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笨蛋,是人民!

王拱辰道:“節帥謙虛。這些話真的是廢話?無人聽,還是因爲節帥不講。此次我到勝州,臨行時聖上交待,前次演武京城禁軍大敗,一定要找出原因來。特別要聽節帥講一講,到底怎麼回事。節帥有話儘管講給我聽,越細越好,我回京稟明聖上。”

杜中宵點了點頭,喝了口茶,想了一會道:“既是如此,那我便講得細一些。話語粗疏,講個意思內翰明白就好。如何稟報聖上,內翰斟酌。”

王拱辰道:“節帥儘管請講。回京稟報,我自會謹慎。”

杜中宵以前不講這些,在軍中佈置,也很少講爲什麼,一個原因就是,他自己水平有限。滿腦子的後世的名詞概念,偶爾蹦出來兩個沒有什麼,成系體列講出來,別人就一頭霧水。今天好不容易有個願意聽自己講,水平還足夠的,杜中宵願意講得多一些。

喝了一會茶,理了思路,杜中宵道:“人生於天地之間,常說是亂世還是治世。所謂亂離人不如太平犬,若不是沒有辦法,誰不願意天下太平呢?什麼是治世?五穀豐登,家有餘糧,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都算是一些表現。最根本來講,就是天下歸心,遠人來投。內翰以爲,是也不是?”

王拱辰默默點了點頭,沒有說話。這是個大題目,杜中宵能提起來就不錯,王拱辰也不指望他能夠講清楚。只要沒有大錯,那便講下去,沒必要在這個時候爭論。

大宋立國,是太祖陳橋驛黃袍加身,代周而立。不管怎麼美化,實際上就是大將篡國,此時的人不提不代表不這樣認爲。所以宋朝先天存在合法性不足的問題。宋朝很多政策,如把禁軍視爲天子爪牙,把作戰單位定在僅有數百人的營一級,實際廢掉了軍隊的將帥一級,都與此有關。包括樞密院和帥臣用兵卻不管軍,軍政和軍令分離,都受到這一點影響。

到了這個時代,面臨諸多危機,改革已經成了共識和迫在眉睫的事情。而要進行大規模改革,重新確立政權合法性,是不能迴避的。不然很多事情朝臣不敢下手,皇帝不敢放心,互相牽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歐陽修爲旗手和核心,開始建立新理論,爲宋朝補足缺少的合法性。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是以這個時候的思想變革爲基礎的。六經注我,祖宗之法不可守,都由新的思想提供根基。

歐陽修首倡的,是繼韓愈和柳宗元之後,從理論上刨了天命論的根。皇帝爲什麼是皇帝?不是因爲命中爲天子,而是因爲能治理好天下。什麼代表天命所歸?天下大治。以天下的治亂,代替了神密的天命論,作爲天命的依據。如果天下大亂,則意味着天命不在,皇帝不配爲天子。

以治亂作爲政權合法性,迴避了太祖篡周合法性不足的問題。大將篡權又怎麼樣?只要能治理好天下就是天命所歸。同時,治亂理論給皇帝套上了一個緊箍咒。一旦發生動亂,合法性就受到質疑,不改朝換代,換個皇帝總是可以的,老趙家人丁興旺,又不是隻有皇帝一個姓趙。極端的表現,就是宋室南渡之後,宋高宗選太子,選了太祖之後。因爲靖康慘劇,太宗一系的合法已經沒有了,不選太祖之後,局面更加無法收拾。這一點不但是文臣共識,皇室同樣認可,南宋換皇帝沒什麼心理壓力。

杜中宵從治亂講起,就是因爲這個時候歐陽修的思想開始成熟,在文人中產生影響。杜中宵爲什麼不拋開歐陽修,提出自己的理論?因爲沒那個本事。做了十幾年官,杜中宵有自知之明,不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跳到舞臺上讓大家看自己的笑話。

至於前世受的教育,學到的理論,別逗,杜中宵能夠還有中學水平就不錯了。以爲憑着中學知識就可以開宗立派,在這些以千年爲尺度都是頂尖的人才面前做大師,想得太多。如果這個時代是個舞臺,那樣做就不是舞臺上的正角,而只是小丑。

特別是,杜中宵的時代,文化領域的成績,與這個時代完全無法相比。用那個時代的理論,來教育這個時代的人們,就跟這個時代的禁軍,對着千年之後的人民軍隊喊他們是鐵血強宋一樣。

如果把軍隊和文官羣體分開,看作兩個體系,他們的功績,分成文治和武功,那就看得清楚。宋朝的軍隊先天不足,從立國起,一直到滅亡,除了岳飛等少數幾個對外功勳赫赫的將領,這支軍隊從來沒有得到過人民的認可。在民間語境裡,軍人就是下等人,是被瞧不起的。他們的表現也恰如其分,對外連戰連敗,把從五代十國手中統一來的土地,用數百年的時間,全部交給了異族。這支軍隊先天不足,後天又不奮起,所謂武功這個朝代是歷史中的笑話,亡國之恨,絕大部分要由他們來承擔。

文官羣體,是從初立國時的舊官僚和各大將的幕僚發展而來的。太宗朝擴大科舉,文人用幾十年的時間,徹底淘汰了舊的文官羣體,展現了出了新的面貌。與軍隊對外一無是處相反,宋朝的文官羣體對內對外的影響巨大,後人的文化根基,很大一部分由他們奠定。在兩宋文人之後,再沒有一個文化羣體,達到他們的高度。唐宋八大家說的是文章,其實表現的是他們的思想地位。以治亂改掉天命根基,並由此生出一整套的政治、經濟、社會、倫理、思想理論,這種浩大工程後人再沒有做出來。

新中國建立,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隊弔民伐罪,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救民於水火,誕生的新政權。政權的根基是人民軍隊,文人的貢獻,基本可以忽略不提。面對着一千年前,人民軍隊可以盡情嘲笑這個時代的軍隊,他們有資格。而一千年後的文人,嘲笑這個時代的文人,那就反過來了。

宋朝的大臣,許多在對面的契丹,有自己的粉絲。宋朝出使契丹,一般會以文壇久負盛名的大臣爲使,他們稱得上不辱使命,有時候還會遇到自己特別崇拜自己的,比如後來的蘇轍。遇到刁難,大多也能夠妥善化解,不會辱了國家臉面。比如連中三元的白面書生王曾出使契丹,契丹突然提出比賽射箭,要讓這個書生當衆出醜。王曾一箭中的,所有人都無話可說。後來的文人,有幾個人做到了?出使他國被奉爲坐上賓,受到崇高禮遇的,大多是軍隊出身。

杜中宵前世,文人沒有這個自覺。說起文人的地位,就是中國古時候如何如何,說起文人對國家的民族的貢獻,就盡情醜化。中國古人的思想,哪怕有那麼一兩點贊成的,也要加上幾個定語,比如這表現了樸素的什麼什麼,那表現了原始的什麼什麼,好像自己多麼高級。

爲什麼會這樣?那個時代的文人們,掃蕩了晚清文人,自詡爲新文人。新在哪裡?拋棄中國的文化傳統,引入洋人的文化。他們特別善於砸碎一箇舊世界,卻沒有表現出建設新世界文化的能力。他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引入洋人知識,而不是建立中國自己的新文化。新文化運動,是以建砸碎舊文化和引入洋文化開始的,一直如此,始終如此,沒有建立起中國自己的新文化。

宋朝文官出使,會遇到自己的粉絲,新時代的文人出使,以能見到偶像爲榮。甚至即使見不到自己的偶像,能夠踏上偶像居住的土地,那也極其的榮耀。新時代的文人們,把中國古代的文化成果,幾乎全部加是樸素的、原始的、簡陋的之類定語,不是因爲他們高級,也不是因爲他們厲害,是因爲他們學到了洋人知識。洋人的文化自然是高級的、先進的、鍵全的,他們眼裡中國文化,自然就只配那些定語。

文人們的眼裡,爲什麼中國會落後於洋人?一切都是祖宗不積德。宋朝開始崇文抑武,漢朝開始獨尊儒術,要是不這樣做,早去學洋人,這些文人出身生活的年代,怎麼會被洋人欺負呢,總也會是洋人中的一員哪。大漢威加天下時,四海之內,皆爲臣妾。宋朝文化鼎盛時,萬里之內,盡皆宋風。對這些人來說都不重要,他們眼裡最重要的,是怎麼不早去學洋人。

杜中宵初登第的時候,還想着用後世知識,做出政績入廟堂,爲這個世界帶來開明的思想和先進的文化。官做得久了,書讀得多了,才知道,自己幸虧沒那個機會,不然好尷尬。多尷尬?就跟這個時候的宋軍對千年後的人民軍隊說,你們不行,讓我鐵血強宋的軍隊教教你。

文化對內表現出來的是凝聚人心,讓百姓感到幸福,讓政權有堅定的民心支持。對外表現的,則是外族心慕華風,主動取漢名,用漢字,說漢語,讀漢人寫的書。這可不是靠詩詞歌賦來的,那只是文化的小節,是業餘活動。真正吸引人的,是文化中的理論。

文化思想爲政治提供堅定的理論支持,最強大的戰鬥力就表現在政治上。前次京城演武,讓杜中宵覺得這個世界很荒誕。不是因爲勝負,而是京城禁軍,大部分的指揮和行動都是按着錯誤的程序運行,好像套招一樣,被張岊撿了一場大勝。京城禁軍荒誕,如果文化是戰爭,前世豈不同樣荒誕?

前世是槍桿子裡出政權,人民軍隊是人民政權的根基,政治原則很分明。最基本的要求,就有一條政治過硬。但就是有軍人自豪地說“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這種思想哪裡來的?文化人吹出來的。人民軍隊的口號就是“爲人民服務”,根基當然是人民,扯東扯西想表現什麼?

中國沒那麼落後了,也要向外邊輸出文化了,輸出什麼呢?只能說一言難盡。真正對國外產生影響的文化輸出,杜中宵仔細想想,大概只有兩項是實打實的了。一是電影上誇張表現出來的,一個外國小夥見到了中國人,啪兩手一拍,擺個資勢,然後來一句:“中國功夫——”一定要帶着外國人口音。還有一個就是,中國軍隊的軍隊的軍容、軍禮、軍制等等附屬於軍隊的內容,是真地輸出。

其他的文化輸出,就透着荒誕的味道。前世最常被人津津樂道的飲食文化,烹飪技藝,活生生在中國本土變成了“料理”,自己人都覺得要用日本名字才顯得上檔次,有文化,你輸出到哪裡去?你說這道料理表現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輸出中國飲食文化呢,還是向人展示日本人會起名字呢?一二十年的時間,學校外面用的男人女人,男孩女孩,變成了男生女生,誰都知道這是來自於港臺,然而這樣說好有氣質哦。學校裡面,好好的同學,變成了學長學弟,學姐學妹,學灣灣,灣灣則是學的日本。曾經很正常的人工智能,各種智能化,突然就成了各種智慧了,還是學的港臺。這一切的發生,可是在經濟已經趕了上來,中國人有自信,文化人有底氣的時候。

這些表象,展現了一個社會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怎麼樣?說復興傳統文化,推崇三字經。不談思想內容,這是蒙學讀物,就是說當時文化人的傳統文化水平,還在蒙學階段,是半文化盲唄。出來推行傳統文化的文化人,自己都是半文盲,還說什麼呢。除了推廣三字經,推廣傳統禮儀,找什麼人呢?說相聲的,敲大鼓的,來給你講講老禮兒,一定要帶個兒話音。不帶兒話音,體現不出幼兒園水平。

傳統禮儀,講老禮兒?處處透着荒誕。這個年代有太常禮院,時常重定新禮,那些各種典籍,是讓你參照着來定新禮的,講老禮兒要他們幹什麼。

禮和樂是聯起來的,禮樂。禮是用來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爲,體現時代風貌,自古以來都有。前世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就是那個時代的新禮。新社會,不用舊的典籍,脫離了古典時代了。樂,不是簡單的指音樂,或者說主要內容不是音樂。樂是正音,正音之後,來統一度量衡。度量衡中有一個單位,鍾,就是樂用來正音的。定了樂,就是定了度量衡。禮是確定人的正確行爲的,與禮相對,樂是確認自然界的標尺的。什麼叫作有文化?這樣定度量衡纔是有文化。手肘定一個單位,腳長定一個單位,一個兩個馬屁股一個單位,你敢說是有文化?杜中宵建鐵監的時候,只是統一和標準化,沒有重新定義度量衡,因爲他真地不會。按照上面說的隨便定單位,會讓這個時代的文化人當猴子一樣看的。以樂正音,來定度量衡,可以在文明不斷絕的情況下,後代一步一步重新追溯回去,哪怕用的辦法非常原始,卻有效。

文化是一個體系,表現在方方面面。民間文化是皮毛,政治、經濟、法律等等上層建築,纔是集大成者。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這樣一句違反軍隊政治原則的話,能被文化人吹噓,甚至能夠反過來影響到軍人,說明了時代文化的虛弱。人民政權的政治使命,寫在大門邊:“爲人民服務”。政治、經濟和法律體系,應該是從這一句話生髮開去,形成完整體系的。“爲納稅人服務”,“要對納稅人負責”,這是與政治原則嚴重不相符的,卻被文化人當作口頭禪,影響到官員,你敢說時代有文化?

文化展現爲官員的政績,就是文治,與武功相對。文治的極致,是天下歸心,用後世的話說,就是政權民心所向。文化是文治的根基,整個社會處處透着一副沒文化的樣子,文治從哪裡來。文治對內是天下歸心,對外是遠人慕化,異國異族嚮往學習你的文化。宋朝表現出的,是對面的契丹漢化,是旁邊党項漢化,是後來的女真人漢化。軍隊打不過,誰有辦法,攤上了這麼一支先天不足、後天不努力的軍隊。

杜中宵前世,在有強大的軍隊保駕護航的情況下,不要說遠人慕化,連收回和沒收回的同族同文同種的人,都從底子裡瞧不起你,不認同你,覺得他們該高高在上,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文化的虛弱,根基淺薄到了荒誕的程度。不要說敵人強大,不要說哪些人是畏威而不懷德,就是自己不行。文化人對着歷史指點江山,不過欺負死人不會說話,會說話的,他們連最弱雞的也打不過。

在軍事上,杜中宵可以憑着自己記憶中的知識,打開一番局面。在文化上,憑着學來的那一點點皮毛,和淺薄文人灌輸來的那一點點優越感,對這個年代有文人指點江山,會成爲政治舞臺上的小丑。具體措施可以,一旦上升到理論高度,就會發現人家比你懂。

歐陽修以治亂改革了天命論,爲宋朝填充合法性根基,讓後世的文人評點一番,一定會加上幾個定語,簡陋的,原始的,樸素的,等等,以顯示他們文化層次的高級。然而,以經濟建設爲中心,貧究不是社會主義等等,卻並沒有超出治亂理論的框架。所謂的高級文化,表現在哪裡?

如果杜中宵用後世學到的理論,來教育這個時代的文人,就成了嘲笑人民軍隊的大宋禁軍。因爲教給他知識的人,理論和思想高度,還遠沒有達到能夠評點這個時代文化的程度。

如果說有讓杜中宵可以在思想和理論上俯視這個時代的,其實只有簡單幾個字。

那就是,笨蛋,是人民。不管什麼,只要在人民的立場上,就真正立足於不敗之地。

第156章 審問第9章 培根固本第30章 殺人者死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資質第113章 最後一戰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67章 意外第150章 爲什麼第97章 大刀闊斧第51章 三本冊子第44章 貴人?第166章 調兵遣將第183章 專業化第87章 先利其器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99章 輕重緩急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175章 張岊東來第158章 人贓俱獲第63章 文臣論兵第108章 想法不同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14章 去葉縣第37章 熟人第98章 必死之局第144章 不許殺人第107章 我有什麼辦法?第126章 輸不起第170章 圍城第130章 普遍貧窮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63章 陰錯陽差第93章 我想謙虛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208章 奇才第10章 愛信不信第98章 無事生非第268章 備戰第136章 學校第180章 戰於龜茲第151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36章 收錢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145章 西域方略第41章 爲考而學第41章 張馳有度第25章 栽培第135章 大戰在即第34章 大勢第148章 人選第223章 軍制暗合第110章 吃好喝好第37章 熟人第56章 買書第139章 善後第90章 自去收埋第94章 誰不缺油?第71章 錯位第160章 出人意料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28章 三路齊出第227章 利器第52章 建節第119章 一定要做好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90章 別有任用第47章 不念舊惡第45章 葉縣改革第41章 差強人意第24章 秘密回京第138章 價格雪崩第156章 兩說第78章 作戰當勇第51章 進逼甘州第10章 愛信不信第170章 地震第176章 佔領高昌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30章 換酒而已第75章 大軍到來第56章 依山而陣第264章 大勝第101章 各懷心事第39章 兩難第53章 升遷第213章 新與舊第112章 調回京城第68章 有好酒第151章 大雪第199章 軍校第86章 以工代賑第148章 各尋退路吧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94章 針鋒相對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91章 同年閒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