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建節

不幾日,新城駐成。戰俘大部由楊文廣帶走,築豐州新城,及修由東勝州到豐州的道路。

正在杜中宵和包拯忙碌地安排軍隊和戰俘佈置的時候,朝旨到來。杜中宵以文改武,爲崇信軍節度使、河曲路經略安撫使兼河曲路都部署。河曲路不再歸河東路節制,單獨爲一路。改豐州爲沙州,以新奪取的黃河南北雙流之間置豐州,順化渡一帶爲河州,東勝州則改爲勝州。各州的地理及分界,由杜中宵詳定之後報朝廷,內地想辦法移民實邊。

這樣的改動,主要是參考漢朝設置的郡縣和唐時的州縣,儘量去除契丹的州縣設置。唐時的豐州本就在黃河南北流之間,後來不管契丹的豐州,還是宋朝自己設置的豐州都是來源於此。宋朝南邊的豐州已被党項攻破後廢棄,移來唐時舊置。東勝州是唐時的勝州,被契丹攻破後東移,一起改回原名。這兩州標誌着重複唐時在這裡的故土,有特別的含義。

此次大勝,京城百官興奮異常,文官們稱爲可比漢唐之風,首先就表現在地名上。以後人口增多設置屬縣,漢唐的名字會一個一個被翻出來,重新標在地圖上。

杜中宵由文職改爲武職,連商量都沒有,朝旨就直接下來了。一是軍功太大,文職不好升遷,改爲武職,反正就是節度使到頂,節度使禮遇次於宰執,以後回朝任官可以再次換回文職。作爲文官沒做過四入頭的差遣,基本沒有升宰執的先例。以武職入朝爲宰執,有狄青這一條路,兩個方向準備着。再一個平衡文武官員之間的矛盾,杜中宵換爲武職,文官們不好過於打壓武將。

另一道朝旨,則是韓琦由河東路經略使回朝爲樞密使。除了杜中宵改崇信軍節度使,對河曲路的安排外,其餘軍功還未敘,就是等韓琦回去。

與此同時,王貽永因身老體衰請辭樞密使獲准,狄青由副樞密使兼宣徽院使升任樞密使。

雖然狄青仍然爲樞密使,但與以前的安排是不同的。此次大勝前,趙禎的安排,是由狄青接替文臣樞密使高若訥,王貽永依然留任,兩位樞密使全爲武將。大勝之後,實際是韓琦接替高若訥,狄青接替了王貽永,樞密院維持了原來的格局。

歷史上文官反對狄青做樞密使,不是因爲武將不能掌樞密,而是慣例是一文一武兩位樞密。狄青爲樞密使,趙禎要求的是高若訥辭任,狄青接任。歷史上狄青的位置是慣例的文臣樞密使,不管在此之前還是狄青被迫辭任之後,另一位樞密使一直是武將。以此事說明宋朝以文抑武,文臣對武將打壓的那些感性描述,都建立在不把話清楚的基礎上。諸如士卒爭先圍睹,看一眼就覺得與有榮焉,狄青接替王貽永有一樣的效果。文官的反對是建立在破壞了慣例,高若訥因爲給狄青騰位置,無故被逼外任,比數年後狄青被逼辭任還冤枉。另一方面,樞密使全用武將,有可能把樞密院變成另一個三衙,改變軍政體制。

狄青真正讓官場和民間震動的,是他的出身。由普通士卒起,以軍功而至樞密使,而不是他的武將身份。不管在狄青之前,還是在他之後,武將爲樞密使的多了。但這些樞密使,要麼出身將門大族,要麼是出身於皇親貴戚,要麼就是皇帝身邊的人。狄青與這些人不同,他出身普普通通,沒有在皇帝身邊的經歷,打破了出身限制,這纔是百姓津津樂道,禁軍士卒引以爲榮的原因。宋朝有這個經歷的另一個人,就是後來的岳飛。狄家將是後世說書,實際上沒有什麼狄家將,狄青本人也未必被將門引爲自己人。狄青的後人多爲文資官,交往的也大多是文人,這些文人朋友幫助狄家留下了狄青的威名。

韓琦回京之前,到了順化渡新城,也就是新的河州,來向杜中宵和包拯辭別。

迎到官廳,見禮畢,三人落座。

杜中宵向韓琦拱手:“恭喜相公回朝,主持軍機。”

韓琦道:“經略,我此次回京,實是分了你許多軍功,萬莫掛懷。有狄太尉平儂智高,回朝任樞密使的先例在,你此番大勝,也該回京爲宰執纔是——”

杜中宵笑道:“我本爲農家子,登第不過十年,此前官只是一路常平,豈敢做宰執!”

包拯道:“也不盡然。狄太尉拔於兵伍,從指使做到宰執也不過十數年間。寇萊公自登第,入爲參政不足十年。經略年資雖淺了些,軍功卻大,又有何不可?”

杜中宵只是笑着搖頭,不再多說。自己什麼年紀?現在做了宰執,以後幾十年還不知道怎麼被折騰呢。那位子再是有誘惑力,杜中宵也不會現在去做,不然人生就太過沒了趣味。

見杜中宵對此不以爲意,韓琦也笑:“經略雖然年幼,心胸卻開闊。話說開了,此次我回京爲樞密使,就是因爲河曲路功大,不如此無以平人心。經略不是因爲年資淺,而是一直在地方爲官,聖上和京中官員都不熟悉。經略天縱之資,過上幾年,朝廷知你之能,朝廷又怎麼棄之不用!”

杜中宵沉默一會,對韓琦道:“相公,此事我自己想得清楚,現在入朝不合適。不如在這河曲之地待上幾年,把這一次的大勝結結實實地築固下來。唐人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我雖然不才,不敢自比衛霍,但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還是做得到的!”

韓琦點頭:“好,好,經略有此氣魄,有此心胸,此事又有何難!”

包拯在一邊不說話。對於高若訥爲狄青讓位,他憤憤不平。韓琦回京,算是緩解一些,但卻是以杜中宵的軍功加到韓琦身上爲代價的。高若訥畏惕少過,此次由樞密使降爲同羣牧使、判尚書都省,由舍人制詞,而不是翰林學士,對他太過了些。起因是他出行時,儀仗驅趕路人,而致人死亡。高若訥立即把自己的衛士送到官府,依律治罪,並沒有袒護。御史還是希上意,彈奏高若諾,加上參政樑適攪合,高若訥被貶。歷史上狄青數年後被文官攻擊,與高若訥此時的遭遇有些關係。高若訥離任樞密使後很快病卒。

揭開了此事心結,韓琦很是高興,對杜中宵道:“此一戰的軍功先暫不敘,經略與官兵說清楚。等我回京之後,必從優封賞。此是本朝數十年未有之大勝,不優賞,不足以勸將士用命!”

杜中宵謝過。心裡明白,自己這次立的軍功太大,一部分給了韓琦,另一部分就要分給屬下。屬下將領優賞,以此安慰軍心。自己年紀太輕,資歷太淺,朝中又沒有真正的倚靠,以節度使爲經略使,已經是極限。再進一步,就會引起別人攻擊,甚至被皇上猜忌。

其實自己不爭,依然會被皇帝和宰臣猜忌。獨掌大軍於外,又這麼能打,哪個能放心?把自己調離又不可能,會失去人心,甚至地盤得而復失,沒人敢冒險。接下來的日子,要看韜光養晦的功夫了。

第52章 分岐第96章 免稅第64章 形勢逆轉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52章 若即若離第5章 召試中書第168章 你們不管我管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160章 實戰第一第163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218章 開花彈第24章 追與逃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42章 迷惑行爲第97章 無敵霹靂車第3章 官制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裡子第210章 韓琦到來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32章 首戰潰敗第75章 小人書第95章 絕路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裡子第129章 由他去吧第22章 紙上談兵第198章 定調第5章 召試中書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39章 古礦洞第24章 抓人第178章 進攻焉耆第34章 面比肉貴第195章 畢昇後人第156章 兩說第257章 偶遇第27章 善後第161章 就近買茶第64章 自投羅網第232章 重賞之下第108章 勸降第163章 夜議第9章 地方的難處第155章 機宜司第34章 新錢第61章 真真假假第9章 初戰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97章 無敵霹靂車第164章 戰還是降?第65章 提前反攻第57章 靜候時機第41章 差強人意第45章 定計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101章 慶功宴第131章 受不了了第136章 走向遠方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117章 襄洛鐵路第72章 進攻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19章 齊射最好第136章 學校第127章 重回鐵監第45章 定計第177章 分岐第54章 贊助者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37章 錢的問題第25章 栽培第45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84章 兄弟相見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91章 攜手致富第61章 力敵第7章 一拍即合第6章 從河曲到河曲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108章 賞功第204章 萬事新奇第169章 你有手段嗎?第21章 嚇了一跳第5章 刁難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59章 要學好第191章 合圍第54章 贊助者第149章 不經打第22章 實驗第33章 悔不當初第122章 豈能饒過!第26章 圍點打援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19章 各有門路第61章 心驚肉跳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65章 提前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