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科學家方以智

表兄弟倆買完官後,沒過幾天就要各自上任了。

沈樹人來南京前後只住了一個多月,最後還是要各奔東西。

九月初的一天,沈樹人在秦淮河上租了條船,給張煌言踐行。還有幾個新認識的朋友,也跟着來湊熱鬧。

張煌言也算是沈樹人來到這個世界後,認識的第一個志同道合的哥們兒,此去雖然風險不大,但亂世誰也不敢保證絕對安全。

沈樹人本着今朝就有今朝醉的心態,請來的歌舞奏樂女子都是最上成,不惜重金。其中好幾個還是之前白鷺洲買官大會時、吳偉業請過的當紅花魁。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去桐城,表哥可要小心謹守城池,不要輕動。熬過這個冬天,明年春闈之後,只要我表現好,楊閣老就會想辦法給我挪位置。到時候我們再聯手對付革左五營,立個大功!

張獻忠最擅長的就是以流賊細作假裝難民、潰兵混進城內,裡應外合取城。其強攻堅城的實力則遠不如李自成。革左五營是張獻忠裹挾出來的,但也學了張獻忠的風格,一定要小心吶。”

張煌言端着面前的酒杯,滿飲而盡:“賢弟放心!我一定每日盤查進出城的百姓、士卒。倒是你,朱大典明明跟你們家有仇,還給你肥缺,背後必然有詐。這些暗處的損招纔可怕呢。”

張煌言說着,又滿斟了一杯,對旁邊另一個來送行的舉人朋友道謝:“方兄,別的客氣話就不說了,你的盛意拳拳相助,張某定當謹守地方,以爲報答。”

對面一個二十七八歲年紀、鬍鬚濃密的舉人,也跟着拱拱手,陪了一杯:“該當的,詮選官職,本就是朝廷公器,豈可恩謝私門。

方某跟侯朝宗略有交情,也不過是幫你說了幾句話而已。月前鄉試時,蒼水賢弟你的騎射工夫可是驚豔得很吶。

朝廷既然要選幾個新官去鎮守桐城,方某當然希望選去的是實幹之才,而不是手無縛雞、不諳韜略的庸才,助人便是助己。”

原來,這人名叫方以智,是今科南直隸鄉試的頭名解元,也是前幾天買官文會結束後,主動來跟張煌言、沈樹人結交的。

而沈樹人知道方以智歷史上並沒有當漢奸,對這種正派文人伸來的橄欖枝,他當然不會拒絕。

(注:歷史上,方以智在次年的會試、殿試也成功高中了,最後錄取爲崇禎十三年二甲進士出身第五十四名。)

方以智就是南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這次革左五營的泛濫,把他老家也禍害得不輕,縣令典史這些官都死於兵災,周邊好幾個縣都要選新官填補。

而送錢買官的人,也大多不願意去那些地方。

桐城的情況好歹比隔壁的潛山、霍山稍好一些,反正三個縣的缺都空着,方以智就利用他跟侯方域的那點舊交,幫忙說和,最後上面才把張煌言弄到了桐城。

對方以智而言,這麼安排也不虧。張煌言能文能武,看起來比別的書生靠譜,他去桐城,方家人的安全也多點保障。

今年的鄉試是第一次加考騎射,張煌言在考試時連射三箭都上靶了,其中一箭還命中了靶心。

這種武藝在武將當中雖然不算什麼,但在秀才裡絕對算鶴立雞羣,給方以智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

……

三人酒到杯乾,該交代的都交代完了。

張煌言也搭着幾條沈家的船、帶着百來個有武藝、帶火槍的家丁,揚帆起航。

目送表哥離開後,沈樹人也難得頗有禮貌地對方以智拱拱手,客氣道:

“方兄,我這人讀書不行,向來不喜歡跟死讀書的人打交道。我是真沒想到,你身爲今科解元,竟肯與我們這些買官之人折節下交。”

方以智也是溫潤如玉地報以微笑:“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我不買官,不代表我不能跟買官的人做朋友。

你雖然學問不行,但觀你言行,也算是君子坦蕩蕩,那天公然跟吳山長說買官的事兒,還說得挺有道理,真是驚世駭俗。

以後你就知道了,我這人愛好廣泛,奇技淫巧,物理通識,無所不好。我看你也是個不拘一格的,以後有機會多多切磋。”

沈樹人點點頭,對方以智又多了一層認識,也算是徹底認下了這個朋友。

方以智這番話倒還真不是吹牛,他歷史上寫過《物理小識》、《通雅》,都是些百科類的書籍。

當然他這個“物理”並不是牛頓的物理,書的內容大約包括天文、地理、生物、機械、礦藏冶煉等等知識。

《物理小識》如今應該還在萌芽狀態,不出意外的話崇禎十六年才能寫成。而《通雅》涉獵更雜,是明亡之後閉門謝客才寫出來的。

沈樹人之前就在琢磨當地方官後、攀科技種田造福百姓的事兒,如今得知方以智對這些感興趣,他也忍不住試探一下對方的水平。

沈樹人一邊喝着酒,一邊用酒水在桌案上比劃,隨口挑了一個問題:“方兄既然對天文地理、工農機巧都有興趣,不知可看過徐閣老的《農政全書》、宋長庚的《天工開物》?”

方以智原本只是覺得沈樹人不拘一格,並沒有期待他能懂多少理工科知識。聽沈樹人隨口說出兩本書來,頓時更增幾分驚訝,對沈樹人又額外高看一眼。

方以智正色道:“徐閣老前輩大賢,他的《農政全書》當然全部拜讀過。不過宋長庚的《天工開物》,我也只是略有耳聞,沒聽說那書有刊印,難道賢弟竟然看過?”

徐光啓的《農政全書》生前並沒有寫完,一部分遺稿還是徐家後人整理的。不過徐光啓家有錢,地位顯赫,所以拿去雕版印刷比較快捷,此書如今已問世五六年,熱愛科學和生產食實務的讀書人多少會看。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崇禎十年才完本,距今不過兩年,宋應星家還窮,雕不起這種賠本賣不出去的書,至今沒有印刷。

沈樹人僅僅一兩句話,就大致摸清了方以智的水平,然後微笑着問了一個問題:

“那方兄可知,我們蘇鬆一帶,種植棉花、織造棉布時,如果在棉花生長時,不慎‘摘心’掐掉了棉花的沖天頂芽,那棉花可能存活?”

方以智眉頭一皺:“故老相傳,棉花的沖天星要好生保護,棉株才能生長得更高大。如果頂芽被摘,棉株必然矮小瘦弱,徐閣老的《農政全書》上都是這麼說的。沈賢弟故有此問,莫非是宋長庚的《天工開物》上,另有奇說妙論?”

沈樹人輕搖摺扇,隨口揭開謎底:

“方兄大才,反應果然很快。沒錯,棉花摘頂芽之後,雖會矮小,但水肥之力都往開花結桃上傾注,產出的花朵也更多。不摘心只是看着高大,養料都浪費在空長個子上、多些無用的秸稈而已。”

沈樹人本能就想到舉這個例子,也是因爲這個例子是《天工開物》上被吹得最有名的。

他記得小時候看《十萬個爲什麼》,裡面就有引用介紹,說“農作物的頂端優勢”是中國科學家宋應星最早發現的,比西方還早。

方以智果然沒聽說過,一時覺得眼前這個不學無術的新朋友,在雜學方面竟比自己更強。

他的好奇心被充分激發:“那你怎知道是徐閣老對還是宋長庚對?”

沈樹人笑了,兩手一攤:“我親手試過啊,我們沈家在蘇州,莊園千頃、海船百艘,蘇繡絲茶、松江棉布,都是我家做得最大宗的生意。

我當初一讀到《天工開物》裡這一段,就立刻讓莊子裡的家丁試了,當年果然多收了兩三成棉花,生長期反而還縮短了。我家一年就靠這條多收了幾萬匹棉布的棉花,多賺了幾千兩銀子,你說我的證據夠不夠鐵?

後來我推而廣之,還發現其他農作,有不少可以觸類旁通,套用宋長庚這個發現,把頂尖的芽掐了、不讓秸稈一直長高,水肥養分就專注到灌漿果肉穀穗上了,能吃的部分產量反而上升。”

方以智徹底愣在了原地,他沒想到沈樹人是這麼直接的實幹派。

什麼理論都能騙人,唯獨實打實賺回來的銀子不會騙人。沈家能靠摘心白白多收那麼多棉花,可謂鐵證如山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誠不我欺,賢弟雷厲風行,愚兄佩服。”方以智也不管自己是解元了,坦坦蕩蕩起身一揖,算是服了沈樹人。

沈樹人打蛇隨棍上,趁機勸誘:“那不知方兄此番鄉試之後,久留南京可還有別的事務要辦?還是就在南京等到年底、屆時直接北上參加會試?

若是有暇,小弟願請方兄去蘇州遊歷數月,我們一見如故,也好切磋一下天文地理、工農機巧。”

沈樹人對於拉攏這個時代的科學家和理工人才,向來是不遺餘力的,既然遇到了方以智,沒有放過的道理,哪怕只是交個朋友先義務切磋一下也好。

將來等他官做得大了,肯定要把宋應星也挖過來。

方以智想了想,後續三四個月在南京也沒什麼事,就答應了。

沈樹人還有些不好意思,善意提醒一句:“方兄,八股文章還是不能丟,否則明年春闈要是過不了,可別怪我。”

方以智被激發了傲氣,傲然道:“我今科能考解元,就算四個月不寫文章,明年春闈照樣過!

我如今算是看出來了,這兩屆的鄉試會試,八股文章的重要性是越來越低了,原先拉不開差距的時政策論,反而值錢起來,要不然,我這種學問駁雜之人,也考不瞭解元。

賢弟,不是我說,你雖然八股文章不太好,但時勢造英雄,如今的掄才標準,漸漸也對你有利了,明年春闈,你也該試試,既然捐了監生,不考白不考。”

方以智說的都是事實。

歷史上,明年春闈最後是魏藻德爲狀元,按《明史》的說法,這個魏藻德的八股文章也不算出衆,但是他的時政策論比較對崇禎的口味,就脫穎而出了,還在短短四年之內當到了內閣首輔,堪稱升官神速(崇禎上吊自殺前的最後一個首輔)。

可見在大明危亡的最後兩屆,崇禎在科舉上也不得不做出重大讓步和改革。

沈樹人如果真想去考考,只要稍微惡補一下八股基礎,也不是完全沒機會。

畢竟沈樹人看過《明史》的魏藻德列傳,而崇禎十三年會試殿試的時政策論題考什麼,就在這篇列傳上寫着,無非是一些如何平定流賊的策問,沈樹人等於是開天眼泄題的。

如果讓他考鄉試,絕對毫無希望,誰讓鄉試級別太低,考題不會寫上《明史》。而更高級的會試,卻反而有可能出現反轉。

不過,沈樹人也不刻意追求這些,他眼下的目的,只是勸誘方以智先跟他回去遊歷切磋一陣子,別的以後再說。

兩人徹底把話說開,方以智也回去收拾了一番行李,說走就走跟着沈樹人一起上任遊歷。

一旁那幾個歌舞助興的花魁,看到頂級大才子方解元竟能被這位土豪沈公子折服,也是嘖嘖稱奇。

第195章 你的半成品,也是人類的一大步第339章 血戰克敵(六千字大章)第237章 弒君者劉宗敏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7章 南京事,南京畢第33章 孫武再世第19章 隨州炮戰第101章 好事多磨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謀過蔣幹,智勝郭圖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158章 闖賊也是倒了八輩子血黴第46章 忽略不計第36章 別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節操,賞賜再高他們也只想補刀搶人頭第15章 我可沒說我是楊閣老的心腹,你們別瞎想第264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後一次渡過漢水第192章 公地悲劇第51章 不要做重複發明車輪的傻事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83章 先炮斃一個甲喇第63章 軍備無小事第193章 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矣第159章 慘敗放棄第50章 大言不慚第189章 崇禎的帝王心術第309章 陛下的底氣都是國姓爺給的第303章 整個清廷亂成了一鍋粥第284章 樓船夜雪瓜洲渡第86章 我還是喜歡你原來桀驁不馴的樣子第90章 逛搖子也是官場鬥爭的一部分第285章 見招拆招第113章 巴陵圍城第392章 有人阻撓變法就放酷吏第267章 摟草打兔子第344章 白門樓:古有呂奉先,今有孔有德第5章 雙線操作第29章 想桃子呢?還指望詐降?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209章 詐降不是那麼容易的第50章 整軍備戰第93章 瘋狂升官第377章 師出有名第342章 光復中都(六千字大章)第71章 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84章 惹火燒身第44章 初到黃州第290章 喘息之機第35章 殺張獻忠者封侯第40章 李自成歸左良玉,張獻忠歸沈樹人第2章 打折只會剁爪更狠第113章 巴陵圍城第126章 一直這樣也不是辦法第366章 蝴蝶效應下的新“遷海令”第34章 兒子立功爹先升官第56章 抓住的細作先不要殺第178章 李自成:命中註定獨眼龍第63章 軍備無小事第176章 背水一戰第155章 自以爲又找到了破綻第194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七千字不拆了)第4章 你想丟女人還是丟臉第57章 哪兒看着都原始第13章 每一步計策至少同時騙到兩家對手第166章 無巧不成書第327章 再臨江寧第74章 一鳴驚人,再鳴又驚人第371章 鄂王爺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時候的事兒第259章 繼承大統第341章 孤可以假裝不知道(六千字大章)敵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計劃第55章 悄悄驚豔沈道臺第338張 汝可識得此陣?!第180章 不得消停第162章 李自成用計第337章 這可不是淝水之戰(八千字大章)第47章 我講完了,誰贊成,誰反對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36章 別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節操,賞賜再高他們也只想補刀搶人頭第360章 興復大明,還於舊都第325章 得國本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328章 挖的坑全填完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338張 汝可識得此陣?!第329章 收復大員-上第187章 拉幫結派非我本意第39章 百萬漕民衣食所繫第119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第73章 首輔也不過是臨時工第350章 你以爲這就算完了?第61章 初戰告捷第17章 入國子監第129章 想看清沈撫臺的長相,就要付出代價第28章 慢性絞殺第1章 大少爺中暑了,不如我們送他上路吧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21章 科學家方以智第17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186章 李自成掘黃河第335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