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

一株大桂花樹旁,杜中宵和王安石相對而坐。中間一個小泥爐,上面溫着竹葉清酒。一張小桌上面擺着一大盤魚塊,旁邊則是一個搪瓷的盤子,裡面是用竹籤串好的烤肉串。

不遠處,十三郎和陶十七兩人,並排坐在烤爐邊上,烤爐上擺滿了羊肉串。

十三郎拿起一串肉,咬了一大口,抓起旁邊的酒瓶喝酒,對陶十七道:“十七,你現在做了官,雖說公務在身,時常也要回來看一看官人。沒有官人,哪有你今日?”

陶十七搖頭:“怪得我來?我那裡走不開,便就是官人安排的活計。倒不是蘇知監不許我來,實在是脫不開身。我一走開,許多活就要停下來,哪個敢擔這責任!”

十三郎道:“官人能安排你什麼活計?現在與我一起,天天練兵,早不操心那些俗務了!”

陶十七道:“你知道什麼!只是讓你練兵而已,營田務和常平司事務,官人哪樣不管!今年襄州到江陵府的鐵路鋪通了,卻沒有車跑。前幾天官人還去信鐵監,要無論如何挪幾列車出來。”

十三郎纔是不操心這些的,道:“不說這些。把那條洗好的縮頸鯿拿過來,放到上面烤着。”

在杜中宵的幫助下,馬遵調到沿線州縣,把襄州到江陵的鐵路修通了。鐵軌鋪上,卻又發現買不來跑的火車。鐵監的生產能力有限,產出的車先要緊着三司直管的路和京西路的用,發運司的自然就要排到後面去。依着鐵監進度,路上有車路,要一年後了,馬遵如何等得?只好再來找杜中宵,讓他寫信給知監蘇頌,不管怎樣,挪幾列車到荊襄線上。

陶十七在鐵監任職,按照職級來說,還在柳涗之上。不過他是武資,又是在監務做事,這個時代的地位不高。而且又主要是管技術和生產,不管錢物,不是鐵監的紅人。

杜中宵與王安石飲了一杯酒,拿起一串肉來吃,口中道:“這羊肉甚是細嫩,介甫嘗一嘗。”

王安石生活隨意,對衣食住行都不講究。吃飯的時候經常想心事,根本就不知道吃了什麼。不過在鄉下走了幾日,瞭解了附近的情況,大受鼓舞,今日心情好。放下杯,拿了一串肉,咬了一塊慢嚼。王安石只是對吃不在意,不是不懂,認真起來是一套一套的。真正在酒筵上面,古今中外,旁徵博引,比杜中宵能說多了。

吃了肉,王安石點頭:“這羊極是細嫩,又新鮮,烤的火候恰好,着實不錯。特別是加了安息茴香有一種特別的香味。與別處比起來,待曉這裡的肉勝在一個香,一個嫩上。”

杜中宵道:“烤成這樣的訣竅,可不只是安息茴香,還要先調好味道,上面刷了蜂蜜再烤。”

王安石讚不絕口,一邊喝着溫好的酒,一邊吃着烤肉串。烤肉是源遠流長的美食,特別是烹飪技巧不豐富的時代,這種吃法更加重要。宋朝流行烤肉,不只是軍中喜歡,民間也喜歡。不過羊肉更加流行煮了吃,豬肉倒是流行烤和煎,東京城的燒朱院甚是有名。

飲了一會酒,王安石道:“這幾日我在鄉下轉了一圈,見了許多人物。很多拉縴廂軍,來這裡之前窮困潦倒,又身無長技。不過一兩年時間,他們學會了種地,學會了養雞鴨牛羊,日子甚是紅火。”

杜中宵道:“那是自然。以前做廂軍,一月纔多少錢糧?又要養活妻兒老小,自然捉襟見肘。營田務開田之後,每人種着三五十畝地,還有自傢俬田,日子總不會差到哪裡去。”

王安石連連點頭:“正是如此。看過了這裡,才知道唐得天下,爲何要均田。人人有田種,日子過得安樂,有戰事才能披掛出征,爲國盡忠。唐失天下,均田敗壞,是一大原因。”

杜中宵道:“唐人又何嘗不知道?但有什麼辦法?初立國時可以均田薄賦,數十年後,就維持不下去了。好處千條萬條,無法維持,便無用處。”

王安石搖了搖頭:“如此良法,因何無法維持?兼併不止,貧者失田無業,以致田制敗壞。如果能制豪強,抑兼併,未必就無法支持。”

杜中宵勸着喝了杯酒:“兼併自然是原因,但敗壞不只是因爲兼併。初均田時,一戶五口,一夫一妻,不算老人,算子女三人。子女成人,又有子女,數十年間,田就夠了。天下之地有限,而子子孫孫繁衍無涯,僅靠着種地怎麼能夠維持均田?”

王安石道:“有道理。所以我看營田務廣立村社,爲一大善政。子女繁衍,可以到村社裡做事,掙錢養家。如此一來,雖然人口多了,田數不變,錢糧卻能多收。”

杜中宵道:“話是如此,也確實能夠這樣做。像鐵監和商場,不久之後就能大行於天下,依附之上的村社,也會發展起來。終有一天,種地的人會越來越少,務工務商的人會越來越多。雖然人少,田裡種出來的糧食卻會越來越多,天下無飢寒。到了那個時候,不會再錢糧並稱,只看錢了。不過,介甫,那個時候一樣會有錢的煩惱,與均田無法維持相差不多。人多地少,人可以去務工經商。如果那時天下沒了賺錢的機會,又能夠怎麼做呢?”

王安石笑道:“怎麼會有那樣一天!我看了鐵監,看了商場,無不是賺了錢之後,把賺到的錢作爲本錢,做得更大。他們做得大了,就能用更多的人。推行於天下,幾乎無窮盡。”

杜中宵笑笑,勸王安石喝酒吃肉。這就是擴大再生產,只要能夠進行下去,工業推動商業,商業帶動工業,雪球會越滾越大。只要糧食夠吃的,社會生產可以一直膨脹。王安石善於思考,很快就發現了擴大再生產的威力,把心思動到生產上來,而不再一心考慮怎麼打擊豪強奪財入官了。

用後世的說法,以前王安石心中的改革,是重新分蛋糕,現在發現了做大蛋糕的辦法。這個辦法有什麼稀奇?後世幾乎人人皆知,但世界各國的改革,有幾家成功的?

杜中宵已經建立了這些產業,打開了工業化的大門,不會成天在這上面動思了。他現在想的,是怎麼避免其中弊端,能夠長治久安。王安石剛剛發現工業擴大再生產,兩人還難談到一起去。

吃了一會酒,杜中宵道:“介甫啊,其實與土地兼併一樣的道理。當天下做工務商,開工場做生意的多了,不再像現在一樣容易,還是會出現兼併之禍的。兼併最大的壞處是什麼?不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那並不能讓天下敗壞,無法收拾。與土地兼併之後出現豪強巨族,世代不變一樣,工商業兼併一樣會出現累世巨族,天下之財入他們之手。累世不變,就是封建。不只是種地務農有封建之主,天下之財轉到工商之上,同樣會出現封建之主。鑽研唐世的均田制,不如熟讀唐人的封建論。”

鐵監和營田務發展起來,杜中宵便不斷推演,依自己前世學到的知識,加上這個時代的現實,怎麼避免各種弊端。讓社會能夠長遠發展,而不是曇花一現,自己的努力終成泡影。

這主義那主義,其實都是從歐洲的現實推出來的,這個年代對於杜中宵來說沒有意義。真正能夠指導現實的,還是中國的歷史傳統,大一統和封建的矛盾。

進入資本社會就沒有封建了?通過各種各樣的運作,一些大家族可以掌握鉅額財富,累世掌握分配社會財富的權力。這種特點,與農業時代的地主類似,不過換成了工業資本時代的封建主而已。

把中國歷史簡單地套進歐洲模板,就丟失了一個重要矛盾,即大一統和封建的矛盾。中國的傳統是大一統,宋朝是頂峰,明朝大封宗室有回潮,清朝的八旗制度更退回一步。

如果從大一統和封建的矛盾,很多事情就換了一個面目。後世工業發展,出現了全球化的思潮,其實就是按照歐洲歷史,把範圍擴大到全球,一些貴族進行資本的封建。爲什麼很多資本家,爭着要做中國的摩根,中國的洛克菲勒?模仿的不是他們的成功,而是他們的封建特性。

有掃蕩了封建殘餘的大一統的中國在,全球化就根本不可能。納入大一統下的中國資本,會砸碎其他地方形成的資本封建,兩者是不相容的。除非中國的資本也能實現封建化,否則,全球化必然會倒退回去,各佔地盤。那時可以貿易的全球化,出現不了資本的全球化。

貿易戰的根本,是大一統的傳統和封建傳統不相容。大一統可以允許天下之外有封建,歷史上中國周邊許多都是封建統濃厚的地方,比如日本。但是封建傳統,卻必須與大一統傳統隔離。把中國的漫長曆史統稱爲封建社會,讓人們把封建的本意忘記了。

第201章 廣招人手第40章 模範村莊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191章 于闐路口第100章 兩使相遇第129章 慢用第255章 殺人滅口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134章 釜底抽薪第188章 大勝第44章 背後勢力第62章 盡心而已第96章 好土第183章 收網第58章 臨行之言第102章 奇風異俗第104章 海商第97章 無敵霹靂車第123章 新家第53章 先党項後契丹第50章 煉焦第139章 求而不得第48章 邀賞第48章 高朋滿座第49章 圍殲第215章 軍校第222章 觀軍第19章 齊射最好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136章 學校第107章 商機第170章 地震第33章 舊人重逢第91章 攜手致富第168章 使節第10章 血濺五步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185章 張網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94章 樞密副使第227章 利器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58章 鐵監第21章 契丹來客第107章 超出想象第162章 發展不易第3章 新家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58章 請求第70章 喜憂參半第224章 回鄉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10章 血濺五步第31章 炒鋼第61章 力敵第68章 別出心裁第60章 全軍出擊第164章 戰還是降?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90章 狼狽爲奸第80章 洞房花燭夜第172章 擔憂第99章 奚人降了第210章 整軍之制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213章 新與舊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156章 審問第97章 大刀闊斧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98章 回京奏事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61章 心驚肉跳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110章 三岔口第80章 洞房花燭夜第63章 陰錯陽差第5章 中招第133章 大戰在即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30章 換酒而已第271章 韓琦第152章 恰逢其時第97章 大刀闊斧第80章 洞房花燭夜第53章 分兵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82章 日暮途窮第45章 時移世易第17章 出戰第10章 模範部落第104章 海商第93章 我想謙虛第89章 知州門客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156章 不去管了第48章 慶功第108章 勸降第8章 約期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