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不做白不做

春武裡這個地方,向來是魚米之鄉。此地面朝大海背靠平原,地勢一點也不險要。

一旦胡宗憲在春武裡登陸,拿下阿瑜陀耶城,洞烏的實力便立時減半。而且此地也是洞烏與安南陸路相連之處,切斷這兩方的聯繫,也是十分必要之事。

胡宗憲得到了朱載坖的旨意,便立時派出大明在滿剌甲的艦隊,送到春武裡八千明軍。

在這暹羅故地,暹羅王族剛剛被莽應裡斬殺殆盡。治下百姓對於洞烏極其反感,雖然明面上並沒什麼人造反,可是暗中卻已積蓄了不少憤怒。

當明軍一從春武裡登陸,暹羅各地便立時積極響應。

只是數月之前,因爲暹羅王起事,民間許多反抗力量也跟着起事,都被洞烏殺的差不多了。所以這一次,響應明軍的當地人,便少了許多。

但這沒有關係,明軍的戰力極爲強大。春武裡這座小城,明軍上岸之後不到半個時辰,便強勢拿下。

留了一千人看守春武裡,其餘七千明軍次日便殺向了阿瑜陀耶城。

春武裡這座港口城,便成了明軍的後勤基地,源源不斷的運送着物資與人員。

朱載坖對於此地很是重視,早就準備好了官員人選,以便隨時調派。因此,除了軍隊物資,更是送來了一批批的官員。使其治理地方,以填補當地的權力真空。

登陸的明軍一路來到阿瑜陀耶城下,連一次象樣的抵抗都沒有碰到。甚至有的當地百姓,給明軍送飯送水。

暹羅此地的百姓,有許多都是早在從宋元之時便遷來的漢人,更是認識大明軍旗之上的漢字。再加上大明本就是暹羅的宗主國,人心所向已是必然。

在阿瑜陀耶城的洞烏守軍,得知明軍前來攻城的消息,立時關閉四門嚴防死守。

雖然莽應龍父子對於大明的威名並不害怕,可是其餘人並沒莽應龍父子的膽氣,對於大明還是十分懼怕。

明軍到達阿瑜陀耶城下,擺開了火炮,只是數十炮,便將城門轟塌。使得守城的洞烏軍魂飛膽喪,奪門而逃。

阿瑜陀耶一拿下,在暹羅故地便再無一座大城。明軍一路往北,又連下羅斛、素可泰、差良三城。除了暹羅一些偏遠山區還沒有奪回,在平原上的城市基本都已經落入明軍手中。

駐紮在暹羅的洞烏軍,在明軍的威脅之下,紛紛棄守。大家爭相翻山越嶺,要逃回洞烏家鄉。

對於這些傢伙,胡宗憲因爲兵力不足,因此也並沒追擊。他要做的,便是將李天寵所派來的官員,都給安置下去。

一月之後,朱載坖的聖旨便送到了暹羅。名爲‘告暹羅百姓書’。

“今聞洞烏肆虐,而中南動盪。百姓流離不得安居,雖處富饒之地卻有饑饉之憂。暹羅王室屢抗暴政,則慘遭屠戮殆盡。待朕援兵大至,竟再無苗裔。然朕爲暹羅宗主,不能翼護暹羅王室與百姓,實爲自責之甚。今立暹羅省,爲大明直轄。若有再敢犯者,必挫骨而揚灰!”

這份聖旨一經抄發暹羅各地,便使得民心大定。還是陛下深明大義,如今大家也都成了大明治下之民。這是戰亂數十年來,從來沒有過的安心之感。百姓不管統制者是誰,誰能帶來安寧,誰不折騰人,老百姓就認誰。朱載坖也是因爲知道這個道理,纔會將暹羅設爲直轄省。

與暹羅省的人心鼓舞完全不同,安南南部卻是一片慌亂。

真臘這個地方剛剛被安南吞併,人心並不安定,對於安南更是仇恨極大。得知大明已經兵進暹羅,民間立時便發起了此起彼伏起義。同時送往暹羅明軍手中的投誠書信,也越來越多。

基本上都是真臘義軍,或是真臘大族。義軍是請求明軍早日發兵,趕走安南人。而那些大族,則是已經看明白了形勢,安南是早晚要完蛋。這個時候不抱明軍的大腿,將來再抱就晚了。

胡宗憲也挺爲難,他這裡手中兵力有限,很難調派。但是真臘義軍與大族的書信來的又很多,民心可用。

最後覺得不能放棄機會的胡宗憲,硬擠了一千明軍出來,殺向了真臘。

這一千明軍殺入真臘境內,幾乎就是兵不血刃,一路之上紛紛有義軍前來歸附。一千人最後滾雪球一樣滾成了兩萬餘人,從而一舉奪下了吳哥城。

安南的鄭檢此時根本無心南顧,他北面可還面對着顧寰的大軍,南邊即使亂成了一鍋粥卻也還遠。

但是這段時間顧寰也沒閒着,手中的大軍南下,連克演州、河靜、廣平、廣治數城。安南軍雖然數量不少,但是基本上對於明軍並無多少抵抗之力。

對於龜縮在順化城中的鄭檢,在顧寰看來,不過是一條苟延殘喘的老狗而已。

但是由於鄭檢這幾月來瘋狂的抓丁,順化城中的安南兵人數,已經達到九十餘萬近百萬人。

想清楚了這一點,顧寰便不再急,只是派出少數的騎兵,每天圍着順化城轉。並且這些明軍騎兵,會時不時的往城中射箭。這些箭都是去了箭頭的,箭身上綁着一些書信和告示。

其大意便是,告知這些安南兵,大明派兵前來,便是要擊敗貪心害民的鄭氏。若是有人能取來鄭氏一人的人頭,獎勵百兩銀子。若是能取來鄭檢老賊的人頭,獎勵白銀千兩。

顧寰也不知道這樣做有效無效,但是能動搖對方軍心的事情,不做白不做。等到安南兵們支撐不下去了,自然內部便會出現內亂。

第352章 買賣的是國家第130章 撈多少好呢第153章 決定力量第65章 這等魄力第382章 老營城破第354章 陶山書院第52章 官錢私造第1章 我是裕王第579章 丟了先機第174章 不會讓我入宮吧第546章 這纔可怕第197章 你不用以爲第370章 女真兵馬第484章 萬軍橫掃如卷席第509章 目標英格蘭第405章 王直的至友第534章 東家看得很遠第393章 國賊第73章 是個有野心的第212章 全軍上馬第143章 真是可惜啊第95章 有備而來第4章 成國公世子第366章 百姓皆苦第276章 海蔘建城第34章 另有所圖第139章 如此前後夾擊第353章 卿可自御之第510章 全憑將軍做主第244章 婦女會影響力第142章 非常及時第292章 大遷徙第389章 我有辦法第217章 幾大好處第592章 位置互換第535章 烏拉第597章 尷尬不已第411章 應該有的尊重第33章 有聲閱讀第317章 擡頭三尺有陛下第28章 嗤之以鼻第19章 如此有毒第451章 分道揚鑣第514章 不得不防第32章 一條退路第315章 大雕應是陛下的第106章 如斷山河第18章 不似人君第506章 逃離殺戮場第115章 你就一點也不怕嗎第337章 全都亂了第86章 初立營盤第202章 靖海伯第94章 就這樣第344章 暹羅再滅第20章 蠢萌至斯第13章 船主第114章 殿下可要早拿主意第324章 管的更寬些第356章 還是算了吧第166章 幸不辱命第569章 守不住了第46章 銅鐵作坊第511章 對於大明的友誼第282章 全民衛生第298章 渤泥國財寶第594章 新的成就第263章 本末倒置第220章 鋪墊第189章 以解困局第272章 重要的點第361章 當知因果第141章 逃過這一劫第292章 大遷徙第137章 徐海故人第75章 錢糧太多鬧的第597章 尷尬不已第241章 其敢拒否第136章 隨我發財去第240章 吐魯番汗國第381章 答案在書中第505章 還不死心第467章 加強連接第86章 初立營盤第295章 殿下高明啊第360章 不做白不做第51章 銅不夠用第382章 老營城破第348章 相峙下來第339章 瀛洲形勢第488章 亞穆納河邊第344章 暹羅再滅第343章 現在不殺你第280章 秀女不選不行第55章 穿山銃第216章 甕中之鱉第300章 斯派克的主意第445章 警惕的胡月鋒第152章 兩個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