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人多官少

杜中宵一行到達葉縣的時候,太陽還沒有落山。步出專列,杜中宵舉目四望,竟然找不到四年前的影子。這裡發展太快,並不像其他的州縣,數十年沒有變化。

柏亭監知監吳君庸和葉縣知縣李杞帶了官吏,早早就等在車站,一起上前迎候。

行禮畢,吳君庸道:“葉縣驛館已經安排了中丞住處,中丞可以帶人前往。今夜爲中丞接風,本監官吏一起拜見,萬望莫要推辭。”

杜中宵道:“此事好說。昨日發文葉縣,讓把涉案的簡家等人,全部捉拿,有沒有辦好?”

一邊的李杞道:“回中丞,下官今日上午已經照辦。凡是涉案人員,已經全部收監。”

杜中宵點了點頭,想了想問道:“朝中爭了兩天,有沒有消息到葉縣?有沒有案犯逃跑?”

李杞道:“朝堂的事,一時間沒有傳到地方,案犯對朝中爭論一無所知,甚是僥倖。”

這邊案子不辦,朝中爭來爭去,杜中宵最怕朝中沒爭出個結果,案犯先得了消息。聽了李杞的話才放下心來。有了易理的供詞,這件案子並不複雜,仔細一些就好。

葉縣因爲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往來的官員衆多,驛館修得極其豪華。杜中宵住了單獨一座院落,帶的人安置在左近,非常方便。到住處換了便服,杜中宵和程來廣一起到了接風宴席。

各自落座,知監吳君庸起身,向杜中宵介紹了柏亭監和葉縣的官員,道:“中丞遠來,百官甚是欣喜。特備薄酒,爲中丞接風,寒酸莫怪。”

這幾年隨着鐵路越鋪越多,許多中央官員開始出巡,葉縣接待的官員衆多,大家都已經習慣。杜中宵客氣幾句,與衆人一起飲酒。到底是大縣,酒宴非常之豐盛。

酒過三巡,各位官員都說些閒話,慢慢散漫。

杜中宵對吳君庸道:“這些年來柏亭監多收許多錢糧,是朝廷眼中重地。不過,我聽說這裡的客戶太多,官府管理不及,治下也是亂得很。白家一案只是個例子而已,實際上地方上這種事情不少。”

吳君庸嘆了口氣:“中丞,柏亭監這裡,官少民多,官府着實管不過來。便如柏亭監,人口已近十萬戶,卻還只是作爲一個小州,官吏不齊。治下發生的案子,如果不是證據齊全,就難以勘查。”

杜中宵道:“這也是實情。七八年前,我初次建柏亭監的時候,治下只有幾千戶,現在卻擴充了十倍不止。官府的人還是那樣多,確實無法治理地方。”

吳君庸道:“好在官辦的幾家大廠,都是他們自己在管,不需官府插手,不然情況更糟。我多次上奏,要把柏亭監升格爲大州,增加官員過來,朝中只是不許。”

這是很尷尬的事,朝中認爲現在的柏亭監很好,收的錢糧很多,都不想改變。有點案子怕什麼,又不會影響大局。向柏亭監派人,也只是加強了官辦場務的管理,派了更多監當官,地方沒什麼變化。

這不是哪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朝堂,對柏亭監發生的變化,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治理。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爲天下之本,這種工業發達的地方是個另類,朝廷本地躲避管理,放權給地方。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會發生什麼?地方的實力派勢力膨脹,最終控制地方,甚至引起動亂。他們未必能推翻官府,更可能被鎮壓,新生的工業也會受到打擊。

這個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舊的政治制度不適合管理這裡,就要改革政治制度。現在發展了不足十年,已經亂象橫生,如果不進行梳理,會越來越嚴重。

杜中宵道:“朝廷治天下,想的無非是國泰民安。最近幾年,柏亭監亂象叢生,案件積壓甚多。聽人說,地方發生很多爭端,根本就不報官府,報了也沒有人管。”

吳君庸道:“此事着實冤枉,衙門裡除了我,就只有一個推官和一個錄事參軍,天天都是忙得不可開交,哪裡是沒有人管?只是人就這麼多,吏人名額也受限,實在管不過來。”

宋朝的官府裡,除了官員,其實就是公吏,這都要發俸祿,有規定的名額。柏亭監同下州,官吏的名額不多,怎麼管得了這麼大的地方?可以臨時增加的,都是差役而已。柏亭監是工業發達的地方,絕大多數人都是客戶,哪裡去找那麼差役來?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

從制度上講,州府的等級是按人戶來的,人口多了地方的級別就升上去。可柏亭監這裡,增加的大多數人是客戶,流動性很大,連戶口統計都沒法完成。從地方到朝廷,都是得過且過。

一邊的李杞道:“朝廷只願這裡多開廠,能夠多收稅,卻不知對地方來說,官吏不夠,許多事情管不過來,許多煩惱。柏亭監如此,葉縣也是如此。便如白家的案子,當時報來,依着證據查下去,便就是那樣。白家的後人來告,又找不到證據,可不就只能結案。”

杜中宵道:“我在葉縣這裡住些日子,瞭解一下地方,然後上奏。如果一定要改,那就早改,不要惹出大事。白家的案子,先拿了人,等到鮑提刑來了再行審理。”

吳君庸和李杞一起拱手:“如此最好。我們兩人人微言輕,縱然上奏,也沒有人理會。中丞是朝廷重臣,若是代地方上奏,必然不同。”

杜中宵道:“但願如此吧。對了,當年柏亭監建了許多學校,現在怎樣了?”

吳君庸道:“地方上並沒有錢,只能由各廠自己建。現在幾座工廠,都有自己的學校,學成了的進廠做事。鐵監的最大最好,凡是廠裡子女,都可以在校裡學三年,然後考其他學校。”

杜中宵皺了皺眉頭,沒有說什麼。以柏亭監的經濟不應該如此,可實際就是這樣。由於地方經濟發達,柏亭監完全取消各種苛捐雜稅,只按朝廷律令收稅。宋朝是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地方上收上來的錢理論上屬於三司,監裡的庫收藏的錢物,爲寄省之物。嚴格地說,地方上沒有完整的財政權,手裡很少可以挪用的資金。柏亭監收的錢多,都是屬於朝廷的,地方官的手中並沒有錢。

由於地方發達,柏亭監這裡做事,臨時用錢,可以要求地方大戶捐獻。這種錢大戶願意捐也好,不願意捐也罷,都得拿出來,即所謂的苛捐。經濟發達了,這種捐獻就多,比一般州縣好做。

這個時代,與杜中宵記憶中的中央和地方,是完全不同的關係。大宋立國,爲了削除藩鎮之害,太祖收地方財權,改變官吏結構。地方對中央的威脅小了,治理的能力也弱了。

一邊與吳君庸和李杞交談,杜中宵一邊心裡暗暗思索。隨着經濟的發展,原來的政治結構已不符合現實,要怎樣改變,才能讓皇帝和官員接受。

隨着工業發展,地方變得複雜,原來的政治結構已經不能適應。如果不做改變,官府對於地方的控制必然減弱,與地方豪強的矛盾必然增多,早晚會出大事。而地方經濟實力強了,難免的,又會對朝廷形成威脅。兩者之間的結合,是中國這個大一統的中央帝國永恆的難題。

第72章 進攻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第155章 販魚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第209章 編制第64章 自投羅網第34章 似是而非第20章 見世面第67章 我來了第79章 由遠及近第44章 背後勢力第151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34章 表功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21章 練兵第103章 不湊巧第128章 夜談第19章 各有門路第94章 開戰第97章 重任第115章 出乎意料第114章 富弼第100章 兩使相遇第13章 關鍵證人第98章 鋼如泥土第77章 小社會第24章 大軍集結第110章 吃好喝好第3章 新家第115章 契丹相爭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78章 仙人跳第159章 大軍西進第29章 讓你吃雞第27章 善後第77章 小社會第155章 兩難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138章 查糧第224章 回鄉第26章 爲天地譜曲第99章 破靈州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117章 大主顧第111章 石州第117章 大主顧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11章 首告第90章 月餅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121章 在此一舉第140章 反常第48章 君自爲之第58章 鐵監第88章 左右爲難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86章 逝者已矣第198章 定調第173章 帶話就是第70章 知識是財富第27章 冤家路窄第42章 故交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99章 鐵路留念第55章 傳頌天下第64章 寶地第53章 無主之地第40章 壟斷經營第112章 撞鐵板第141章 北進第123章 新家第32章 不許看第77章 小社會第61章 力敵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95章 秋收第146章 誰知從前第116章 全力向西第44章 閒情第91章 菜地第114章 辦個會員吧第34章 青臺鎮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77章 諸事不同第2章 城狐社鼠第21章 員外請客第8章 約期舉事第47章 隨你喜歡第257章 偶遇第76章 人心惶惶第26章 文還是武?第161章 就近買茶第3章 同行是冤家第53章 重新編組第14章 去葉縣第20章 官哪第125章 有些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