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顯擺理工科水平

沈樹人從來不是怕事之人,哪怕任務再難,只要是對事不對人,他總有執行力去見招拆招。

跟父親請教覆盤了河道典吏的職責風險、想明白了朱大典的詭計後,沈樹人心情反而輕鬆了不少。

不就是既不能貪錢、也不能貼錢、甚至不能用往年潛規則能用的收入,也要把糧食足額運到麼!幹就完了!

比理工科技術創新,比財務管理,現代人是最不怕古人的。

回蘇州後的第二天,沈樹人就大大方方去找了頂頭上司、蘇鬆河道曹振德,點卯上任、交割手續,領受了自己的任務。

如今是九月,百姓的秋糧已經收上來了,不過納稅工作還沒完成。大約拖到十月,糧食分批入庫清賬後,就可以啓運去廬州前線。

沈樹人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梳理賬目、確保徵收、革新運輸技術。

跟他同來蘇州遊玩觀摩的方以智,對沈樹人的淡定很是好奇,兩人閒暇切磋之餘,方以智多次提醒:

“沈賢弟,我看你是一點都不急,莫非有什麼妙招成竹在胸?這事兒我一個外行都看得出不好辦。

過往那麼多年,沒有一個河道典吏,是光靠每石一錢三分的過江銀,就把糧食運到江北的,全都會額外加收。你被朱大典盯得這麼緊,法外加嚴,別人能用的陋規你還不能用,能做成麼?”

沈樹人淡定一笑:“水運的成本,主要在換船、裝卸,以及湍急之處需要撐篙、拉縴。真在江河湖海上靠風力航行,就是走上一千里地,能花幾個銀子?

只要我能穩住糧食的收儲,有規律地集中裝船,再用點工巧手段,把裝卸的使費降下來,少折騰幾次,一錢三分也足夠了!”

方以智聽了,顯然還不敢相信,他最近也問過行情了,知道按照原先的潛規則,實際消耗打點的“過江銀”,已經超出明面上一倍不止。

別人把同樣多的糧食運到揚州,都要花費三錢多每石。

沈樹人現在是不加價,一錢三分運費就要運到合肥,比到揚州還多走了三百里長江江面、二百里濡須水、淝水和巢湖水面,一共是五百里水路。

雖說船在水上漂着花費不多,主要是裝卸貴,但這個賬是怎麼都算不過來的。

沈樹人知道他還不信,就鼓勵道:“方兄,你不是很想知道宋長庚的《天工開物》內容麼?我好歹看過,只是有些東西做不出來,你跟我一起切磋鼓搗,說不定能頗有收穫。”

方以智也被激起了好勝之心:“那就試試看吧。”

……

此後一個多月,沈樹人也不含糊,帶着方以智,再動用了沈家在蘇州能動用的一切資源,

一邊鼓搗新式機械、設計水運裝卸的管理制度,看看能不能從各種角度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沈樹人也不忘想點辦法,平抑蘇州本地的糧價——糧價本來跟他沒有直接關係,是知府張學曾的政績。但沈樹人知道,糧價平穩,才能讓他更快更穩地大批拿到糧食。

否則,就算地方上配合、該徵的軍糧都徵到了,但只要是分批、分水次倉口交貨,那也會大大降低沈樹人的裝運效率。

作爲現代人,沈樹人很清楚一個樸素的道理:規模帶來效益,任何事情規模越大,各環節的損耗成本攤銷下去才越便宜。

十萬石糧食,分三個時間點、五個碼頭,分批交給你。和一次性、在同一個碼頭交貨。承運人的接收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偏偏這兩種交付方式,都挑不出錯來,都符合朝廷的律法要求,誰讓法規沒定得那麼細呢。

……

時間很快來到十月中旬,這一個多月裡,沈樹人不顯山不露水,外人也不知道他在鼓搗些什麼。

這天一早,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沈樹人,終於託了關係,備上一份禮物,親自去趟吳縣,求見蘇州知府張學曾。

想請張府臺出面,幫他與蘇州各縣豪紳大戶打個招呼。

張學曾本不想接見這種八品小官,但最後還是看了沈廷揚的面子。一見面,他也是覺得挺感慨:

“賢侄真是後生可畏吶,三個月沒見,不但沒被之前的官司所擾,反而還進了國子監、捐了官,可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多虧府臺玉成,”沈樹人很客氣地放下禮物,然後就開門見山,

“卑職此來,是有一事相求——不知府臺以爲,如今蘇州糧價如何?民間豪紳巨室搶購屯糧的趨勢,府臺可希望緩解?”

這問到了張學曾的擔憂處,他立刻被勾起了興趣。

“誰說不是呢,浙江大旱,從外面買來的米,到蘇州要每石三兩多!富戶倒是沒什麼,貧寒百姓可怎麼辦。賢侄莫非能解此頑疾?”

張學曾的語氣中,隱隱然有些期待,卻又不敢過分奢望。

一個十九歲的少年、剛剛做官,怎麼可能解決這樣的大患!有這本事,還會是八品小官?

沈樹人便誠懇分析道:“卑職以爲,蘇湖素來是天下富庶、魚米之鄉,本地大戶常年積貯,就算今年遇到浙江旱災,外購變貴,蘇州本地的存糧,也是絕對夠吃的。

關鍵是人心浮動,讓大家有了預期,覺得‘將來糧食還會更緊缺、災害也會越來越多、糧價還要漲’,如此,便催生了買漲不買跌。

在府臺而言,本地的赤貧百姓會因糧價上漲受害。對河道衙門而言,各鄉糧長能拖則拖、分批分地交割,平添許多損耗不便。所以,雙方應該同氣連枝、併力解決此事。”

張學曾:“這是你們曹道臺的意思?”

沈樹人也不隱瞞:“曹道臺是朱總督的人,朱總督跟我們沈家不對付,府臺應該是知道的。但這事兒做成了,對雙方都有利。”

張學曾想了一下,覺得還是自己的政績比較重要。

曹振德他是得罪得起的,大不了別外人知道他和沈樹人有深度合作、別得罪朱大典就好。

張學曾深呼吸了一口:“那你有什麼辦法?”

沈樹人圖窮匕見:“之前幾個月,卑職在太倉、崑山等地的自家莊園,和親友故舊的莊園裡,試點了一些增產之法。

雖然僅憑我們一己之力,出產不了多少食物。但如果這些奇思妙想能夠推而廣之,讓蘇湖富戶競相效法。

絕對能讓人產生‘未來本地糧肉自給會提高、需要外購的糧食會變少’的預期。這種預期一變,供求自然舒緩,囤積拖延納糧的情況也會變少。”

張學曾終於眼前一亮:“還有這種妙法?那本官倒是要看看。如果確有實效,本官自然會動用職權,在蘇州各縣推廣。”

沈樹人:“那就請府臺明日到崑山一行,觀摩我沈家的莊園。”

……

第二天一早,張學曾就帶了不少幕僚,還有心腹屬吏,坐船沿着瀏河,從吳縣抵達崑山。

沈樹人沒讓他直接去太倉,那樣路途太遙遠,知府也沒耐心。

樣板試點的莊園,其實就是沈樹人幾個月前剛剛從董小宛手上抵債弄來的“董家繡莊”。

當時他弄到的莊園,也包括繡莊附近一些桑園田地。後來反正沈家錢多,沈樹人又兼併了周邊一些桑田,如今頗具規模。

十月深秋,陽澄湖邊寒風瑟瑟。此處港汊泥淖縱橫,田園也都被自然的低窪地勢分割成小塊。

張學曾稍微走了一會兒,進入沈家的莊園地界後,發現地形愈發複雜。

一行一行稠密的桑林,和一道道長條狀的淺水池塘交替錯雜,每一道田壟的寬度都不超過三丈。

張學曾不由覺得奇怪:“本官也知道陽澄湖邊低窪泥淖之處甚多,但印象裡也不至於如此複雜難走,你們這是又圍湖造田了麼?”

沈樹人在旁邊指點道:“好教府臺得知,這是卑職與幾個同年,根據徐閣老《農政全書》、宋長庚《天工開物》所述之法,再加改良,弄的‘桑基魚塘’。

蘇湖兩府,如今民生上最大的弊病,便是因爲蠶桑之利數倍於種稻,蘇絲湖絲售價又是天下最貴,所以多半良田都成了桑園。

但卑職鑽研之後,發現桑林只是所需水肥較多。只要灌溉充沛、肥力足夠,桑樹完全可以種得比目前農家慣用的種法更密集。

而蘇州地勢低窪,泥淖溼地衆多,只要把低處稍作深挖、挖出之土堆在兩邊高處,把溝、壟之間的高度差拉大,完全可以溝內養魚,壟上種桑。

像這樣每一道壟上種兩行樹,確保每一株桑樹離岸邊不超過八尺,完全可以連灌溉的辛勞都省卻,桑樹的根系足以吸到旁邊池底的滲水,魚糞還可直接肥桑。

如此,在桑樹總量不減的情況下,就能比原本的旱田多養一茬魚。魚雖不便運輸、保存,好歹能補貼本地百姓吃食,讓百姓少吃一些稻米。擠出更多的外購糧米用於繳納漕糧、軍糧。”

明末大規模養魚還是比較罕見的,天然水體沒法養,人工家養也多半隻是在小池塘裡。商業化程度高的魚類販售,主要是靠捕魚。

畢竟古代人口少,捕撈器械也差,自然資源都沒枯竭,也就懶得人工繁育了。

張學曾還有些狐疑,就隨便挑了一個長條形的池子,讓沈樹人兜底攔網,想確認一下單位面積的產量。

沈樹人也不含糊,他的操作很快讓張學曾大開眼界:這些陽澄湖岸邊的桑基魚塘,甚至還基於自然地勢高低,做出了好幾層梯度。

雖然每一個階梯之間的水位落差只有幾尺,誰讓蘇州這地方平坦呢,但也夠用了。

沈樹人在一條池塘的盡頭,用漁網攔住口子,然後扒開封土,讓池水自然流到下面一級階梯的魚池中。當上面一階的池溝水位下降了兩尺後,很多魚已經被沖刷纏在了攔水漁網上了,連捕撈的勁兒都省了。

還有很多並非沈樹人投苗養殖、而是當初從陽澄湖引水時自然流進來的大閘蟹,經過一兩個月的育肥,到了這深秋時分,也是頗爲飽滿。

可惜對明朝的人而言,大閘蟹顯然不如魚值錢,這玩意兒肉太少了。

“這麼方便?看來讓百姓養魚,確實比在太湖、陽澄湖上捕撈要省力得多了。蘇州種桑園的人那麼多,也不用專門給魚備食,簡直一本萬利。”

張學曾想明白這個道理後,簡直喜出望外。

沈家這點魚蟹根本不頂事,但這個技術思路太值錢了。沈樹人肯拿出來讓大家學習,蘇、湖兩府人民對於糧價走勢的心理預期,就會發生變化。

“期貨空頭消息”算是被沈樹人玩明白了。

第10章 刺槍法:從入門到入土第155章 自以爲又找到了破綻第293章 一個月內潤兩次第286章 錢謙益:你說我要是再咬咬牙,不就挺過來了麼!第324章 改土歸流第13章 每一步計策至少同時騙到兩家對手第92章 功勞全部歸活人,罪責全部歸死人第321章 千年大計(六千字)第107章 原來不是天朝上國所有地方都有那麼好待遇第32章 幫過鄉試的神秘力量第107章 原來不是天朝上國所有地方都有那麼好待遇第331章 光復大員-下(鄭芝龍之死)第8章 終於等到反派惡霸第12章 大明朝每一種稅產生的第一天,就會被人貪第28章 方離陳圓圓,又見吳三桂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16章 忠奸難辨第87章 小宛紡紗機第237章 弒君者劉宗敏第359章 滅國之戰-下第241章 沒有退路可言第258章 完成備戰第47章 我講完了,誰贊成,誰反對第291章 屍漫金山第380章 先殺一個幕府將軍的叔叔立威第317章 多爾袞的應對之策第393章 在磨合中前進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374章 活捉豪格,覆滅僞清第311章 賞罰分明第76章 前一秒地獄,後一秒天堂第187章 拉幫結派非我本意第305章 十四萬人齊廝殺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116章 不要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跟敵人耗第207章 兵臨重慶第160章 吹響反擊號角第300章 閻應元 撞牆也是一種剎車的辦法第79章 大別山根據地第12章 大明朝每一種稅產生的第一天,就會被人貪第393章 在磨合中前進第126章 一直這樣也不是辦法第207章 兵臨重慶第111章 不破不立第107章 原來不是天朝上國所有地方都有那麼好待遇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總是不會錯的第273章 先殺他一個梅勒額真祭旗第162章 李自成用計第179章 乘勝追擊第72章 火候已到(六千字大章)第229章 以戰驅賊第328章 挖的坑全填完第63章 不找個隊友上去賣一下,敵人怎麼肯接團第244章 兩頭吸血屬於基本操作第110章 轉戰湖南張獻忠第358章 滅國之戰-上第262章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52章 奇葩說第77章 沈道臺手下,只有文武平等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顯擺理工科水平第267章 摟草打兔子第335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幟第354章 扼殺清軍反撲第141章 您不在的時候,中原早就亂成一鍋粥了第241章 沒有退路可言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學內容,不喜可以跳過這章)第130章 咱流賊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243章 讓吳三桂這個中間商賺差價第339章 血戰克敵(六千字大章)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42章 塵埃落定第392章 有人阻撓變法就放酷吏第324章 改土歸流第53章 東林與桐城第63章 軍備無小事第55章 換彈不換槍第31章 籠絡劉國能第75章 出來混遲早會結樑子第71章 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284章 樓船夜雪瓜洲渡第149章 迎擊李自成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34章 兒子立功爹先升官第39章 罪將左良玉移鎮第355章 河北大決戰,五十萬對三十萬,優勢在我第345章 狙殺阿濟格(八千字大章)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338張 汝可識得此陣?!第7章 南京事,南京畢第114章 聽到沈撫臺的名號,就能士氣值拉滿第100章 我見猶憐,況小賊乎第259章 繼承大統第48章 實事求是第206章 輕取萬縣第199章 接手爛尾貨,當然要先算清楚賬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誰敢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