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沿着長江順流而下,船總是開得特別快。

從南京回蘇州,不過短短兩天半,五百多裡的水路就走完了。

沈樹人拐到了方以智這個通才,跟自己同遊赴任、盤桓數月,也算是意外之喜。

船隊剛到太倉劉家港,提前得到了消息的沈廷揚,就親自到碼頭接兒子。

他已經兩個半月沒見着兒子了,也知道兒子這次是在爲家族的利益奔波,爲楊閣老辦差,心中很是感慨。

誰能想到,那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傢伙,第一次出遠門辦正事,竟能辦得這麼幹淨。

沈樹人一下船,自然免不了上前行禮,還跟父親介紹了方以智的身份。

聽說方以智是今科解元后,沈廷揚立刻肅然起敬,還頗有幾分竊喜。

他雖有五六品的官身在,但也知道自己的斤兩,不過是個秀才買監生再捐官的履歷。論學問,一個解元就足夠他仰望了。

“久仰方解元之才名,方解元竟肯折節與犬子下交,實在是我沈家之幸。”

方以智也連忙謙虛:“實不敢當,久聞沈家一門皆有實幹之才,樹人賢弟的博學廣識,方某這些日子也已領教過了,着實受益匪淺。”

沈樹人也居中解釋,說方以智興趣廣泛、交友不看八股學問,沈廷揚這才恍然。

沈家有的是錢,招待客人自然不遺餘力,方以智等人被讓回府上設宴洗塵,海陸鮮匯畢集。方以智雖是官宦人家之後,也着實看得眼花繚亂。

宴席之間,沈廷揚問起正事,讓兒子說一下新買到的官職職責如何,可需要家裡幫襯。

沈樹人也一五一十說了:“……這官職,在管河道曹振德下面辦差,往年多半是做些漕運的輔助工作。

但今年南直隸本地都爆發了賊亂,河道典吏的職責,就改爲把蘇鬆數縣的糧草運到廬州軍前。”

沈廷揚自己就是戶部的官,跟漕運打了多年交道,聽兒子一說,他就覺得有點不對勁。

他摸着鬍子沉吟道:“把蘇鬆的糧草運去廬州?那不是捨近求遠麼。難道今年江西完全不用承擔朝廷漕運攤派不成了?江西上繳的糧食,都運到軍前了?

否則只要江西還有多的餘糧,由那邊運到廬州,再把蘇鬆的糧食直接運往北方,不是能省一番周折?”

沈廷揚的規劃,非常符合地理常識。明朝時,湖廣和江西的糧食要漕運往北方,也得先沿着長江順流而下,運到揚州之後過江北上,經邗溝段運河至淮河邊的淮安。

明朝成化年間長運法改革後,南方各省的漕糧最終集結交割點,也都設在淮安。

從淮安再往北的運河運輸成本,朝廷會提前統一定額加徵、由漕運總督負責使用調度,盈虧由朝廷負責。而到淮安之前的運費,要地方上直接承擔。

所以,在沈廷揚看來,如果是安徽地區需要軍糧,直接從江西或者湖廣運到安徽就地使用,絕對比從蘇州徵調浪費更少。而蘇湖地區可以把江西的北上漕糧配額置換過來。

好在沈樹人一路上顯然也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還調查過,立刻解答了這個疑惑:

“父親有所不知,張獻忠之勢已極爲猖獗,今年兩湖被破壞甚重,許多良田都已處在淪陷區,楊閣老已經請求以兩湖之糧自守,不會北運京城了。

江西的餘糧,多半也要供給安慶府軍需,堵住霍山以南。更北的廬州府、鳳陽府軍需,就只有靠南直隸了。

今年蘇湖松江等地的攤派,又臨時漲了好幾成,蘇州這邊已經翻倍了,最後好像是加到一百二十萬石。”

沈廷揚聽了這個數字,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蘇州的糧稅本就是明朝最重,往年定額是五十九萬石,但考慮到運輸損耗加派,實際上要運到淮安交割的,有八十多萬石。

現在漕糧和軍糧加起來一百二十萬,實際徵收肯定要超過一百五十萬。這麼多糧食蘇州是產出不了的,說到底還是要靠去浙江買,或者在南直隸其他產糧區買。

蘇鬆湖三府的土地,一多半都種了蠶桑和棉花這些經濟作物,原本就要靠經濟作物的高價,賣絲綢棉布買糧。

但浙江今年又大旱,沈樹人剛穿越過來時,就聽說浙江今年只有夏糧正常收穫,秋糧要減產一大半,米價已經從往年的一兩八錢漲到了三兩多,靠買肯定是不行的。就算硬湊,糧價繼續暴漲下去,蘇州本地恐怕都得餓死一些窮人。

另外,按照朝廷舊制,蘇州對朝廷輸送的每一石漕糧,按例還要加徵一錢三分的“過江銀”和五錢的“漕運銀”。

漕運銀是跟着漕糧一起運到淮安交割的,交給漕運總督下屬衙門,作爲漕丁和護糧衛所軍從淮安到北京的餉銀。(前面加派的糧食,是給運糧的人路上吃和鼠雀各種損耗,銀子則是給運糧的人發的錢和管理費用。錢、糧都要同時加派,不是二選一的關係)

而“過江銀”則是地方上自行徵收自己用的,是到江北交割之前,給本地運糧衛所兵丁的餉銀,還包括長江、運河各處換船裝卸的碼頭工人費用。

實際上這一錢三分銀子肯定不夠用,地方上還有各種潛規則攤派加收。

而且從成化年到崇禎,每過幾十年,之前的超耗攤派項就會被各種經手的利益集團挪用貪墨乾淨,然後再巧立名目額外加徵一項。

只是明面上對朝廷上報的“過江銀”始終是一錢三分,一百多年沒動,其他都是地方上暗箱操作分肥。

沈樹人原先對這些不是很瞭解,但沈廷揚跟漕運打了十年交道,當然會把這些細節毫無保留地教給兒子。

他說的都是堂堂正正的道理,也不怕外人聽,所以方以智在場也不必迴避。

沈樹人聽完後,也生出一個疑惑:“既如此,父親覺得朱大典這次會如何陷害我們父子呢?我買官的時候,沒給龔鼎孳、侯方域這些小人留面子,朱光實就更是仇家之子。

按說最後我得了這個缺,肯定是朱大典另有陰謀的。難道,他是打算讓孩兒虧空、完不成籌措運輸軍糧的任務?堵今年蘇鬆一帶買糧騰貴,湊不齊?

這不太可能吧,作爲河道官,只需跟長運衛所的運軍一起,在交割水次倉口清點糧食、確保全程無礙,至於本地的糧食是怎麼來的,應該不關我事吧?”

沈樹人雖然還沒想到對手的陰謀,但他知道陰謀肯定是存在的,把人得罪得那麼狠,不報復怎麼可能。

沈廷揚捋着鬍子思索了很久:“從糧食來源上動手確實不太可能,那些環節就算出了問題,蘇州知府和下屬各縣的罪過,也遠比你這種負責運輸的人要重。張學曾不會拿自己的官位開玩笑的。

要讓負責運糧的人擔罪過,無非是在兩次交割環節出點紕漏,比如地方上以次充好、缺斤短兩,你驗收時卻沒發現,最後運到廬州府後,卻無法通過駐軍驗收。

除此之外,就是運輸途中,運費超耗。預先多徵的部分、填補不上民夫一路吃用、或是船隻顛簸沉沒過水、鼠雀米蟲病害。

但這一塊要想陷害到我們沈家,也不太可能。我們沈家跑海數十年,從你曾祖那輩開始就做水運的生意了,這方面管事經驗豐富,損耗災害都能防患未然。就算有些許意外損失,大不了我們沈家自行賠補,也不是扛不起。”

沈廷揚思前想後,也沒想出政敵怎麼害他,常見容易出問題的環節,他都已經羅列過一遍了。

然而,或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沈樹人對這方面還不太專業,本着一個局外人的冷靜視角審視,還真就被他看出了一些可能性。

作爲後世之人,沈樹人的財務常識肯定比古人豐富,他雖沒做過會計,卻也知道賬目出錯的嚴重後果——

後世的會計,要是做賬錯了幾塊錢,也會很抓狂地把票據重新對一遍,哪怕付出的勞動時間工資價值遠超過這幾塊錢,也不可能自己掏錢把虧空補上。不然的話,被稅務機關覈查出假賬,問題就嚴重了。

明朝的財務賬目肯定沒有後世嚴格,假賬這種事情,只要結果好了,說不定不會細看過程。但如今朱大典正盯着他們想陷害呢,事出反常必有妖,會不會是……

沈樹人覺得自己抓到了一點靈感,又往那個方向深入琢磨,還真就想到了一種可能性。

他慎重地咬了咬嘴脣,用探討的語氣虛心道:“父親,有沒有可能,朱大典所謀者大,要對付的不僅僅是我?”

沈廷揚看兒子說得鄭重,也嚴肅起來:“此話怎講?”

沈樹人剖析道:“父親您看,您今年回鄉,便是被陛下授權試點‘漕運改海’,將來這個試點是否成功,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漕糧海運之後,實際運費開支的賬目,是否比同等重量的糧食走運河北運要便宜。

既如此,陛下難道不怕父親‘先給點甜頭、後收網’麼?

要是父親今年試點的時候,故意壓低成本,虧錢幫朝廷承辦,把賬做漂亮,讓陛下覺得划算,把漕運改海的事兒生米煮成熟飯。

等實際大規模使用後,將來再‘慢慢發現’大規模應用帶來的額外損耗、跟往年長運法每隔數十年就加派漕運銀、過江銀一樣,鈍刀割肉追加預算……

所以,陛下要防着這事兒,肯定會嚴查試點期的賬目,不僅不許虧,甚至不許你暗中貼錢。

而我們父子一家,我也恰好被朱大典安排了做運糧官,雖然是給楊閣老運軍糧。相信到時候我的賬目肯定會被朱大典的反覆用放大鏡盯着查。

不但不許我虧,也不許我們沈家貼錢,只要貼錢了,他就會上報,說我們做假賬。到時候,陛下對父親漕運改海部分的賬目真實性,多少也會懷疑!”

沈樹人說的這番揣測,在現代社會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爲沈廷揚和沈樹人是各做各的官、各管各的事兒,不能亂株連。

可是在古代人治的環境下,一個官的兒子做假賬,很有可能讓皇帝聯想到這家人的家教門風就是貪墨造假橫行,那他爹的賬多半也不能信。

哪怕這種聯想不合法,你也阻止不了崇禎的大腦非要往這上面聯想。

沈廷揚聽完,頓時有些不寒而慄。兒子那點小事,可不能壞了他利國利民的“漕運改海”大計啊!

沈廷揚艱難地吞了一口口水:“林兒,你可要小心了,你給楊閣老運糧,不但不能貪,還不能虧,還不能有任何明賬上不該有的加派超耗,咱自己貼錢都不行!否則都有可能被朱大典抓住把柄!”

第363章 北方重建計劃第90章 全勝而歸第81章 防止情報泄密的最好辦法就是下克上獨走第16章 沒食明祿,沒受國恩第209章 詐降不是那麼容易的第204章 忠奸難辨第235章 不是國姓爺不給力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個心眼子纔拿下重慶(六千字大章)第20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303章 整個清廷亂成了一鍋粥第128章 逼得張獻忠做個了斷第188章 功高難賞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第3章 好學之心值得鼓勵第241章 沒有退路可言第34章 被皇帝罵也是一種資本第100章 我見猶憐,況小賊乎第290章 喘息之機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開黃河第276章 送人頭當然要笑納了第260章 連環蝴蝶效應第136章 決戰張獻忠-下第373章 猶豫就會敗北第68章 一槍一個小盆友第46章 忽略不計第263章 打贏不難,難的是不給機會跑第111章 不破不立第48章 說了讓你們別離開同知大人的保護範圍,結果死了吧第254章 監國手腕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19章 隨州炮戰第294章 剃一發而牽全身第145章 升任湖廣巡撫第59章 劉希堯入侵第262章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第370章 清堡宗順治第64章 這樑子結大了,不死不休第41章 俘虜艾能奇送京議罪第100章 我見猶憐,況小賊乎第186章 李自成掘黃河第19章 站着把官買了第28章 慢性絞殺第4章 你想丟女人還是丟臉第59章 戚少保能幹的咱也能幹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367章 滿人種田也是幫大明種的第91章 仗打完了,內鬥推卸罪責卻纔剛剛開始第33章 皇帝的道德潔癖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302章 曹黃雪夜下揚州第86章 陸上攻不下南蠻子水寨,就讓我大清水師上第4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88章 不是誰漂亮誰就能當秦淮八豔,而是誰被我睡了誰才能當秦淮八豔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個心眼子纔拿下重慶(六千字大章)第15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265章 李定國大戰李自成第86章 我還是喜歡你原來桀驁不馴的樣子第362章 收回拳頭是爲了打出去更疼第307章 身中百彈豫親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306章 全部籌碼都堵完了第18章 鄉試揭曉第249章 擁立抉擇第65章 威懾就是隻嚇不用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誰敢不服第2章 打折只會剁爪更狠第60章 果斷就會白給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裝不是由你性子來的,要看對面出不出肉第214章 雙方都在養寇自重第32章 幫過鄉試的神秘力量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學內容,不喜可以跳過這章)第366章 蝴蝶效應下的新“遷海令”第240章 太子豈會與殺父仇人合作第290章 喘息之機第283章 看似完美的渡江計劃第6章 論買房後立刻辦房產證過戶登記的重要性第29章 想桃子呢?還指望詐降?第177章 孤注一擲李自成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335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幟第177章 孤注一擲李自成第52章 他鄉遇故知第51章 敢立帖爲證神預言,就要做好被槓的準備第69章 秦淮金粉第118章 首尾不能相顧第288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241章 沒有退路可言第191章 論功行賞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第2章 剛來就被逼到了死角第75章 出來混遲早會結樑子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26章 前有劉國能,後有沈樹人第34章 兒子立功爹先升官第385章 大明新時代第134章 決戰爆發第323章 部分美洲農作物有害健康第200章 以文會友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