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不破不立,更勝前代

來人正是楊顯宗,久別重逢再次見到西京的老朋友們,他心情同樣頗爲激動,上前一步拍拍李陽的肩膀,笑語道:“辛苦了!”

“楊阿兄已歸,那麼郎主他……”

李陽擡手緊緊握住楊顯宗手腕,擡手示意馮五先將房間裡其他人引出。

雖然說留用身邊諸衆那都是絕對信任的心腹,但與雍王殿下之間的關係乃是故衣社最大的秘密,在非必要的情況下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哪怕不會主動外泄,但在臨事選擇的時候,行爲上多多少少也會露出一些端倪。

“郎主同樣已經西歸,西京局面將要大定!”

楊顯宗與李陽並席對坐,簡單的講解一下雍王殿下是以什麼樣的身份返回西京。

李陽本身就是世家子弟的出身,如今家道雖然中落,但對一些朝情名目還是深有了解,當聽到雍王殿下此行一連串的職銜,已經是忍不住的眉飛色舞,感嘆道:“這實在是太好了!郎主如今大勢西歸,關內事務俱在掌控,此處便是我等追從者創業所在啊!故衣社幾十萬衆,只待一命,俱能爲用!”

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是他們關中故衣社一個高速發展期,特別在擁有了充足物貨維持的情況下,規模更是比日激增,所覆蓋的區域與影響的人衆擴大倍餘。

“做得好!特別是西京之事,若非你等精心布控,郎主也難及時抽身退出西京那團泥沼!我臨行前,郎主還囑我先致言激勵,待到正式入主西京,凡所用事諸衆,必有厚賞!”

楊顯宗聞言後也是一臉的振奮,接着便說道:“大軍漸近西京,我先行一步,慰問之餘,就是詳探城中形勢,並通知你等在事者,做好局面交接的準備。”

李陽聽到這話,心中的興奮之情稍作收斂,轉而露出一絲苦笑,並嘆息道:“西京眼下亂況,我等用力實小,當中頗有變數……”

說話間,他便將西京眼下局面由來簡短講述一番,而楊顯宗在聽到這話後,也是不免皺起了眉頭。一時間,他也判斷不出這當中的變數究竟是好是壞,但起碼一點,眼下西京的局面已經與行途中雍王殿下與他們所討論猜測的大不相同。

“宣撫使入京,短短旬日,西京便集外衆十幾萬之多?”

略作沉吟後,他又問出了心中的疑惑,頗有幾分難以置信。

他在神都城中也是經歷過幾次朝廷政令的徵募,諸如肅嶽健兒以及最近都畿道徵兵於河南,這已經是朝廷正式的軍令傳達,效率都頗爲低下。而西京這裡,還僅僅只是宣撫使擅自決定,跟神都方面的效率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李陽聞言後嘆息一聲,開口解釋道:“女主當國,專制東都,西京生民已經久有屈氣,一時奮起,自然也都是熱切的很。更何況,關內諸境多存窄鄉,權豪囤聚已經不是短年,劃土爲宅、封山爲院,破家亡戶數不勝數。西京乃關內地望之首,那些逃亡的客戶自然多聚周邊,春秋之際還可佃耕謀活,可宣撫使入境又是深冬,小民飢寒交迫,爭入長安……”

楊顯宗終究不是土生土長的關中人,此前雖然也在關中經營故衣社事務,但講到對鄉情的理解,仍是不免流於淺表。

當聽到李陽這一番解釋,他心中的疑惑才漸漸消除,但還是忍不住問道:“民情已經如此危急如火,那些豪強們怎麼還如此吝嗇貨物,不肯救急?西京終究是他們的鄉業根本,如今鬧亂成這個樣子,所害的不還是他們自己?”

“豪戶家室多丁,倉舍多物,外間無論再如何躁鬧,門戶一閉,自成生活。小民蟻衆,烏合之徒,縱有意氣勃發,無非互相戕害而已。西京鬧亂至今,真正受害破家的豪戶寥寥無幾,倒是城南那些勉強自立的人家,受害不知凡幾。更何況西京乃是關內首邑,朝廷也不會縱容此境久亂……”

李陽講到這裡,神情頗爲複雜,他家本來也該是據守城東的那些權豪人家中的一員,家室破敗、爲人所厭,纔在故衣社裡找到能夠奮鬥的空間。

講到感情,他心裡還是更加偏向於城南那些鬧亂的小民,於是忍不住對楊顯宗說道:“阿兄之後歸告郎主,能否爲城南亂民助言幾句?他們……”

“定亂事宜,郎主自有定計,非你我能夠強說。”

不待李陽把話講完,楊顯宗已經開口打斷,不讓他再繼續說下去,接着便又說道:“郎主若非仁義存恤,又怎麼會有咱們故衣社?即便此行需要宣以重威,也是有更深刻的考量。咱們在事之衆,受命而已,唯命是從,盡力而爲,決不可因私情短見滋擾郎主。”

李陽聞言後便點點頭,不再繼續這個話題。但心裡終究還是有幾分愧疚,鬧亂還未開始的時候,是他暗使故衣社衆煽風點火,激發對立的情緒。衝突爆發後,又是他與敢戰士們一同擄走竇懷讓,使得局勢一縱難收。

這段時間,他主要忙碌於召集、約束城中的故衣社衆,並保護故衣社在城中經營的幾處坊區,也打退了幾股想要衝擊街坊的亂民。

看到這些人只是漫無目的的發泄戾氣,或將要在這種瘋狂中走向滅亡,他不禁有感於當年的自己剛剛返回鄉土時那種迷茫與積鬱,如果當年不是加入故衣社從而找到生存下去的意義,他大概率也會如那些亂民一般,憑着一腔戾氣對這世道發泄一通微不足道的反擊,然後了此殘生……

因爲西京局面較之原本的判斷有了極大的出入,楊顯宗又細緻詢問了幾個問題,比如亂民中有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羣體、故衣社裡有沒有人趁機聚衆鬧亂、不服管制,還有城東那些勳貴人家們有沒有什麼不尋常舉動。

這些問題,李陽有的回答得了,有的回答不了。畢竟西京眼下已經全無秩序,李陽也只是防守住西南角落這一小片坊區,除了一些必要的消息傳達,對於外界的情況瞭解不多。

因爲還要走問城中其他幾個據點,楊顯宗也並沒有在此久留,離開時倒是吩咐李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將一批社衆散出西京城。

雍王所率大軍不日即至,在西京城並沒有因爲動亂而糾集起極大勢力的情況下,大量故衣社衆再困留城中意義並不太大。

此前因爲並不清楚西京內部局勢,保險起見,楊顯宗隱藏行跡進入故衣社在城中據點。現在既然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那倒也無需再過於小心,確保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儘快對城中局勢有一個通盤的瞭解,然後儘快歸告殿下才是正事。

楊顯宗此行帶了幾十名從神都帶回的敢戰士老卒們,雖然人人身手不凡,但想要在街市之間橫行無阻也很難。

但幸在有馮五這種常年混跡市井、人面廣闊的豪義之人做嚮導,李陽也加派幾十名敢戰士,湊起一個百數人的小隊伍,這纔出坊上路,繼續向城池內裡行去。

一路行走間,有的坊區坊門緊閉,可以看到坊民們自發組織巡邏的隊伍在坊牆內不斷巡邏警戒。

有的坊區則坊門大開,明顯遭到了洗劫,坊曲之間亂民們或聚或散,察覺到楊顯宗一人行過時,便不乏人上前綴後而行,神情頗爲不善,只是看到這一行人人孔武佩刀,也沒有什麼物貨隨身,這纔沒敢貿然上前阻攔。

道路也並非暢通無阻,每行一段距離便有雜物堆垛的路障,街道兩側的明渠因擁堵而污水氾濫,使得街道上瀰漫着一股惡臭腐敗的氣息。至於種植在道旁的槐柳樹木,也幾乎被砍伐一空,至於是燒火取暖還是砍造器物,那就不得而知了。

有的地方亂民聚集實在太多,馮五也都能有手段帶着衆人繞道而行,乃至於可以借道封閉的坊區通過。這在早已經秩序無存的西京城裡,肯放開坊門讓人進入,那真是了不起的信任。

楊顯宗對此也是讚不絕口,但馮五臉上卻殊無喜色,只是嘆息道:“只盼郎主能夠從速定亂,西京鬧亂如此,已經不成人間,讓人心痛……”

“不破不立,來年的西京,只會更勝從前!”

楊顯宗拍着這個市井豪俠的肩膀說道,倒也並非純粹的安慰之詞,起碼他心裡是篤信雍王殿下絕對是有這樣的能力。

故衣社主要集中在城池西南角落,但雍王在西京佈置的人事卻不只故衣社,還有史思貞、蘇約、馮昌嗣等人。這些人雖然各有官面身份的掩飾,但在眼下也都各自困守某一區域,處境並不從容。

徐堅被調離長安後,蘇約得以入補萬年縣尉,倒是一個明確的目標,一行人直入宣陽坊,雖然費了一番口舌,但還是喚出了蘇約。蘇約因有這一層官身,對長安城的動亂倒是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並且早已經整理成冊,直接交給楊顯宗由其轉呈雍王。

之後楊顯宗便也沒有繼續再在城中逗留,返回待賢坊得到馬匹後,便由已經形同虛設的延平門直接出城,返回大軍行營所在。

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0294 門人遇襲0004 醫博士沈南璆0111 少王人物如何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211 不宜輕沾俠名0368 薛郎鐵頭0119 伴遊金吾衛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087 蓮生獻經0926 老將入朝,執筆修典0912 鯤魚化鵬,扶搖萬里0793 契丹暴亂,兵掠諸州0178 鳳聲初啼誰不知0462 天子難挾,黃雀在後0075 將軍跋扈0607 立約結社,僱胡殺胡0381 媽寶裴光庭0599 赤嶺爲界,阻敵阻我0296 通泉縣大街痞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789 榷鹽新政,以補糧荒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048 內教坊諸事0964 王邸門高,俗流難入0915 贊普居內,殺賊有臣0013 王的起居日常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891 仁皎落魄,見笑人間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0926 老將入朝,執筆修典0394 樑王雖強,自有能者0995 春夢錯發,徒恨孽血0612 名王入隴,天佑唐業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766 擁王從龍,功成此日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0869 能傾情者,唯有聖人0120 諸用仰於國0328 野狐宰相0089 賢賢易色0397 中使登邸,移取譜牒1023 臺臣夜訪,或謀不軌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076 祈求長生0368 薛郎鐵頭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217 西京可守0190 神皇權法,血授少王0855 天不棄我,君不棄我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436 佛緣加身,未可裂目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008 聖母神皇0533 老物不器,能殺鄉賊0209 枝上桃李子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948 貪功如命,視死如歸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441 悍命拒刑,以死隱惡0904 口嫌體正,從良實難0923 愛子心切,暫不立儲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0587 噶爾掌國,父子爲繼0695 幸從殿下,此生無悔0064 薛師信義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0152 潛龍怒音0529 奉命者正,逆命者邪0897 人倫大義,國法難奪0575 戰獲雖豐,歸途莫測0311 分權不可,集權應當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0683 子昂投書,強辭孽才0221 窺望河西0920 自戕陛前,以死明志0434 舊案新翻,大臣難逃0118 從子昌嗣0241 秀姿動人0360 祖孫情深0672 蕃女感恩,版籍進獻1040 君子治世,道不濫施0653 蕃國王母,深宮問事0295 無妄之災0228 平康坊聲色迎王0210 笑入胡姬酒肆中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143 被抄家的丘神勣0099 宰相危矣0250 少王只是無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