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帶兵叔侄

中軍帳裡,中間擺了一盤烤肉,一隻雞,一條魚,還有幾個鹹鴨蛋,旁邊一壺酒。杜中宵、楊畋和楊文廣三人圍坐在一起,議論着今日教閱的事情。

宋軍有會食制度,要求戰時的主要軍官一起用飯,或每日如此,或幾日一次,依執行的任務和參與人員的身份不同而略有區別。如此做的原因,是在制度上規定主要將領互相通氣,及時瞭解各部情況。因爲軍中不比地方,主帥不會日日升帳,文書交流也不及時。

教閱比照作戰,一樣有會食,杜中宵規定每日必須聚餐。將帥是帳中的三人,其餘軍官以營爲單位組織各級軍官。不得飲酒,餐後介紹情況,進行討論。還格外加了一條,必須要有記錄。

吃了幾口餅,杜中宵道:“一年多來,營田務的廂軍中格且年齡合適的人,都已教閱過幾次。依着每人情況,加上教閱時的表現,要選出一些出色的來,另行編組。這些人半年教閱,半年種田,隨時可以拉出去打仗。如緩急間朝廷有事,可以上陣。”

楊畋道:“若有事,自有禁軍作戰。編練廂軍,只是防地方盜賊罷了,防前幾年王倫、張海之事重演。雖然軍中火器犀利,依我看,若與西賊北虜對陣,尚有不足。”

杜中宵道:“就是因爲現在還差些,纔要選些格外出色的出來,另行編組。朝廷禁軍多在北方,南方數路幾無駐軍。若是邊疆有事,只怕禁軍救援不及。”

楊畋搖頭:“南方又夠能有什麼事?至多不過湖南、廣西的蠻人作亂。他們各部互不統屬,難爲大股,一州之兵足以平定。需要動用數萬大軍平定的,那就天下搖動了。”

杜中宵道:“也莫要輕視了蠻人作亂。前幾年歐希範亂,便就動用了數州之兵,轉戰千里。後來梅山蠻多次爲亂,鈐轄親自帶兵,作戰數年。我聽說邕州管的廣源州儂智高勢力不小,前幾年還打敗了交趾征討,聲勢大振。他求內附而不得,對朝廷頗有怨恨之心。”

楊畋在荊湖路數年,幾次平定蠻亂,對此根本不以爲意,覺得杜中宵是杞人憂天。

此時作亂最頻繁的是潭州附近的梅山蠻,大亂數年一次,小亂幾乎年年都有。梅山蠻隔斷潭州和鼎州,通過旁邊的辰州與川峽地區相連,南邊則連廣西,大量蠻族佔據着方圓千里之闊的土地。亂子起來則數路不通,山路難行圍剿不易,在蠻行轉戰千里追之不及,非常麻煩。只有平定了梅山蠻,荊湖南路纔可能得到開發,不然只能以幾個大城爲中心,不能連成片。

楊畋在荊湖南路數年,多次平定蠻亂,對此並不看重。在他看來,只要地方官不出問題,不主動激化矛盾,並無大害。杜中宵的看法不同,潭州就是後世的長沙,鼎州是後世的常德,兩座城是溝通南北交通的樞鈕,要開發湖南,這兩地連在一起是必不可少的。梅山蠻恰巧處於中間,隨着湖南開發,矛盾激化是必然,避是避不開的。梅山蠻一亂,如果南邊邕州的蠻族起而響應,則半壁江山動搖。

儂智高起事,荊湖南路的蠻族必然響應。杜中宵依然想借平叛的機會,賺些軍功。大亂一起,營田務廂軍是最方便南下平亂的軍隊。今年如果襄州到江陵的鐵路修通,則坐車到江陵,從那裡上船,沿着水路一路南下,交通非常便利。

吃過了飯,聊了一會局勢,杜中宵道:“現在最要緊的,是多多演練。訓練士卒倒在其次,各級將官的訓練尤爲重要。用火槍火炮作戰,跟以前大不同,將領需要不一樣的本領。軍旅我不熟,但知道最重要的是踏實,對一切都熟悉於胸。接下來的幾個月,先選出優秀的人來,重新編組。而後不斷演練,一邊練一邊學。自隊正起,各級將官必須在練與學的時候,形諸文字,互相學習檢討,學會新的帶兵本領,學會新的戰法。不能適應的,堅決淘汰。京西路營田廂軍共約十五六萬人,五人中選一人,選出三萬堪戰之兵,總還是可以的。用一兩年的時間,培養成能戰之兵。”

這是楊畋的本職,並無異議。自在荊南染瘴疾,楊畋建功立業的心就淡了,對戰陣衝殺之事並不熱衷。前面他求轉回文官,便就有這意思在。現在積極配合杜中宵,有爲侄子楊文廣鋪路的心思。

自大宋立國,麟豐府三州便就如同藩鎮。不足百年,豐州的王家已經徹底衰落,被党項攻破,王家子弟失去了對豐州的控制,如今只能在內地做小官。麟州楊家也大不如前,雖然還在麟州有勢力,但軍事上受制於府州折家,政事則歸知州通判,楊家的人逐漸融入了朝廷官僚體系。

楊家兩支,楊業一支早就單獨出來,屬於朝廷將官體系,與麟州並無多大關聯。楊崇勳一支,則世守麟州,只有如楊畋等人,靠着考中進士出外爲官。如今麟州慢慢失去藩鎮色彩,楊業這一支的楊家人地位更加突顯。楊文廣是楊延昭第三子,此時兩位兄長已經去世,楊家的未來,在他身上。

楊家是北宋典型的將門,世代參軍,但遠沒有後世傳說的楊家將那麼風光。沒有與皇室聯姻,楊延昭一直在外守邊,未入三衙爲管軍,都導致家世迅速衰落。楊文廣兩位兄長都是武將,沒有軍功,一生平平無奇。歷史上如果沒有後來楊文廣的崛起,楊家將可能就此結束了。正是因爲有楊文廣,在歷史上做到了管軍之職,他的祖、父因而加封,楊家將的地位才上一個臺階,所謂光宗耀祖。

楊文廣的機會,早期大多數都是族叔楊畋給他的。此時低級武官氾濫,一二十年不得實缺者比比皆是,楊文廣也是如此。直到京西的張海之亂,得到楊畋的保舉,楊文廣纔得到帶兵作戰的機會,因功而升殿直。近五十歲的殿直,官位極低,按常理是沒有前途的。最重要的是由此帶兵,趕上狄青徵南,積功而最後到管軍。這個時代只要能打,真有本事,十年時間由最低級軍官升到武將極任的管軍頗有幾位,不只是狄青和楊文廣。

歷史上的楊文廣是個什麼人,有什麼樣的經歷,杜中宵並不知道。這個人的事蹟,他是從楊家將的故事中知道的。故事裡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孫子,狄青徵南時還是個白袍小將,跟事實完全對不上。既然沒有楊宗保和穆桂英,那麼楊家將的傳說,只怕絕大部分都是編出來的,而且極不靠譜。對這樣的人物杜中宵都是小心謹慎,生怕被莫名其妙的印象坑了。所以楊文廣到來,杜中宵都當作是個普通將領,按照正常程序,該訓練訓練,該使用使用,也不過多親近,一切看他自己表現。

楊文廣表現得很好,對新式武器的理解,學習與訓練的態度,都無人可比。相比起來,楊畋在營田務廂軍只是備位而已,實際事務都是楊文廣在做。隨州的廂軍,楊文廣纔是實際的指揮官。

第9章 上元觀燈第34章 面比肉貴第28章 難題第52章 一敗再敗第34章 人心惶惶第28章 難題第93章 一切都很新奇第5章 生意人家第18章 無路可走第88章 左右爲難第5章 舊人第25章 栽培第199章 打虎隊第163章 夜議第226章 霹靂車第205章 抓人第40章 不進則退第70章 建房築路第70章 建房築路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100章 入城難第118章 新政失敗第181章 開店第29章 波及部族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22章 釀酒證明第29章 夜戰第119章 故人蒙難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34章 似是而非第34章 親臨前線第29章 夜戰第75章 小人書第92章 大戰將起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143章 亂起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5章 刁難第194章 截斷歸途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150章 爲什麼第111章 首告第47章 不念舊惡第5章 往何處去?第50章 好酒第26章 文還是武?第57章 荒唐手段第44章 吾鄉有人第124章 千頭萬緒第53章 推而廣之第15章 攻城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88章 何去何從第127章 該讓而讓第21章 逃出生天第46章 人心惶惶第18章 無路可走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222章 戰事關鍵第119章 臨別之言第67章 安排第71章 花超了第52章 若即若離第107章 商機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248章 北上第10章 馬大官人第92章 鄭重其事第92章 不買別動第45章 各有前程第18章 遊騎第79章 破幽州第48章 邀賞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56章 依山而陣第165章 皇子案發第26章 文還是武?第1章 蒸汽車船第61章 真真假假第36章 獻城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74章 鍊鋼第37章 僵局第143章 包車第39章 大軍出動第201章 廣招人手第95章 特區第85章 會計天才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51章 各有封賞第93章 我想謙虛第146章 貢品第26章 文還是武?第81章 故人來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76章 無冕之王第45章 定計第227章 利器第63章 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