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請派監軍

看着王拱辰一副茫然的樣子,杜中宵道:“內翰,此次京城演武,河曲路大勝,其實我比朝中大臣更尷尬。統大軍在外,本就惹人猜忌,朝廷在京城設軍校,練出來另一支強軍也就罷了,慢慢把河曲舊軍中的將領和兵員全部換。我成一個孤臣,朝中放心,我也安心。”

王拱辰聽了,急忙道:“節帥忠心耿耿,自入仕以來行事自有分寸。河曲路軍功無人可比,並不居功自傲,對朝命從無二言。節帥之忠,聖上從無懷疑,朝中大臣也決無人猜忌!”

杜中宵道:“雖是如此,又能如何?不能由別人練出強軍來,我再是忠於朝廷,心也不安哪。越是別人練不出來,越是會有人起別的心思,聖上的這份信任,早晚會消失的。對於我來說,現在最好的應該是離開軍中,做一文官,不掌兵權。強留在這裡,一是震懾周邊。前邊幾場大戰,有我在這裡,契丹和党項不敢起戰心。再一個,不就是等着有另一位大帥,能夠帶出強軍,能夠震懾外敵嗎?現在最怕的,一是朝中猜忌,害的不過是我的前程。還怕,我一離開軍中,這支軍隊曇花一現,除了會用槍用炮,還是跟以前一樣。等到周邊強敵也學會了用槍用炮,依然打不過他們,這纔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王拱辰點了點頭:“明白,節帥所說,在下明白。此次回京,必回覆聖上。”

杜中宵嘆了一口氣:“現在能讓朝廷放心,能讓我安心,有一件事勉強可以做。進河曲路時,王全彬爲副,實際上是在我身邊爲監軍。戰後,王全彬高升,換了張昇過來。雖然同不經略副使,張昇卻是真的爲我副手,不再是監軍了。內翰回京,千萬稟明聖上,再派一個監軍過來。現在內侍不合適了,不然兩府必然有話說。還是派一位大臣,可仿地方通判例,依以前王全彬在軍中時的做法。”

王拱辰想了想,道:“我可以回稟聖上,不過成與不過,決在聖意。——節帥,此時與剛進河曲路時不同了,這個監軍可不容易選。地位太低,沒有用處,地位太高,也難願位節帥之下。”

杜中宵道:“朝中大臣總有人來。去年契丹要奪唐龍鎮,朝旨一下,我帶三萬大軍,不就一話不說趕來了?有用心於國事,忠貞可靠之人,來做這件事,就容易多了。”

王拱辰默默點頭。現在的局勢都清楚,很多佈置,就是防杜中宵兵權太重。什麼忠心耿耿,太祖皇袍加身之前,也是忠心耿耿。沒有針對限制杜中宵兵權的佈置,必然相互猜忌。朝廷怕杜中宵造反,杜中宵怕朝廷算計自己,平衡非常脆弱。其實杜中宵哪裡有造反的心思,也沒有造反的條件。

現在天下太平,河曲路的後勤全部在中原,造反不是自己找死嗎。中唐時安祿山叛亂,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但凡有一點苗頭,都容易被攻擊猜忌。其實安史之亂,夾雜着各種矛盾。既有朝廷和地方的矛盾,也有安祿山和宰相的矛盾,還有民族矛盾。三者缺一,都不會造成那麼嚴重的後果。後世種種原因,不提民族矛盾,甚至強辨微不足道,是不符合事實的。安史之亂後,唐朝即開始排胡,唐朝皇帝放棄了天可汗的尊號。唐朝人自己都明白的事情,後人硬說沒有,是說當時的人傻了?

安史之亂點燃了唐朝的民族矛盾,留下的惡果,宋朝還在受着。一邊是契丹,另一邊是党項。党項真正成爲大患,可不是趙繼捧的個人野心,也不是紙面上看起來勢力不強的幾個州的問題,而是党項人龐大的數量,和佔據的廣闊地域。杜中宵入河曲路,名義上是從契丹手中接收的,實際這裡可是党項人的地盤,党項人佔多數。契丹和党項開戰,便就是因爲這裡的人是党項族。而這些党項人,全是唐朝是從更西邊的河曲之地遷過來的。唐朝在河曲的屯田成果,全部被自己禍禍完了,主動送給了党項人。

耶律仁先在杜中宵的壓力下,主動撤出了這幾州,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這裡並不是契丹地盤。

給王拱辰倒上茶,杜中宵道:“內翰,現在最麻煩的事情,就是京城軍校,到底行不行。最要害的地方,我說清楚了,那就是要練出一支什麼樣的軍隊。是得天下人心的義軍,還是鷹犬爪牙。如果朝中的大臣們,認定了要鷹犬爪牙,恕我直言,就不要照着河曲路的做法,南轅北轍。”

王拱辰道:“此事依我看來,朝中大臣之所以認識不清,是不知道此事的厲害。節帥既然已經請清楚了,後邊的事情就好辦了。大軍弔民伐罪,百姓簞食壺漿以迎,不正是朝廷要的?反對這樣做的,聖上必然不允許,大臣們必會明辨事非。我回京之後,必會稟明聖上,重新安排京城的軍校。”

杜中宵道:“其實軍中的將領,有許多明白是非。便如先前南征儂智高,歸仁鋪一戰,大將孫節戰死陣前,賈逵不待命而舉,最後大獲全勝。狄太尉命其接管儂智高所遺寶物,賈逵卻分毫不取。如果只是作爲鷹犬爪牙,賈逵何其癡。財寶放在面前不要,是因其心存家國。心厚家國,就是義軍的根基。”

王拱辰道:“南征一戰,聖上甚是欣賞賈逵,正要大用。我來之前,聖上有意以賈逵爲管勾麟府路兵馬事,由河東路轉隸河曲路節帥之下。”

杜中宵一愣,他還真不知道有這個安排。麟府路河外三州,跟河東路聯繫不深,党項勢大,是作爲河東路的掩護。現在党項縮回去了,轉隸河曲路,倒也正常。當然到底是怎麼回事,杜中宵就不知道了。

家國連稱,是因爲國有家的性質,與其他的羣體是不同的。這就是大一統的傳統。在中間,宗族和民族都有封建性質,對下面的家庭體現的是壓迫性,對上面的國體現對抗性。

想了想,杜中宵道:“既然說到了這裡,有一件事,那便一起向內翰說明白了。禁軍將領,統軍靠的是階級法,所謂的將要專權。河曲路的軍隊與此不同,講的是專業性,指揮官就是指揮官,管理庶務的與此相差甚遠。指揮官對庶務過問指導,卻不能專權。”

王拱辰道:“此事人人皆知,京城中官員有過許多議論。雖然各有說法,大多還是以爲節帥說的有道理。此事急不得,一步一步總要改過來。”

杜中宵道:“說到此事,就不難免說到副職。河曲路軍中的副職,戰時下去監軍,平時與主將通治庶務。我聽京中有人議論,好幾位副職,何不兼管下面衙門,可以省卻許多軍官。這一點要講清楚,軍中的庶務各有自己衙門,衙門有自己的主官,副職分治,豈不相當於衙門上再設衙門?凡是副職,皆不能分治,不然就直接再立衙門。主將把握大局,平時的庶務,由副職輪值,狀後聯署,主將押準。如此主官不奪各衙門之權,各衙門不自行其事,纔不出亂子。”

王拱辰點了點頭。這就是現在政事堂的制度,宰相參政,是輪流當值,所進的熟狀,要所有的宰相參政聯署。不過河曲路軍中制度,要求聯署,卻可以在上面署不同意,由主將裁決。這樣的制度,就是通治,即凡是主官,不管正副,都沒有具體負責的事項,下屬的全在其管下。反之則是分治,幾個主職和副職各管一攤,是慶曆時范仲淹提出來的,試行很短時間,就被廢除了。分治容易形成權力分封,宰相和參政各自把持幾個領域。相當於是衙門上再設衙門,而上面管理衙門的政事堂不存在了。事實上一個方面廢了宰相,另一個方面擴大了衙門的權力。

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116章 都堂議事第43章 舊人相見第4章 三項任務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165章 皇子案發第13章 抓人第154章 降不降?第89章 內亂第81章 新知州第15章 我要考進士第111章 鐵甲第144章 不許殺人第5章 當街兇案第156章 有些茫然第46章 工業種子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23章 割韭菜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66章 自作聰明第87章 末路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104章 都堂問對第75章 一潰千里第142章 旅遊團第36章 集議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168章 你們不管我管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29章 夜戰第146章 遇仙樓重聚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65章 強行收錢第45章 乾寧軍第157章 避嫌第118章 投降第177章 分岐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105章 去牢城營吧第9章 酒糟蒸酒第64章 謀劃第106章 殺人越貨第88章 入幽州第24章 秘密回京第72章 進攻第151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37章 接待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43章 自有人買第124章 密商第129章 處處不同第87章 末路第5章 生意人家第231章 大不一樣第104章 賞識第260章 內亂第19章 應募者第101章 陛下,降不降!第77章 小社會第50章 煉焦第2章 同年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5章 當街兇案第9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45章 不得要領第100章 不同心思第206章 不自知第67章 安排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43章 自有人買第167章 猴戲第68章 審明紀律第30章 誰敢告他?第58章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190章 無路可退第11章 墾田第119章 故人蒙難第74章 風波第12章 已陷死地第136章 再次掛帥第91章 沒有出路第48章 雙刃劍第246章 議事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62章 心累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57章 荒唐手段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91章 大勝惹大禍第107章 我有什麼辦法?第41章 張馳有度第14章 隱情第105章 去牢城營吧第188章 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