打算據城堅守,一直守到援軍的到來。

兩軍交戰,先禮後兵那是正常的程序。大戰之前,進行喊話勸降,也是一種心理戰術。雙方都會盡可能的抹黑敵手,擡高自己。以期望軍心士氣的再度提升。

很顯然,在這方面,漢軍是佔了優勢的。徐庶策馬而出,一身儒服,衣襟飄飄,風姿過人。行至城下,便昂首朗聲道:“吾等奉中山王命,來巡視荊州。爾等俱爲漢臣,爲何還不開城相迎,莫非是皆欲爲漢賊乎?”

一個非常致命的、誰也逃避不了的、非常尷尬的問題就是,現在“奉天子以討不臣”的人是漢室宗親劉備。原本歷史上,曹操迎漢天子東歸,然後一步步從丞相到相國,再到魏公、魏王。每小心翼翼的前行一步,伴隨的就是擁漢派們的鮮血。

不說歷史上的孔融、崔琰、耿紀等人。只說漢末三國曆史中與諸葛亮並肩的超一流人物,魏國的第一謀臣荀彧,就是個鐵桿擁漢派。最後因爲反對曹操爲魏公而死得不明不白。

歷史記載是曹操徵孫權,表請荀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

荀彧是奉天子的詔書來勞軍,曹操順手就把荀彧給留在軍營不讓走了。以憂薨,憂啥史書沒寫,但後面接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明年,太祖遂爲魏公矣。

史家的春秋筆法非常有趣,前文寫荀彧反對曹操爲魏公,然後曹操心不能平。隨着曹操留荀彧于軍中,荀彧憂死,接着就說曹操遂爲魏公。後來的司馬光在史書中寫得很明白,曹操隱誅荀彧。

隱誅就是悄悄把荀彧給殺了或者是逼他自殺了。爲什麼要隱,而不能告之天下光明正大的幹?一是荀彧道德品行毫無缺點、也根本沒有適合的罪名。二是荀彧勞苦功高,沒有他就沒有曹魏的大好局面。三是荀彧是曹操麾下文臣之首,士人團體的領袖。荀攸是他侄子,郭嘉等一大票人都是他推薦的。要是曹操敢這麼幹,他的內部就絕對要出大問題。所以他只能悄悄的耍手段。

然而這樣做的惡果也很明顯。從史書可以看出,荀彧死後,曹魏從此就再也沒有獲得過領土的有效擴張了。幾場戰爭也都是防禦爲主。曹魏從此就從軍事擴張變成了穩固內部去與士大夫們妥協。

士大夫們一看是這結果,兔死狐悲的同時從此就產生了對軍權的渴望。後來陳羣爲鎮軍大將軍兼錄尚書事就是文人兼領軍政的開始。司馬氏有樣學樣,最後篡奪了曹氏的政權,也可以看做是荀彧事件的後續影響之一了。

閒話少說,徐庶在城下這麼大聲一喊,你還別說,城頭之上,就真的是鴉雀無聲了。

第九十八章 南陽局勢第五百一十四章 再戰江夏(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九十八章 南陽局勢第五百九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劉備嫁女第二十七章 東萊故事(這應該是第幾了)第三百九十七章 張燕出山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六百五十六章 兗州決戰(五)第三百五十九章 荊州之戰(七)第八十一章 陳年舊事第九十八章 南陽局勢第七百五十四章第八百十一章 戰爭爆發(十二)第七百五十二章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二百四十四 兵臨河洛第二百一十五章 涼州風雲(五)第一百四十章 洛陽風雲(五)第六百四十三章 丁儀奏對(二)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二百零七章 左伯之紙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七百零八章 臧霸南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八百二十四章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五百五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駕崩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五百四十二章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八十章 圖謀青州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州攻略(七)第三十章 退婚之事(3)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三百六十二章 長安天子(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涼州事變第四百二十七章 流言驟起(二)第二百三十七章 變數頓生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四百八十四章 冀州攻略(二十六)第三百四十二章 說反長沙第八十四章 風雨前夜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五百九十五章 火燒高柳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三百六十六章 揚州罷兵第六百九十二章第七百六十二章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四百五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冀州攻略(十)第二百零六章 印刷之術第五百八十一章 交州之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四百九十九章 治理幷州第二十六章 東萊故事(6日第二更)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第七百八十章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鏡第二百章 公孫瓚跨界擊冀州第一百九十九章 袁本初遣使說冀州第八百十六章第五百七十三章 關中攻略第一百五十六章 分取二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跋扈董卓第三百五十三章 荊州之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關中攻略(五)第六百四十八章 陳留出降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第二百零九章 朱儁設謀第五百九十七章 火燒高柳(完)第一百七十四章 胡軫之死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戰平城第七百十八章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廬江陷落第二百二十九章 跨海東征第七百六十二章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三十三章 茶肆論蝗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七百三十五章第三百二十四章 公孫之敗(四)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