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行文有司

十三郎說完事情經過,偷眼看杜中宵,心中忐忑。

杜中宵想了一會,問道:“那兩個婦人既然已經到了這裡,她們的期限未到,你們走時有沒有給潘員外留下些錢財,作爲贖身之費?”

十三郎道:“當時走得匆忙,不曾留錢。再者潘員外說了,不要我們錢了。”

杜中宵聽了罵道:“他吃不住你打,怎麼敢開口?他說不要你就不給了,爲從你手裡逃出來,當時送你錢你要不要?你現在帶着許多官兵,不比從前,做事怎麼這麼糊塗!”

十三郎道:“我們去得匆忙,當時身上並沒帶多少錢——”

“那你們去幹什麼了!就是去搶人!當時胡亂給那員外些錢,具了契約,不是什麼大事。可你們只貪一時爽快,把事情做壞了!——好了,我知道了,你出去吧。”

十三郎心中忐忑,小聲問道:“官人,是不是就沒事了?”

杜中宵道:“怎麼可能沒事?兩個大活人不知去向,潘員外不貪錢,也要報官哪!不然被好事的到衙門遞一張狀子,他自己就說不清楚。回去之後,讓姚守信速速湊些錢財,送到宜城縣去,算作契約未到的賠償。其他事情,都來報我!”

十三郎唱諾,行個禮,出了杜中宵住處。急急來到姚守信房裡,對他道:“哥哥,我適才把去宜城縣的事情跟官人說過了。”

姚守信忙道:“官人說了什麼?有沒有大事?”

十三郎道:“看官人樣子,應該沒什麼大事。只怪我當時做得不謹細,領了嫂嫂和謝二姐回來,沒有給潘員錢。官人讓你速速湊些錢財,送到宜城縣潘員外那裡,算作未到期限的賠償。”

姚守信道:“我們現在正怕被宜城縣知道,怎麼還自己送上門去?一到那裡,事不泄了?”

十三郎想了想,搖搖頭:“官人就是如此說的,我怎麼知道?當才還說了,要是當時帶些錢給潘員外,讓他結個契我們再走,現在便沒許多事了。”

姚守信想了想道:“我明白了。此事不說清楚,不把餘錢結清,你們便是拐帶人口,罪過不小。賠了他們錢,那就只是平常糾紛,無論如何,沒什麼大罪。”

當下拿了自己存起來的錢,約有七八貫,到鎮子上換成個銀錠。十三郎聽了覺得有道理,也拿了個以前杜中宵賞下來的五兩銀錠,算作謝二姐的贖身錢。湊在一起,找個信得過的效用,送到宜城縣去。

杜中宵處理罷了事務,回到住處,韓月娘坐在那裡烤火。見杜中宵回來,道:“昨日,十三郎帶了幾個人,到宜城縣那裡,接了一家鄉下員外的兩個女使回來。其中一個是軍中教頭姚守信的嫂嫂,還有一個是位十五六歲的小娘子,很是伶俐。人我看見了,都是可憐人,讓她們留了下來。”

杜中宵道:“今日午後,十三郎到我那裡把事情說了。此事他們辦得不明不白,必有麻煩,你不要多管。不然等到宜地縣找上門來,不好說話。”

韓月娘聽了,便就不樂意:“兩個都是可憐人家,一時沒有辦法,賣在那家員外裡做女使。後來姚教頭髮跡,找上門去,那員外不讓贖人,不是壞人麼!你莫不是怕那員外找上門來,不敢替他們作主,要把人送回去吧!大郎,我們都是從貧賤日子過來的,可做不得這種事!”

杜中宵沒好氣地道:“做什麼事?十三郎糊塗,你也跟着糊塗,當朝廷律法是兒戲嗎!他帶着人找上門去,不給贖身錢,不要舊契,不立新契,這是拐帶人口,你知不知道?荊湖一帶,多有拐賣良家婦人賣爲奴婢的,朝廷正嚴打,他們不是找事麼!”

韓月娘道:“我聽他們說了,當時那員外自己說不要錢了,給了又有什麼用?那員外當時被十三郎打得怕了,給不給錢,立不立契,還不是一回事——”

杜中宵搖着頭,在桌邊坐了下來:“那能是一回事嗎?打官司講證據的。交了錢,有契約在手,官司上門就有話可說。他們手裡有契約,什麼官司我都可以頂回去。現在只帶走了人,宜城那裡連人到哪裡去了都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那個潘員外,必然會向縣衙遞狀子,說十三郎等人強搶人口。兩地離着一百多裡,他帶的人裡又有宜城本地人,能夠瞞得過去?襄州馬知州熟律法,最重刑案,沒幾日就會到營田務來拿人。到時怎麼辦?”

韓月娘聽了道:“人家是明媒正娶的夫妻,一時困頓,典身在那員外家。現在兄弟發跡,去把人贖回來,一家團聚,多少是好!明明夫妻團聚,怎麼就搶人了?”

杜中宵道:“與你講不清楚,徒費口舌。那兩個婦人你看住便了,這幾日不要到外面走動。一個不小心,被宜城做公的拿了去,就十分棘手。我自去跟馬知州商議,解決此事,你們不要再亂來了!”

韓月娘想再爭辨幾句,見杜中宵的臉色不太好,自己又確實刑律之類一無所知,只好忍下,小聲問杜中宵:“大郎,你要爲她們出頭?兩人可憐,幫一幫也是積福。”

杜中宵無奈地道:“十三郎到宜城縣人也打了,也帶了人回來了,我能不管麼?等到官司下來,說他強搶人口,就百口莫辨。縱然不重叛,一頓板子是少不了的。”

韓月娘還要再問,見杜中宵懶得說,只好把話咽回了肚子中去。

第二日,杜中宵寫了文書,移牒鄧州提刑司,讓提點刑獄張士安到襄州相會,有事相商。又寫了一封貼子,送襄州知州馬尋,把事情大略說了一遍,自己到州里商量。

自京西路常平司設立以來,不但是各處常平倉和義倉的糧草全部補齊,還有大量餘財。特別是南路數州開設了商場,有了控制物價的能力,地位比初設時提高了。本來轉運、提刑、常平三監司,最晚設立的常平司地位最低,現在常平司已經位於提刑司之上。雖然朝廷沒有明文規定,但現在京城行移公文,交待事情,都是先轉運司後常平司,提刑司在最後,非常明顯。

南路常駐的是轉運副使,杜中宵正任提舉常平,兩人地位不相上下。在南路數州,杜中宵已經是地位最高的官員,如果不是馬尋本人特殊,杜中宵只要一個貼子此事就解決了。

爲了十三郎幾個人的事,杜中宵當然不至於如此大動干戈,最有心人記住,以後是個把柄。事情已經發生,那就搞得大一點,針對這一類事情想個解決辦法。

第55章 玩具第112章 武進士第100章 意外之喜第104章 安排第46章 分道揚鑣第90章 自去收埋第118章 韃靼人第69章 志同道合第66章 屬官第43章 自有人買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9章 上元觀燈第122章 見面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267章 敵軍再至第25章 終究心軟第134章 釜底抽薪第173章 大軍聚集第29章 去不去?第12章 意外之喜第68章 審明紀律第27章 回城第171章 初敗第104章 海商第26章 文還是武?第235章 突破口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87章 大同來使第129章 慢用第58章 請求第142章 巧遇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218章 用盡全力第99章 鐵路留念第127章 南下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24章 新知縣第194章 截斷歸途第92章 不買別動第112章 武進士第81章 故人來第58章 請求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114章 獻城第6章 從河曲到河曲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171章 主戰第32章 火炮對決第23章 意興闌珊第145章 不得要領第29章 再次自薦第233章 錢帛動人心第42章 故人屬下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120章 遠方來客第37章 白紙做畫第127章 該讓而讓第159章 分而治之第9章 上元觀燈第39章 雜談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182章 軍中封建第121章 在此一舉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21章 嚇了一跳第98章 只取朔州第174章 誓死不降第176章 錢荒第32章 世交第225章 新與舊第82章 不甘心第89章 接下來怎麼辦?第120章 坐山觀虎鬥第88章 左右爲難第3章 比不得第66章 力求全殲第139章 打探消息第13章 關鍵證人第29章 讓你吃雞第15章 攻城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52章 除夕第70章 各有怨言第29章 再次自薦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18章 韃靼人第12章 三個和尚沒水喝第105章 不戰而降第21章 員外請客第23章 會師第46章 民亂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122章 陰暗角落第142章 迷惑行爲第48章 雙刃劍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84章 生活問題第98章 回京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