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用人不疑

下了殿,回到御史臺,幾個官員聚在一起議事。說過日常事務,郭申錫猶豫一下,道:“中丞,今日羣臣議論,攻党項的狄太尉進軍緩慢,貽誤軍機。中丞是領過軍打過仗的人,對此知之甚深,爲何卻一言不發呢?御史臺不比其他衙門,朝廷有事,必然進諫!”

看看其他官員,都是一副對自己不滿的樣子,杜中宵道:“你們以爲,我是因爲有顧慮,明明對狄太尉有意見,卻不提出來?”

其餘幾位御史官員一起點頭,顯然都是這麼認爲的。

杜中宵搖了搖頭:“不是,作爲御史中丞,說話還有什麼可以顧忌的!我不說話,前方將帥用兵最怕受朝廷逼迫,逼得緊了,容易出現錯漏。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前線只要還沒有撤換狄太尉,就不要逼他。與劉幾分兵之後,狄太尉手下還有二十餘萬人,党項無力應對。慢就慢了,總是能勝。”

侍御史樑蒨道:“二十餘萬大軍,一日要耗費多少糧草?前線大軍慢了,要無數錢糧去填!”

杜中宵笑道:“現在知道耗費錢糧了?退回十年,只要前線軍隊能夠取勝,哪個官員會嫌他們耗費錢糧太多?現在軍中新舊交替,許多事情很複雜,不像想的那麼簡單。總要給時間給軍隊,他們才能適應這種新的變化。逼得太急,反而容易出事。”

沉默了一會,郭申錫道:“中丞以爲,逼得及了會出什麼事?”

杜中宵道:“以前軍中是統兵官一手遮天,凡是軍中事務,俱其一言而決。新的軍制下,多了許多屬官,副職還做監軍,統兵官怎麼會甘心呢?狄太尉軍中,大量使用他以前的老部下,這些人怎麼可能全都接受新軍制呢。我估計,狄太尉管下,只怕新軍制有名無實。如此一來,二十餘萬戰兵,統領可就不是容易的事。更加不要說,還是已經配了屬官的情況下。”

幾位御史聽了不語。杜中宵所說,他們能夠想象,但到底是什麼情況,卻想不出來。雖然做地方官的時候,也帶過兵,但那是通過武將統兵官,軍中具體什麼樣子,他們根本就不知道。

其實不只是人事關係,軍中還涉及大量錢糧,這纔是最要緊的。以前的宋軍,對於武將的經濟問題很寬鬆,只要不太過分,其本不管。狄青是舊軍中出來的,對此非常熟悉,以前作戰時,也習慣把一些繳獲等等作爲賞賜。新軍制下,有專門的計置糧草官,自成體系。統兵官要再想撈錢,比以前難了,也比以前少了很多。加上繳獲要歸公,各種各樣的限制,舊的統兵官必然不滿意。

諸般條件加起來,就是如果狄青不徹底地貫徹新軍制,會把軍中搞得非常複雜。複雜到主帥都要小心翼翼,不能夠全力作戰的程度。這個時候,如果朝廷逼迫狄青快速前進,可能會出問題的。

在劉幾的捷報發回來的情況下,朝廷官員一下沸騰了。劉幾破了西壽監軍司,迅速掃蕩了周圍的党項營寨,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而向韋州去的狄青才走到半路上,離着韋州還有數十里遠。這讓京中的朝臣極爲不滿,今日紛紛上奏,要求朝廷命狄青加快速度。特別是幾位御史,言辭激烈。而作爲御史中丞的杜中宵,卻一言不發,讓他們看不過眼。

幾位官員離開,杜中宵到案後坐下,嘆了口氣。讓狄青到鎮戎軍爲帥,是朝廷對軍中舊將最後的一次嘗試了吧。正是外部環境最好的時候,契丹沒有威脅,有鐵路可以支撐大軍,三十萬對党項就是滅國之軍。只要自己不作死,怎麼也能把党項逼死。

但是,有另一路比着,狄青這一路的效率就太低了。但有什麼辦法呢?以前的禁軍舊將,大多都在狄青軍中。如果換作自己去做統帥,肯定要大量調換統軍將領,不然沒有辦法帶兵。可這些軍中老人,實不是那麼容易撤換的。新軍制增加了大量軍官,哪裡有那麼新軍官?

底層將領還好說,中級將領最難。新軍制不過三四年,只能培養基層將領,中層將領必須大量使用舊人。他們湊在一起,本來就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所以杜中宵的意見,就是不要逼迫前線的狄青,該怎麼做,他心中有數。韓琦已經過來,劉幾帶兵獲勝,他的心理壓力必然很大。

實力差距太大,杜中宵不相信狄青會失敗,這個可能性幾乎沒有。要看的,是這一軍的作戰效果如何,對於戰場的管理如何,是不是軍紀嚴明。狄青的慢,很大程度是爲了這些。

這就是代價,改革的代價。這個代價出現在党項戰場,而不對契丹的關鍵之戰,本就是宋軍的運氣。

問了主簿,今日沒有什麼重要事務。杜中宵換了便服,準備回家去。正在這個時候,士卒進來稟報道:“中丞,新任葉州知州王安石,在門外求見。”

杜中宵一愣,纔想起自己的舉薦獲准,朝廷委任王安石爲葉州知州。他已經陛辭過了,正是這幾天要出城上任。到御史臺來拜見自己,是因爲是自己舉薦,這是公事。

命士卒去請王安石進來,杜中宵到了客廳。不多時,王安石隨着士卒進來,向杜中宵拱手行禮。

杜中宵忙命就座,對王安石道:“今日議論西北戰事,一時竟然忘了,你要到西北上任了。”

王安石道:“已經陛辭,也見過文相公,再過幾日就要走了。中丞舉薦,自該來謝。”

杜中宵道:“你到葉州去,可是重擔,有什麼好謝?此去葉州,若是做得好了,回朝必然重用。現在天下鐵路逐漸連接,各地開辦工廠,正是關鍵時候。鐵監這些官營場務,以前總有經驗可循,管起來還不那麼難。葉縣那裡民辦工廠遍地,是以前沒有過的事情。你管的好了,就可以爲其他地方所參照。”

王安石道:“我這些日子瞭解了一番葉州,委實如中丞所說,端的好複雜。聽說葉州城裡,家財十萬貫的人家比比皆是,一年賣出去的貨物,以千萬貫計。此次天下統一錢引,更加利於他們的生意,許多人家都在做大。上次中丞前去,查出來的案件,到現在那些官員還在那裡,沒有查清楚。”

杜中宵道:“錢是好東西,但也是惹事的根源。你到了那裡,如果能把賺錢的維持地方治安兩者都辦好,就是天下第一能臣。葉州毫無疑問,是現在天下間最賺錢的地方,只要手段合適,必然能夠收許多稅賦上來。但怎麼收,既讓朝廷得力,又能讓工廠辦好,其中卻有大學問。”

王安石拱手:“我對這些事務不熟,正要請教中丞。”

杜中宵道:“都是天下新出現的東西,何來請教?天色不早,不如我們出去找間酒樓,細細講說此事。鐵監終究是我辦起來的,能給天下帶來好處,自然是好的。”

王安石自然同意。與杜中宵一起出了御史臺,向州橋而去。到御史臺來拜見杜中宵,是因爲舉薦的公事,來了就好。至於說話,御史臺自然不如酒樓方便。

第17章 需要改革第34章 青臺鎮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144章 異人第82章 霹靂車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194章 要強硬第36章 獻城第5章 生意人家第72章 一路向西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6章 再回相州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184章 冤家聚頭第151章 大雪第92章 舊人去向第234章 泄密第63章 陰錯陽差第115章 國之重器第88章 何去何從第175章 逃跑第106章 自來火第128章 伊州來使第11章 墾田第98章 只取朔州第212章 縮一縮吧第116章 重臣雲集第215章 軍校第137章 無可奈何第203章 不期而遇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129章 取朔州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97章 公事私事第93章 工農並舉第257章 偶遇第82章 霹靂車第129章 慢用第185章 截斷敵陣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32章 官、吏、差第51章 各有封賞第136章 初戰第4章 隨從與屬下第110章 要好處第18章 審案第8章 兩難第69章 南線出兵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139章 善後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23章 全力應戰第1章 疾風暴雨第59章 地方矛盾第28章 也是狗官第6章 兩軍對壘第168章 安撫第146章 誰知從前第74章 兩個拳頭第221章 賈逵出兵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117章 襄洛鐵路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29章 讓你吃雞第185章 張網第107章 大同府第49章 諸多不足第138章 查糧第5章 中招第109章 獻不獻城?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45章 乾寧軍第199章 能放手則放手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105章 面對第107章 超出想象第50章 烈酒如火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43章 自有人買第64章 不嚇你們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3章 新家第108章 勸降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98章 只取朔州第144章 開拓兩湖第34章 似是而非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146章 遇仙樓重聚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43章 自有人買第6章 御史之論第107章 大同府第202章 不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