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畢昇後人

吃飽喝足,杜中宵站起身,拍拍手道:“走,我們去看看這邊的商場。聽說他們開子之後,生意十分興旺,頗有些搶樊城商場風頭的意思,定有過人之處。”

十三郎去交過了錢,與幾個隨從一起,隨在杜中宵身後,向前邊走去。

穿過了亂糟糟的小市場,就見到前邊人流涌動,兩邊的攤位整潔,進入正式的商場區域了。

杜中宵信步走去,看這裡跟樊城商場不同,每一個小攤都是獨立的。各自賣貨,不過不收錢,而是給一個木牌,讓人拿了木牌,到另一邊去交錢,回來之後拿另一塊木牌,兩牌相合,拿走貨物。

看了幾攤生意,杜中宵對十三郎道:“你看這裡買賣貨物,並不一手交錢一手拿貨,而是拿了木牌到另一個地方交錢。我且問你,爲何要這樣做?”

十三郎看了一會,又想了想,道:“依我想來,跟我們商場一樣,要到收賬的那裡交錢,拿了回執過來,才能拿走貨物。不過我們印的各種公據,他們改成木牌了。”

杜中宵又問:“那爲何各家的木牌都不相同,回來之後,還要兩塊木牌相合呢?”

十三郎道:“誰知道這些人搞什麼鬼?這處商場是一些大商人入股,以前的牙人開的。他們有一套自己的鬼名堂,專一坑人錢財,外人怎麼會知曉?”

杜中宵道:“其實沒什麼鬼名堂,無非還是以前的一套。我猜,他們這裡,每一家攤位的木牌都是不同的,作爲記號。拿着木牌過去,會記下各家每日裡賣的錢數,然後分賬。”

十三郎還是不明白,問道:“爲何這樣做?都是商場裡賣貨,何必分得清楚?”

杜中宵道:“因爲他們這裡賣貨的攤位,並不是商場的,而是交了錢在他們這裡賣貨的生意人。賣出去的錢,攤主與商場按比例分成,所以要到那裡去交錢。牙人做生意,看來還是按他們習慣的那一套老規矩,並不直接參與買賣,而是分生意人的錢而已。”

十三郎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些牙儈,原非良人,開商場也不正經做生意!只是官人,人家賣貨物的爲何要到他這裡來做生意?自己設攤買賣不好嗎?如此做法,與唐時的坊市有何區別?”

杜中宵道:“因爲做這種生意,最重要的是人流。攤前經過的人越多,生意就越好,賺的錢自然也就越多。商場裡各種貨物齊全,而且聽人說,這裡還有幾住勾欄瓦舍,每日裡多少人來?你剛纔說的與唐朝坊市相比極好,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唐朝的坊制,是分門別類,每種生意一坊,這裡卻是天下百貨同處一地,想買什麼就有什麼,這便大不同了。這裡不是坊市,而是把外面的草市聚到一處,同時結合了坊市和草市的優點,最利於人買東西。兼且吃喝玩樂皆有,閒逛一逛也是好的。那些牙人是學了樊城商場的這個好處,再用他們以前做牙人的辦法,建了這處商場起來。”

襄陽的商場,看起來與樊城的商場相似,其實有根本性的不同。樊城的商城是完善的商業組織,和下面的村社、工場、漁場、農場配合,講究規模化生產,產供銷一條龍。不只是貨物齊全,而且質量有保證,依靠口碑做長久生意。襄陽這裡卻不同,他們就是提供一個場所,把各種生意聚集到一起,吸引大量人流來這裡,然後出租攤位,收取手續費。

兩種不同的生意模式,各有優劣,以後的競爭會非常不容易。

這種市場杜中宵前世不知見過了多少,建起來成本低,來錢快。初期管理較嚴,來這裡租攤位的也是實心做生意的,價格較低,能夠迅速紅火起來。只是這種形式天生有不利於管理的缺點,時間一長,內外勾結,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的商家,會慢慢把正經做生意的人擠走,慢慢冷清下去。

不過對於經營的牙人來說,冷清了又有什麼關係?到時把這裡的商場轉手,他們別的地方選址另開一家就是了,那時錢早已經賺足了。

若是私人經營,樊城的商場面對這種競爭,有諸多不利,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被擠垮。不過攀城的商場是常平司開的,那就不一樣了。官方手段,不必用那些上不了檯面的,只要加強監管即可。

一路走過去,全是這種小攤位,商場只是收錢。由商場收錢,是因爲他們要分成,而不是收固定的攤位租金。牙人們精明得很,如果收固定攤位租金,自己花了無數心力吸引人來,落不下好處。

牙人是以前商業的掌控者,他們聯合起來,幾乎涵蓋了各種商品。這裡貨物齊全,而且價格各種各樣的都有,既有極便宜的,也有極貴的,好與不好,值與不值,那就看各自眼光了。

大致看完,已到午後,杜中宵道:“天色不早,我們且回去吧。這裡我已經看過了,接下來的幾個月,樊城徐主管那裡,只怕日子不好過。無妨,我們別想辦法就是。”

正要離開的時候,在靠近門口的一個攤位,偶一回頭,發現那裡正在賣書。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守在那裡,面前攤子上擺了幾本書,旁邊一個招子,上面寫着:“活字印書,價低立取”。

杜中宵一時好奇,自己沒記錯的話,活字印刷應該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只是從來沒有聽過畢昇這個人的名字。而且歷史上因爲種種原因,活字並沒有被大規模應用,這裡怎麼會出現?

走上前去,看那攤子上的書,都是最常見的蒙學教材之類的小冊子,甚是簡陋。攤主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看着有些木訥。

隨手拿起一本小冊子翻了翻,杜中宵問道:“你這書怎麼用活字印法?”

年輕人道:“這是家祖傳下來的手藝,用陶製成活字,便不需雕版,印起來極是便捷。”

杜中宵點了點頭,又問道:“你是哪裡人氏?什麼名字?家裡怎麼就會這手藝?”

那年輕人道:“小的畢文忠,蘄州蘄水縣人氏。家裡祖傳爲人刻版印書,家祖別出心裁,用泥製成字燒硬,可以代替雕版。最近兩年生意不好,聽說襄州這裡繁華無比,到這裡來碰碰運氣。”

杜中宵聽了,急忙問道:“你祖父什麼名字?”

畢文忠道:“家祖諱昇,兩月前不幸染病故去。”

杜中宵點了點頭,心中暗暗可惜,沒想到畢昇已經去世了。看他孫子已經成年,想來年紀不小。活字印刷對於後世的人來說,並沒有多麼稀奇,知道了原理,還知道一些基本的化學知識,並不難複製出來。

不過,出於對發明者的尊重,既然遇到了畢昇的後人,就應該幫一幫,讓他發揮自己的長處。杜中宵並沒有製做活字,這麼多年,沒有多少用到的地方。剛好可以把畢文忠請回去,把這技術推廣開來。

活字印刷對於少量、大印刷的書籍來說,並不比雕版印刷方便多少。要想推廣,最好是從報紙和雜誌這一類的要求時效性的印刷品開始。現在的營田務,已經有這個條件了。

第44章 貴人?第158章 暫且忍耐第26章 合作第30章 換酒而已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41章 爲考而學第139章 善後第77章 無可奈何第122章 倒黴鬼第99章 朝政第7章 堵第66章 酬功第148章 楊家將第39章 壟斷漲價第85章 大比武第38章 兵臨渡口第66章 給錢第76章 試刀第90章 別有任用第155章 機宜司第6章 偶遇第128章 剛剛好第87章 大同來使第63章 長見識第130章 沒有不同第108章 想法不同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38章 峰迴路轉第31章 炒鋼第18章 遊騎第239章 各處皆有用處第47章 不念舊惡第78章 党項來人第13章 躲藏第47章 有賞有罰第230章 大勢第162章 佈置第57章 用人不疑第203章 一切都變了第189章 被圍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126章 細作第175章 逃跑第113章 虧了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190章 無路可退第14章 去葉縣第156章 兩說第80章 洞房花燭夜第59章 兩軍會師第31章 良好兵源第125章 遊街第39章 順化渡第89章 接下來怎麼辦?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48章 衝不動的軍陣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108章 想法不同第40章 盡殲來敵第107章 商機第53章 無主之地第109章 獻不獻城?第41章 阻力重重第96章 貨物有別第124章 衝突第124章 衝突第58章 請求第79章 得償所願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69章 志同道合第111章 鐵甲第213章 京城第90章 十三郎第252章 初戰第61章 水車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53章 技術狂人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143章 包車第26章 圍堵第194章 截斷歸途第33章 家事第242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上)第41章 阻力重重第46章 初戰告捷第144章 異人第155章 機宜司第140章 拒絕第111章 石州第127章 該讓而讓第149章 不經打第85章 物是人非第154章 避風驛第76章 吃好住好第130章 交接第6章 做個什麼樣的官第8章 賈逵出兵第154章 快進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