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權在官員

喝了口茶,杜中宵道:“天下治亂,無非兩面,一面是文治,一面是武功。歷朝武功之最,無過於兩漢之時。四海之內,盡皆臣妾,哪怕漢之將亡,依然四夷畏服。文治之最——”

說到這裡,杜中宵苦笑着搖了搖頭:“通讀史書,只怕只有傳說之中的三朝之治了。然而,傳說終究是傳說,哪不知道真也不真。”

王拱辰道:“三代之治,史書傳之,聖人贊之,自然不會有假。我等後人,只要盡心於國,用心於民,何愁不能重現三代盛世。”

杜中宵聽了就笑:“我雖然進士出身,出仕即爲文官,說起文治,其實乏善可陳——”

王拱辰道:“節帥謙虛。在永城爲知縣,治績第一。以後幷州、火山軍、京西路爲官,無不有善政留於當地。如果節帥說自己爲官沒有治績,天下官員,又有幾個有治績呢。”

杜中宵想了想,點點頭:“內翰如此說,仔細回想,好像還行?”

王拱辰笑道:“豈只是還行。不過節帥軍功太大,自己覺得以前治績配不上軍功罷了。”

杜中道:“不說這些,還是說到武功上來。漢朝的事已是千年前,再說四海之內,盡爲臣妾,不合時宜了。現在應該說,最低限度,盡復故土,四夷畏服,勉強可算大宋武功了。要建立武功,就必須有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剛纔我說了這支軍隊應該是什麼樣的性質,確業了軍隊性質,就決定了軍隊根基。這樣一支軍隊,遊手惰民是不行的,罪人更加不行,必然兵將俱爲良家子。禁軍進行整訓,篩選兵員,必須遵從這樣的原則。不如此,禁軍是不能脫胎換骨的。”

王拱辰點了點頭,沒有說話。確定了軍隊的性質,兵源也就確定了,必須進行大改,無須多說。

杜中宵道:“這些根本的說完了,再說一點細節吧。從營田廂軍開始,我帶的軍中編成,其實是參照文官體系來。朝中大臣,應該都能看出來。”

王拱辰道:“大多都看出來了,所以自韓太尉以下,朝臣並無異議。”

杜中宵點了點頭。河曲路大軍的組織結構,人員任用,其實參照的是現在的文官體系。正是因爲這個特點,韓琦在河曲路的時候,沒有異議。朝廷按河曲路模式整訓禁軍,文官們全力支持。

杜中宵又道:“文官體系的特點,是權在官員,事在吏員,大約如此。當然,現在朝廷官員和吏員分得不那麼清楚,特別是低級官員,常與吏員混雜不清。有官員在做吏員的事,也有吏員做官員的事。什麼是官員?當然由朝廷來定。但最少有三條,符合了纔是官員。”

王拱辰聽了好奇:“敢問節帥,不知符合了哪三條才能算是官員呢?”

杜中宵道:“其實都是朝廷定下來的,只是沒有明說三條罷了。官員身份的第一條,官是流官,必有任期。除非民請,聖上恩准,否則不得延期,到期必須他調。”

王拱辰點頭道:“不錯,現在確實是如此。能夠民請獲准延期的官員,無一不是能臣。”

杜中宵又道:“第二條,凡是官員必須依迴避法。在地方,自己、家人、姻親、各種故舊,皆不得置產業。爲官之地,不管是不在本州,還是離鄉三百里外,八百里外,或者不在本路爲官,依朝廷所定的爲準,反正不能在本鄉爲官。在京城爲官,則本衙門內不得有親朋故舊,上司、下屬皆是如此。”

王拱辰點了點頭。這也是現在實行的,不只是如此,還包括宰相和臺諫要回避。當上了宰相,有關係的皆不能爲臺諫,必須辭職。如果隱瞞不報的,會受到懲罰。前朝宰相王旦,姻親衆多,王素做御史的時候,就因爲新宰相上任,隱瞞姻親關係,被貶官爲任。

“第三條,官員對下級官員有舉薦權,而沒有提拔、任免的權力。人事之權,在審官院,在兩府大臣,在聖上。若不如此,難免結黨,終成大患。”

這也是正在實行的制度,只是沒有杜中宵說的這麼明確而已。官員升遷,有部除、堂除、特旨,貶官有被彈劾,考績不合格,治事不力等等。也就是說,官員沒有提拔官員的權力,也沒有壓制官員升遷的權力,有的是監察權。官員能提拔任免的是吏員,這就是權在官員,事在吏員的組織原則。這都是這個年代實行的制度,只是杜中宵借鑑明確,當作原則提出來。

見王拱辰沒有異議,杜中宵又道:“軍中的將領,同樣借鑑了官員的這些制度。不過軍中到底與地方不同,少了吏員,多了官員。地方上很多是吏員做的事情,軍中用官員來做。這也是河曲路軍中,軍官所佔的比例,遠大於禁軍的原因。但要是官員,就必須符合上面三條原則。官員晉升,必須要調到的其中去,不能在本部晉升,上下兩級都要回避。只是迴避的編制是什麼單位,由朝廷統一定下來。其他的軍官任期制、有舉薦監察權而無人事權,俱與官員一般。當然,若在戰時,一些權力可以臨時授與。”

王拱辰點了點頭:“明白節帥的意思。以後不再是兵爲將有,而是爲朝廷所有。”

“正是如此。指揮官和庶務官,分別前面已經講過了。軍隊是打仗的,指揮官的地位更高,自然是應有之意。也就是在軍中,指揮官自成體系,除非特殊,其他體系的庶務官不能爲指揮官。反過來,指揮官則可以爲庶務官。換句話說,指揮官的更高的要求,也有更高的地位。”

王拱辰聽了道:“原來如此。河曲路軍中,一直不許其他官員包括監軍,染指指揮。哪怕監軍可以臨陣換將,也只能換下一級的指揮官上來,是這個原因。朝中大臣對此頗有微詞,認爲官高一級,戰時反而可能聽命於官職低於自己的指揮官,亂了上下。”

杜中宵道:“因爲舊的軍中行階級法,纔會亂了上下。河曲路軍中不行階級法,要專業化,當然就是如此了。指揮官自成體系,由庶務官來進行指揮,就會亂了體系。”

這些其實都是這時文官體系的組織原則,杜中宵只是進行了專業化分類。軍官大類分指揮官和庶務官,指揮官自成體系,培養、晉升,都有單獨的渠道。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量非指揮的權力,分到了庶務官系統當中。這兩個體系,對應着朝廷的樞密院和三衙。樞密院以指揮官體系爲核心,三衙則以庶務官體系爲核心。也就是帥臣,從一路之帥,一級一級延伸到了各個級別。

這樣的組織原則與戰鬥力的關係不大,而是爲了穩定。便於朝廷控制軍隊,也使指揮官的職權少受干擾。組織原則不變,能夠長久地保持戰鬥力,最起碼維持一個比較低的戰鬥力下限。受到刺激,哪怕一時戰鬥力下降,也可以快速恢復。

歷史上戰鬥力強的軍隊,未必就有義軍的性質,也未必有什麼政治原則,更未必有組織原則。各種原因湊在一起,強盜同樣可以橫掃天下,這沒有什麼奇的。

滅亡大宋的蒙古人,鐵騎縱橫數萬裡,神擋殺神,佛擋滅佛,武功之盛,古今中外罕有其比。洋人橫行天下的時候,同樣不是文明之師,甚至是藏污納垢之地,只要敵人打不過他們就可以。

不過,沒有政治原則,沒有文化根基,千年之後,蒙古人只剩下能歌善舞。保有狹小一域,只是兩個大國不願離得太近,別人的恩賜而已。曾經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及其他幾個橫行一時的歐洲小國,不過數百年,吞下去的全部吐了出來,就連自己的本土,也整合不了。

爲什麼?是人民。他們壓迫了人民,人民拋棄了他們。

第45章 乾寧軍第199章 打虎隊第107章 商機第89章 同去第28章 三路齊出第211章 分岐第95章 絕路第75章 制刀第113章 分岐第76章 人心惶惶第70章 試炮第138章 查糧第109章 不必書生意氣第36章 窮則獨善其身第17章 需要改革第207章 慶賀第131章 京城來使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121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第33章 悔不當初第50章 好酒第33章 泄秘第64章 曲線前進第127章 劍指西域第183章 專業化第103章 不湊巧第157章 拿人第12章 要搶佔先機第18章 無路可走第90章 別有任用第20章 農民舉人第15章 朝爭第117章 大主顧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90章 月餅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96章 免稅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43章 戰前聚議第39章 順化渡第137章 馬車第19章 攻破曲陽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136章 走向遠方第4章 包龍圖第102章 奇風異俗第69章 格外可惡第26章 爲天地譜曲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81章 合議第126章 輸不起第122章 陰暗角落第37章 僵局第13章 殺良冒功第90章 別有任用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42章 故人屬下第18章 無路可走第212章 縮一縮吧第119章 故人蒙難第47章 不念舊惡第13章 抓人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55章 玩具第241章 保值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212章 物是人非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81章 合議第75章 制刀第56章 買書第37章 貪得無厭第6章 御史之論第11章 亂起第8章 制硝第90章 等不得了第126章 行會第151章 畏難的營田軍隊第33章 泄秘第81章 親征第128章 伊州來使第191章 集議第252章 初戰第49章 因地制宜第207章 慶賀第116章 全力向西第32章 官、吏、差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11章 党項收人第24章 新知縣第154章 避風驛第91章 大勝惹大禍第204章 走私第5章 舊人第171章 主戰第77章 禍福自招第99章 破靈州第113章 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