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知己知彼

入了天德軍城,到了軍衙,楊文廣、趙滋和竇舜卿前來拜見。

杜中宵和韓琦居中而座,道:“你們來了有些日子,周邊軍情如何?”

楊文廣道:“回經略,周邊的地理、軍情基本已經摸清,軍中所用地圖基本繪製完成。黑山監軍司兀刺海城扼狼山隘口,位於山中,北邊三十里是漢長城,南邊二十里是秦長城。長城雖然傾頹,卻足可限制大軍行動。其中幾座大城,被党項佔住,重新修茸了城垣。”

韓琦道:“這一帶党項兵馬,一共有多少?”

楊文廣叉手:“回相公,依我們探查,正兵八千六百餘人,輔兵不詳。其中五千在兀刺海城及其附近駐紮,其餘分散各城。此地有大道通兀刺海,其餘城池多是沿秦漢長城分佈。”

杜中宵和韓琦點頭。党項在這一帶本是防的契丹,陰山南麓不是主要戰場,而是依託長城防陰山之北來敵。契丹如果大軍沿黃河攻賀蘭山,黑山監軍司居高臨下,威脅其側翼,配合賀蘭山駐軍,與白馬監軍司一起合擊來敵。陰山南麓的守衛主力,是賀蘭山駐軍和白馬監軍司。

韓琦又道:“既已查清黨項正兵數量,輔兵因何不詳?不是說党項一正兵配三到五個輔兵嗎?”

楊文廣道:“那是戰時,要兵馬點集起來纔是。說來也奇怪,我們兩萬多大軍到來,党項那邊全無動靜。問過周邊牧民,沒人知道我軍在此集結,党項也沒點集兵馬。党項的輔兵,多是正兵的奴隸,現在初春時節,大多都被派在部族,準備遷移牧場,放牧牛羊,城中數目說不清楚。”

杜中宵對韓琦道:“相公,各軍是陸續開來,沒有大事聲張,會不會——”

韓琦搖了搖頭:“難道党項就沒有向那個方向想,覺得我們不會攻他?”

杜中宵道:“說不好。甚至屈野河的戰事沒有傳到兀刺海,也不讓人覺得奇怪。”

韓琦想了想,微微搖了搖頭,不再說話。党項的局勢,國內勢力錯綜複雜,沒藏訛龐一家獨大,其他勢力蟄伏,出現什麼怪事也不奇怪。

杜中宵道:“這些日子正是牧民遷徙的時節,派人出去,摸清各大部的集結之地。如果我們攻兀刺海城,不去救援的部族,可以放任不管,可以認爲他們在該地歸朝廷之後,也不會起兵作亂。此戰,總的原則是圍點打援。你們先各自商量,選好路線,選好戰場,準備好打法。”

幾人叉手應諾。

杜中宵道:“今夜設宴,爲韓相公接風。痛飲一番,明天起打起精神,全力備戰!”

兀刺海城裡,刺史莊浪埋保聽着親隨講族內情況,不時點頭。莊浪族在黑山北,是這一帶的大族之一,人口衆多。他們遊牧到平原地區,常與北方契丹境內的白韃靼發生衝突。上次契丹攻党項,白韃靼曾出兵相助,獲勝後氣焰更盛。隨着宋軍北來,斃耶律宗真,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分別稱帝,白韃靼得不到來自契丹的助力,莊浪部決定予以後擊。爲了此事,埋保連正兵帶輔兵,派了不少人回去助陣。

正在這時,廳正吳屈粟進來,拱手道:“大人,新近得軍情,宋軍在天德軍集結。前些日子宋軍攻屈野河,毀堡寨無數,國相親帶兵前去救援。附近宋軍集結,會不會來攻我們?”

莊浪埋保道:“河曲路宋軍纔多少兵馬?國相數萬大軍奔襲,加上橫山兵,他們哪裡還有人來攻我們!莫要聽信謠言,徒亂人心!”

吳屈粟道:“大人說的是。可這一個月,到天德軍的宋軍着實不少。昨日,又有人看到有宋軍到了天德軍,看着好似大人物。我們沒有點集兵馬,沒有防備,如果宋軍突然來襲——”

莊浪埋保道:“宋軍要打,也是去打賀蘭山,攻興慶府,打我們做什麼!黑山裡種不得地,宋人得到又有何用?他們漢人,慣常是墾地種莊稼的,又不習慣放牧牛羊!”

吳屈粟道:“下官以爲,爲安全計,還是多派遊騎,查清宋軍虛實的好。”

莊浪埋保根本沒有心思考慮這些,隨口道:“那你去安排好了。現在正是搬遷牧場的時候,突然點集兵馬,許多人家都受影響。記住,悄悄派人查探即可,不可宣揚出去亂了軍心!”

吳屈粟拱手稱是,向莊浪埋保告辭。

回到官廳,另一位廳正楊巴良見吳屈粟面色不好,道:“剛纔稟報,刺史大人說了什麼?”

吳屈粟搖頭:“刺史正用心於自己部族事務,恨不得調我們這裡兵馬,去趕走白韃靼,哪裡會在意天德軍的宋人?楊兄,我覺得此事不妙,宋軍大批軍馬聚集,必有所圖。”

楊巴良道:“道理如此,可刺史不在意,我們又能如何?昨日來的宋軍隊伍,雖然人數不多,可聽人說排場不小。牧民遠遠看着,就覺得氣勢不一般。而且這些宋人跟前邊的大不一樣,沒有多少大車,輕車簡從,極可能是宋軍的大將首領。”

吳屈粟坐下,喝了一口茶,皺眉道:“能是什麼大將?聽說佔河曲後,宋軍知雲內州的是趙滋,極是勇悍。莫非來的是他?此人統兵不少,若是到天德軍,委實是大患!”

楊巴良道:“可惜,我們不知宋軍究意。向牧人探問消息,都說不出個所以然。自宋軍到來,把周圍墾種田地的都編戶齊民,建城建寨,周圍不許放牧,我們連個消息也問不來。若是趙滋來了,報與刺史知道,定然不會像現在一樣,不聞不問。”

兩人相對而座,喝了一會悶茶,吳屈粟道:“這樣不是辦法,要麼速速查清宋軍虛實,要麼就點集兵馬。什麼都不做,宋軍若是突然來襲,我們不是束手待斃?”

楊巴良搖了搖頭:“沒人刺史軍令,別說我們不敢點集兵馬,就是下令,哪個會理?這樣吧,讓籤判汪二郎帶人到各城巡視,檢查防務,順便看看有沒有宋軍的確切消息。”

吳屈粟點頭:“只能如此了。汪三郎今日出城辦事,明日回來,便就讓他去。”

党項設的監軍司統管軍政事務,最高長官刺史由當的豪族首領擔任,另設兩名廳正、一名廳副、兩名同判、四名籤判,負責軍民庶務。這些官員一部分是小部族首領,還有一部分是党項朝廷所派。吳屈粟和楊巴良都是朝廷派來,以前是國相府門客,國相掌權,他們也獲得重用。

監軍司的兵馬不是党項中央軍,而是由地方部族組成。不要說兩位廳正,就連刺史莊浪埋保也無法完全掌控,有事要跟部族首領商量着來。

党項的軍隊分正兵和輔兵,輔兵又有許多名目,是正兵的隨從,爲他打雜。正兵一般都是各地的部族首領成員,遊牧的有帳,有牲畜,種地的有土地和農具。輔兵則多是正兵部族的奴隸和佃戶,還有一部分是戰爭中擄掠的奴隸。

這種組成,有些類似於歐洲的騎士和僕從,國家政治結構也類似。正兵爲朝廷負擔軍事義務,要自備馬匹盔甲,保養朝廷發下來的軍器,遇戰點集隨軍作戰,是主要戰鬥人員。輔兵則是奴隸、俘虜和一部分破產的平民,特別是因債務破產的平民。

正兵和輔兵的身份,主要是由出身決定,彼此之間改換身份非常困難。便如破產平民隨軍,作爲輔兵參戰,立了軍功多算在正兵身上,繳獲也是正兵的。除非有大功,或者正兵戰死,而家中又沒有適合從軍的人丁,或者被正兵家族收爲養子,纔可能改變身份成爲正兵。

這是半奴隸半封建制的軍事政治制度,特別適合生產力極度落後的地區。不依靠部族,在党項境內除城市和一小部分農業區外,根本就無法存活。

(今日三更,祝賀讀者“我的姓名怎麼就有違禁詞了”生日快樂。)

第58章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92章 大戰將起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77章 誰買誰倒黴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6章 兩軍對壘第15章 意外收穫第142章 巧遇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第94章 誰不缺油?第10章 不賣給你第32章 危機第58章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第36章 窮則獨善其身第58章 臨行之言第73章 生財之道第129章 產業規劃第245章 越次入對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78章 重炮第55章 傳頌天下第209章 編制第80章 長嘯卻胡騎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117章 苦寒之地第25章 窮治地方第80章 新婚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6章 一燒了之第95章 絕路第47章 探礦第49章 諸多不足第41章 試探第105章 不戰而降第112章 武進士第240章 錢與物第73章 在商言商第111章 首告第49章 因地制宜第65章 生事第61章 于闐商人第63章 長見識第139章 求而不得第6章 做個什麼樣的官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21章 一起抓走第71章 壓路機第93章 一切都很新奇第21章 逃出生天第202章 動物園第206章 不自知第229章 如果勝了呢?第83章 霹靂車來了第43章 示之以恩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99章 輕重緩急第197章 新式印刷術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90章 自去收埋第93章 三碗不倒第50章 烈酒如火第241章 保值第46章 民亂第79章 有進有出第77章 無可奈何第34章 新錢第90章 別有任用第70章 建房築路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20章 威力盡顯第16章 毛遂自薦第49章 免死第60章 全軍出擊第65章 胸有成竹第68章 審明紀律第21章 一起抓走第199章 軍校第34章 面比肉貴第61章 水車第23章 會師第20章 莫多管閒事第36章 各奔東西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92章 大戰將起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186章 刺刀戰第136章 初戰第76章 吃好住好第68章 稀罕物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102章 拿人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2章 同年第216章 三策第90章 月餅第92章 不買別動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