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襄陽城破(25號第一更)

卻說劉備引軍屯宛城之外,與張曼成相拒。宛城雄峻久矣,又歷年翻修,易守難攻。劉備佯攻數次,又屢被張曼成擊退。拋石車也無可奈何,宛城堅固不可破,張曼成識得投石車之威勢,於城頭之上遍豎木板,又裹以布被,漢軍投石車連發彈雨數日,殺傷甚少。而投石車毀壞甚多。劉備數番分兵,麾下兵下,本不欲強攻徒耗兵力,然關羽連連請戰,而軍心士氣可用,正欲率軍強攻宛城。忽有小校來報,營外嚴、黃兩位將軍到了。劉備大喜,連忙率了關羽迎了出去。

營外,嚴顏、黃忠引了一枝軍駐紮於外,見劉備出迎,二將立馬前來拜見。劉備扶起黃忠、嚴顏,喜道:“漢升、守正,如何到了此處?莫非襄陽已下?”

兩將對視一眼,黃忠咧嘴笑道:“託主公之福,我與守二數日前合攻襄陽,陣斬賊首,餘衆大潰,非降既走,如今襄陽已在我軍手中矣!”

劉備大笑,攜了黃忠、嚴顏之手便往裡走,道:“襄陽一下,我無後顧之憂也,全仗卿等之力。”

黃忠、嚴顏忙道:“全憑主公之福,卒士用命耳,我等不敢居功。”

於是俱入營中,劉備下令,三軍休整,烹羊置酒,痛飲三日。消息傳出,諸卒士莫不歡欣鼓舞,士氣爲之一壯。

營中,劉備與諸將痛飲,酒酣耳熱之後,又細聽黃、嚴二人分說襄陽之事。

原來黃忠屯兵黎丘,嚴顏鎮守鄧縣。因襄陽守將避之不戰,於是兩人合謀,前後相攻襄陽,使其首尾不能顧。結果黃忠嚴顏一動,襄陽城守將便知其行徑,針對性的防守,一攻一守,竟然也打得有聲有色。

如此數番,襄陽城不能下,黃忠便飛信與嚴顏,道:“阿頭山賊兵不除,襄陽難下。”原來襄陽城外阿頭山也駐有一枝黃巾軍。於地勢高處立寨扼守要道。黃、嚴兩軍稍有異動,阿頭山守將便以號旗通知襄陽,故襄陽悉知黃忠、嚴顏動向。

嚴顏得書,深以爲然。於是與黃忠約好先除阿頭山之敵。兩人遣了騎士四處搜尋附近樵採之人,詢問阿頭山地勢道路。待將所得之詞細繪成圖後,黃忠、嚴顏各出一半軍,多設旗號,佯攻襄陽,又令其餘軍士,夜潛山中,待得天明之時,從他道突然殺出。阿頭山守軍見漢軍突至,以爲神兵天降。防不勝防,頓時亂作一團。漢軍趁勢破寨,圍住截殺。

黃巾賊軍心搖動,發一聲喊,棄械而逃。除了跑得慢者,其餘皆發足奔入林中消失不見。襄陽守將見阿頭山濃煙滾滾,如何不知是漢軍破了阿頭山營寨,不由怒極,竟引軍出城與黃忠戰,大敗一陣,狼狽退回城中,只吩咐左右緊守四門不出。

嚴顏與黃忠兵合一處,猛攻襄陽。又每日以箭射降書至城中,言願降者既往不咎,否則破城之日,大軍進城,立爲齏粉。

於是連夜槌城而出者甚衆,黃忠、嚴顏收於營中,好言慰之。而後令降者仍着黃巾軍衣甲,徑往襄陽城下,呼朋喚友,誘之出降。是夜,又有人槌城而出,襄陽守將得訊大怒,謂衆校曰:“嚴守營中,若敢有異動者,立斬之!”

一校遲疑,唯唯曰:“將軍,漢軍攻打甚急,大帥也未見回援,料想宛城戰事不諧,我等困守此處,已無力迴天矣,莫若降之!”

襄陽主將勃然作色,撥劍斬之於地,而後曰:“吾誓死相隨大賢良師以及張大帥,再敢有言降者殺!”

衆校噤聲不敢言。默默而退。是夜,襄陽四門火光大作,城中喧譁聲不斷。黃忠、嚴顏出營觀之,對視笑道:“賊軍自亂也,破城就在此時!”

於是整頓兵馬,一齊殺出,方至南門,便見城門大開,一校領數百人疾走而來,見黃忠便拜,曰:“小人乃黃巾軍校尉文甫,已奪南門降將軍,願將軍速速入城!”

卻原來衆校回營,見主將方纔暴起殺人,於心有慼慼焉。於是密議降漢,如此或可保得性命家小。計謀已定,待天黑之後,聚了心腹人馬,直取四門。四門守軍措不及手,連連敗退。文甫得了南門,正欲投漢營引漢軍入城,卻不料方出城便遇見黃忠嚴顏軍。

黃忠嚴顏驅大軍入城,此時衆賊知大勢已去,便紛紛俯地請降,只有襄陽主將,率了一部人馬,且戰且退,最後據守太守府,寧死不降。

黃忠命人以巨木鑿穿太守府院牆,大軍一涌而入,襄陽守將戰至力竭,面對步步進逼的漢軍,慘然一笑,道:“天不佑我黃巾軍,恨不能隨大賢良師入洛陽也!”於是自剄而亡。

黃、嚴二人見襄陽已下,便命軍士巡守四城,張貼文告,若有爲非作歹,趁火打劫者,有不遵軍紀擾民者,斬之。於是一城皆安。

大軍休整已畢,黃忠與嚴顏商議,便命文甫領兵一千屯襄陽,又命麾下小校領五百人駐阿頭山,安排妥當,方率軍前往南陽,與劉備會師。

劉備聽完,笑道:“漢升、守正來得正好,我與雲長正欲攻宛城。”

黃忠、嚴顏進營中許久不見張飛,便問道:“主公,益德何在?”

劉備道:“我命益德往穎陰,護送文若一路往涿縣去了。”又把穎川黃巾敗於皇甫嵩、朱儁手中,波才殘部逃竄南陽,被自己剿滅的事一一細說了。

黃忠道:“穎川黃巾聲勢如虹,四海震動,竟然敗亡如此之速。皇甫義真不愧爲將門之後也。”

皇甫嵩家世代爲將,父親爲雁門太守,叔父爲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祖父爲扶風都尉,曾祖爲度遼將軍……俱以軍功而起。是故衆人聞黃忠之言,皆點頭稱是。

劉備整頓兵馬已畢,正欲攻宛,奈何天公不作美,天空竟然下起暴雨來,於是只好暫且罷軍。

劉備屯兵宛城,消息源源不斷傳來。交阯刺史賈琮已討平叛軍,而後安定地方。賈琮見地方鹹言賦斂過重,百姓莫不空單,京師遙遠,告冤無所,民不聊生,故聚爲盜賊。於是即移書告示,使各安其資業,招撫荒散,蠲復徭役,誅斬渠帥爲大害者,簡選良吏試守郡縣,於是一州蕩定,百姓以安。巷路爲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言吏不敢過民家而飯也,漢代的反腐倡廉先鋒,賈琮後來在交阯三年,考評爲十三州之最。

又洛陽女子生兒,兩頭共身,人以爲怪異,以爲漢德不興,漢祚將絕。於是謠言四起,城門校尉等屢禁不絕。劉備聞訊,莞爾一笑,不過一畸形兒爾。

又益州巴郡妖巫張脩反,禍亂郡縣。劉備曾爲巴郡太守,亦知張脩其人。乃天師道即五斗米道大祭酒。當時張脩往來傳道,替人療病,勸人爲善,一副得道之人的模樣,劉備後世曾游龍虎山,對傳承二千餘年不絕的正一天師道印象頗佳,是以也未曾阻擾天師道在巴郡傳教,竟想不到此人反了。

正一道乃張陵所創。張陵,字輔漢,後世稱爲張道陵,正一真人,祖天師。乃興漢三傑之張良後人,或許是家傳基因,張良少時就曾得道家高人黃石公所授,一生好黃老之術,晚年又隨赤松子遊。張陵也一樣,少時便好黃老之術,精《道德經》,後入太學,詔舉賢良方正,被任爲巴郡江州令,從此一生與巴蜀之地結下不解之緣。

張陵後來棄官而去,隱居北邙山習長生之術,朝廷先徵博士,後徵太傅,皆屢辭不就。後入蜀郡,於鶴鳴山創建五斗米道,自稱得太上老君所授正法,命爲天師。中國的道與醫,總是相互依存的。因爲道與醫,都論氣與神、陰陽與五行,是故有道醫一脈,其中佼佼者如張仲景,葛洪,孫思邈等。不但乃道家高士,亦爲一代聖手。張陵於巴蜀之地傳教,以符籙造水治病扶危,凡信其教者,須出五斗米,於是又稱五斗米教。

從張陵到其子張衡,此張衡不是那個大科學家張衡。父子兩代悉心傳教。他們既不宣揚歪理邪說,也不騙取財物。無論貴賤,入教者一律只收取五斗米,絕不多取。又立二十四治,定期召集教衆祈禱、學道。巴蜀之地,向來好鬼神,喜巫道。張陵又着實是得道之士,一手醫術出神入化不說,每與客論,言行高妙。衆人皆服。於是一時之間,信者甚衆。張陵名聲甚廣,而益州官吏見張陵所創之教無甚邪說,除治病救人外,一心勸人向善修道。於是便縱之不管。從張陵到張衡,已歷二世矣。

五斗米道以世襲嗣教,張陵羽化後,張衡接任掌教,於光和二年於陽平山與妻一道羽化,臨去之際以祖傳印劍付子張魯,囑曰:“汝祖以天地爲心,生靈爲念,誠敬忠孝爲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誠無以得道,非敬無以立德,非忠無以事國,非孝無以事親,切記切記。”

張魯既掌教,因年幼,教中多有不服者,此張脩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竟唆使其餘人等,一道同奪張魯之權。而後率衆起事,響應張角。

劉備聞張脩禍亂益州,便修書一封,命人送往巴郡羅耶珂處,着她注意巴郡,若張脩敢來巴郡作怪,便遣蠻軍與官軍一道鎮壓之。他實在不忍心自己在巴郡的心血遭張脩之流毀壞。那些無辜流民無辜百姓好不容易纔安穩下來,自己又怎能眼看他們陷入戰火之中?

感謝官佑;春暖花還開兩位書友的打賞。

第六百四十八章 陳留出降第四百四十七章 風雨幷州(三)第七百五十七章第七百三十一章第三百二十四章 公孫之敗(四)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四百七十九章 冀州攻略(二十一)第二百四十四 兵臨河洛第五百二十八章 撤離荊州(三)第三百一十八章 青州才俊第三百五十八章 荊州之戰(六)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六百七十四章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風雨幷州第一百八十章 圖謀青州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三百四十章 功敗垂成第三百五十八章 荊州之戰(六)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七百六十五章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四百五十七 風雨幷州(完)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八百二十九章 定風波第五百六十七章 關中攻略(十九)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二百五十四章 和解關東(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三百三十五章 袁術敗亡第五百九十八章 野外戰場第三百六十五章 賈詡所謀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六百九十七章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四百六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四百一十七章 劉備應對第五百九十八章 野外戰場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四百八十六章 冀州攻略(二十八)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兵出魯國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七百二十二章 夏侯淵疾奔安陸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八百十三章 攻敗垂成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二百七十四章 跨海徵東第一百八十八章 青州攻略(三)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四百二十二章 劉備嫁女第八章 格物之論第三百八十一章 袁劉大戰(十一)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五百零四章 四方雲動(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劉大戰(四)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四百零七章 淳于身死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四十一章 詣闕上書第六百八十五章 益州興兵第四百五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第六百十八章 河西四郡(二)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八百零五章 戰爭爆發(六)第五百三十章 瓜分荊州(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一百四十九章 太后出逃第六百零八章 曹洪雪夜下葭萌第四百二十五章 麴義反袁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分取二城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二百一十四章 涼州風雲(四)第七百一十章第四百五十一章 風雨幷州(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