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需要改革

看看到了中午,杜中宵吩咐上了幾個菜來,與陶十七一起飲酒。這是隨在自己身邊多年的人,瞭解消息沒有人比他更合適。面對自己,他也什麼都會說,不會藏着。

飲了兩杯酒,杜中宵道:“你在柏亭監許多年了,實話說,覺得這裡怎麼樣?”

陶十七想了想,道:“怎麼說呢,初時在這裡做事的時候,可不敢想以後會有這種日子,有這樣的規模。我現在一年到手的錢財,有幾百貫,官員中也算是有錢的了。可是啊,總是覺得,這裡一天一天變得太快,有時候有些心慌。很多東西,剛剛熟悉,就又變了,再不上從前的那種日子。”

杜中宵點頭:“這是難免。天下變化最快的地方,就是柏亭監了。許多東西都是這裡先出來,而後傳遍天下。沒有新東西出來,纔是不對的。不過,對於百姓來說,變得太快,總覺得日子不安穩是不是?”

陶十七道:“是啊,特別是這幾年成了家業,變得這麼快有些害怕。不過,鐵監一年賺許多錢,我們發到手的錢多了,又覺得挺好。”

杜中宵端起酒杯,與陶十七飲了一杯酒,道:“這是正常的。人哪,總想着手裡有錢,出門去一切都是昨天的樣子,就這麼一天一天變老。可實際哪能那樣呢?總要不斷地向前,纔會有更好的生活。上一代的人成親,生育子孫,人口一天一天變多,不能夠不斷髮展,豈不是會越來越窮?以前種地,地裡只能出產那麼多糧食,就是越來越窮,最後無法支撐。開工廠不同,廠越開越大,越開越多,用的人自然也是越來越多,子孫未必就會變得更窮。”

陶十七笑道:“官人說的這些,我可是不懂。現在養育孩子,自己仔細算着,要攢下多少錢,才能他們衣食無憂。鐵監裡一起與我做事的人,大多都是如此。”

杜中宵笑道:“鐵監建起來不過七八年,未來的一切都不知道,這樣也是正常。說起來,鐵監的人口集中,管理有力,鐵監又有錢,倒是可以建學校之類,讓後代有更好的出息。”

陶十七道:“說起此事,鐵監那裡的學校辦得倒是好,可以免學費學三年識字。學得好了,可以去考各種學校。這幾年來,那些學校裡,還是我們鐵監裡的孩子去的多。”

杜中宵點頭:“就是要這樣,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纔不辜負了這些年的發展。對了,下年是大比之年,前些日子發解,鐵監有多少舉人。”

陶十七道:“說起此事,大家都覺得不合適。現在的柏亭監只是同下州,發解三十多人,都覺得太少了。柏亭監近十萬人戶,應該比較大州,舉人解額多一些纔是。”

杜中宵道:“到鐵監來的,大多都是工人和做生意的人,一時解額少也沒有什麼。此次我來,看過這裡之後,瞭解有多少不合理的地方,一起上奏,希望能很快改過來。新興的東西,要讓朝廷和民間的人接受,總有一個過程。其實鐵監那裡還沒有什麼,這兩年葉縣太過於亂了,不整治不行。”

陶十七道:“官人說的對,我們這裡的人都知道,葉縣比不得鐵監那裡。特別是近些年,大量人戶都住在城牆外,藏匿盜賊,誰能夠找出來?到了晚上,除了熱鬧的集市,都少有人行。”

柏亭監現在到底的多少人戶,其實沒有人能說出來,大量人戶都沒有登記。官府徵稅,因爲是針對各種場務,在場務裡做活的人統計不到。一般估計,鐵監那裡有一兩萬戶,葉縣這裡就說不清楚,三四萬戶到六七萬戶說不清楚。由於葉縣城太小,大量人戶住在城外,官府的治安力量無法管理,地方治安非常混亂。對於百姓來說,直觀的感覺,就是一個亂字。其實對於官府來說,要管理的事情可就多了。

杜中宵問着陶十七,聽他講述附近的情況,心中思索。自己當初建鐵監的時候,重點在官營鐵監那裡,葉縣並不觀注。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偏偏是葉縣發展了起來。

鐵監周圍管理嚴格,而且官營工廠人數衆多,私營工廠在那裡會受到很多限制。葉縣則緊鄰鐵路幹線,交通方便,縣衙無力管理周邊,大量工廠在這裡安家落戶。人口衆多,流動人口多,必然會出現社會混亂。這種狀況,社會發展快,但也容易失控。

從今天收的狀子,加上陶十七的講述,杜中宵感覺,必須要重視葉縣,解決好這裡。其他地方的鐵監都是學柏亭監,由於規模、人才和生產的產品不同,還沒有出現葉縣這種地方。葉縣解決不好,等那些地方發展起來,很可能又會出現新的這種地方。

聽着陶十七說着這一帶新的變化,杜中宵道:“葉縣如此混亂,你們本地人有沒有想過辦法?”

陶十七道:“不管這些,想了又有什麼用?”

杜中宵道:“只是想想,又不干犯朝廷律法。就是平時閒話,有人提起過嗎?”

聽了這話,陶十七來了興趣,道:“那當然是有。平時周圍有案子發生,總有人說,如果怎樣怎樣就不會出現這種事。不過不管是怎麼說,核心一條,就是要增加真正做事的官吏。地方上沒有人,怎麼能治理好呢?現在葉縣這裡,縣衙纔有多少官員?連治下有多少人都搞不清楚,談何治理!”

杜中宵點了點頭:“是啊,葉縣這裡的官吏太少了。此次回去,按照人口多少,柏亭監應該上升到大州。地方小,人口集中,收的錢糧多,官吏應該更多才是。除此之外,還要根本的管治理論。有了理論上的指導,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然,東來一下,西來一下,終究還是會出問題。”

陶十饒有興致地道:“官人說的理論,是什麼東西?說來聽聽,說不定對我們有用。”

杜中宵道:“現在想的還不全,沒什麼可說。等我在這裡待上些日子,瞭解了地方的情況,才能總結出來。以前的治理方法,面對葉縣這種地方,已經不行了,應該想別的辦法纔是。”

這不是社會制度的問題,以前的政治結構,對應的是農業社會,對工業社會並不適應。面對着工業突然暴發,必然力不從心。工業社會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社會治理應該符合客觀規律。

杜中宵對葉縣的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對工業社會對現在的社會制度衝擊的警惕。如果不能夠及時解決,只怕將來發作起來,更加嚴重。

歐洲在工業革命的初期,基本是放任自流,對資本家幾乎沒有限制。資本家發展起來,再利用實力參加政治,改變政治制度。這樣的軌跡,與歐洲的政治傳統相結合,出現新的社會形態。歐洲的工業革命隨着生產力發展,伴隨着的是血與火,對內鎮壓,地外侵略。作爲大一統國家,中國的工業革命,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不然就四分五裂了。

安排了陶十七在驛館歇下,杜中宵坐在書房,想着以後的改革。

柏亭監開始的工業時代,一條基本原則,應該是朝廷要積極參與到過程中去。要有官辦的銀行,官辦的工廠,官辦的商業,做工業時代的引導,同時分享利潤。關係國治民生的行業,應該官辦爲主,民營作爲有益補充。這樣做,可以保證整個工業化大局,在朝廷掌控之下,不致偏離了方向。

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行業,如果不是特別重要,而管理又不方便,可以放手給民營。不致於影響整個行業發展,又能夠活躍市場,有其必要性。官辦與民營結合,才能健康發展。

政權需要金錢,所謂錢糧。農業時代,自然以農業稅爲主,就是現在沿襲自唐朝的兩稅法。到了工業時代,大量金錢向工業集中,農業的地位降低,必須要有從工業中收集資金的辦法。稅賦當然是最基本操作,向企業收稅,向百姓收稅,以維持政權的運轉。工業時代的稅賦如何設計,現在的官員根本就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還是靠着以前的制度,造成稅賦大量流失。

現在的朝廷,以爲從柏亭監收的錢糧多,就處處放縱地方。卻不知,多收的錢糧,跟柏亭監真正的能力,還差得很遠。大量私營工廠,官府根本就掌握不了,只能按照固定次產交稅,偷漏極多。應該大力加強柏亭監的官吏人數,把地方的工廠掌握起來,最理想的是掌握其生產和運營。

這就需要財稅制度,符合政權治理的財稅制度。這個年代,各種系統都不完善,如何從工廠中把稅收上來,是個難題。連貨幣都不統一,何談稅收?

政權需要的金錢,一部分靠官辦的工廠、商業等等,另一部分則靠稅賦,相輔相成。官營和民辦比例的變化,對應着工業前進的週期。

第2章 同年第182章 細作第131章 不同的聲音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5章 生意人家第91章 同年閒談第257章 偶遇第117章 襄洛鐵路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38章 如何治理?第18章 買空賣空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10章 工廠傳聞第58章 鐵監第59章 重騎立功第29章 讓你吃雞第181章 開店第8章 擦邊球第15章 朝爭第48章 高朋滿座第137章 主僕矛盾第53章 分兵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40章 派兵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7章 糟白酒第58章 鐵監第55章 傳頌天下第140章 給你們出路第92章 大戰將起第236章 時移事易第155章 兩難第57章 怎麼軍改?第172章 擔憂第12章 徵役第7章 投敵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55章 西壽軍司第160章 新生活第123章 新家第81章 出鐵第121章 蠻荒之地第121章 在此一舉第86章 地方龍蛇第159章 分而治之第28章 難題第104章 和氣生財第131章 賊性難改第18章 遊騎第8章 約期舉事第97章 各取所需第20章 威力盡顯第75章 一潰千里第113章 迎接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67章 數路齊出第148章 各尋退路吧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182章 軍中封建第87章 進城第76章 靈州城第48章 邀賞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100章 意外之喜第35章 古之龍泉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18章 審案第51章 三本冊子第96章 出陣第149章 伊州第114章 種地一條龍第10章 不賣給你第116章 如何安置第1章 驚天大案第97章 無敵霹靂車第33章 悔不當初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44章 新與舊第41章 阻力重重第11章 亂起第189章 被圍第22章 實驗第138章 佈置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45章 乾寧軍第129章 提拔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45章 各有前程第53章 推而廣之第51章 各有封賞第117章 牢城營第55章 自尋煩惱第134章 懼其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