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錢荒

皇祐二年秋天,王安石由鄞縣知縣調任舒州通判,進京述職之後,由開封府坐火車到襄州,而後轉水路去舒州。到了樊城車站,特意轉到棗陽來看望杜中宵。

那一屆進士,王安石本是狀元,因爲一句“孺子其朋”惡了皇帝,成了第四名。名次不可更改,狀元的才華也被記住。淮南節度判官任滿,便有大臣舉薦王安石入館閣,被其拒絕,任鄞縣知縣。後來不斷有大臣舉薦,王安石均拒絕,堅持在地方爲官,增加歷練的機會。

杜中宵是本身才學有限,不敢到館閣裡去。王安石則認爲那是清談之地,認爲地方歷練重要,一直堅持爲地方官。慶曆二年幾位此時知名的進士,就剩他們兩人沒有到館閣去實任職事,做清要之官了。

與王安石不同,杜中宵帶館職,這樣又發錢又升官快的好處,不要白不要。王安石有政治潔癖,連這樣的機會都拒絕,甚至越級升官的機會也拒絕,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去。

兩人幾乎是兩個極端,杜中宵一路越級升官,做到一路監司。王安石則步步爲營,非按磨勘法到任不升官,做到州通判。

得了消息,杜中宵早早迎到鎮外。看王安石騎頭青驢,帶個老僕,緩緩而來,急忙迎上去。

兩人見禮畢,杜中宵道:“介甫遠來,何不早來書一封?我到樊城相見,你也不必奔波。”

王安石拱手:“某此次來見待曉,正想看一看營田務。自京西營田,好生興旺,不親眼所見,心中有憾。百聞不如一見,自己看了,才知道如何做到今天地步。”

杜中宵道:“好,那便在這裡住上幾天,我與你四處看遍!”

說完,與王安石並肩而行,慢慢向鎮子裡走去。進了鎮子,王安石見街道繁華,道:“這裡人煙輻湊,市井繁華,不下一大縣。實在難以相信,只是兩三年間,便可如此。”

杜中宵道:“營田務有這麼多人口,人口一多,商業必然繁榮,自然就熱鬧起來。”

王安石點了點頭,也不多說話,只看着街道兩邊,觀注風土人情,一路進了營田務衙門。

張昷之和蘇舜欽兩人正在處理公務,杜中宵引王安石到自己住處,到書房裡落座。

敘過別情,杜中宵道:“自京城一別,我們已九年未見。當年少年進士,如今已漸步入中年,不復當年意氣風發的時候了。介甫此來,一定要多住些日子,訴訴別情。”

王安石拱手:“敢不從命。”

此時杜中宵已是度支郎中、一路憲臣,這一等級年紀最輕的官員之一,前途無量。如果是別人,同年相見,一定會先恭維一番,有了機會,爲自己引薦。王安石則絕口不提,只是依同年之誼,述說着這幾年的別情。說起來也是,舉薦王安石的有許多大臣,杜中宵根本就排不上號。

上了茶來,用過茶,王安石道:“路上過柏亭監的時候,我在那裡下車,盤桓了幾日。子容在那裡任知監,與我相談甚歡,解了我許多疑惑。”

蘇頌也是同年,而且只是乙科,此時做到知監,官位還在王安石之上。王安石對此毫無芥蒂,對蘇頌的招待甚是感激,特別是他毫無保留,詳細講解了鐵監的運作,讓王安石大開眼界。

杜中宵笑道:“京西營田能夠如此順利,多虧了鐵監。有了鐵監,纔有了各種農具,營田務不花多大本錢。營田一時無錢糧時,也可以從鐵監借貸。那不是那裡,營田豈能如此容易?”

王安石點頭:“委實如此。我在鐵監那裡看過,實是大開眼界,萬沒想到天下還有如此地方,如此製造各種貨物的。以我估計,鐵監那裡,一個人可以當十人用,尚且不止。各類機器,着實用處無窮。如果天下再建幾處鐵監,朝廷何愁缺錢糧?那裡的東西換成錢,肯定超過茶稅酒稅。”

見王安石認真,杜中宵笑着搖了搖頭:“只有一樁難處。鐵監的貨物處處有用,人人想要,可哪裡變出那麼多錢來?如果鐵監的貨物全用買,天下必然錢荒,實際賣不出去的。所以現在,那裡產出來的貨物,大多都不是賣的,而是由朝廷直接撥走。如此一來,賺到的錢也就沒有那麼多了。”

王安石道:“此話不錯。沒有鐵監的貨物,天下還錢荒不斷,處處缺錢。那麼待曉以爲,此事當如何處置?總不能一直這樣,由朝廷撥到別處去,只還些錢糧回來。一直如此,對於鐵監來說,做得好了做得差了並無大的區別,管事做事的人必然不用心。”

杜中宵道:“還能有什麼辦法?就是要天下的錢多,有了足夠市面上用的錢,一切好辦?”

王安石連連點頭:“我也是這樣想的,只是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如西川一樣用交子,則難免朝廷虛發,坑害百姓。要多鑄錢,則天下產銅有數,鐵錢又不方便。”

杜中宵道:“介甫,既然提起來,那我們便議一議此事,左右無事。何爲錢荒?不能說錢荒是天下的錢不夠用,而是市面上的錢不夠用。市面上的錢,不只是跟每年新鑄的錢的數量有關,還有跟兩件事有關。一是百姓得了錢,存起來,則錢就從市面上消失了。再一個,即使不存起來,總要用錢的時候纔會把錢花出去。這個時間可能是三兩天,也可能是幾個月,甚至是以年記。就是錢從一個人手裡,到另一個人的手裡,時間越快越好。一是太多錢存了起來,再一個流通的時間太長了,纔是錢荒。”

王安石連連點頭,這是他以前沒有想過的。第一點他能理解,王安石對錢荒的認識,除了新鑄的錢不夠外,再一個就是天下富戶積累財富,錢藏於豪富之家。解決的辦法比較粗暴,即發富民之藏,以濟貧戶。歷史上王安石的改革,很多措施都與此有關。錢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倒是他以前沒有注意到的。

杜中宵道:“自漢鑄五銖錢,於今已有一千餘年。歷朝歷代,鑄了多少錢存於民間?本朝立國之後鑄錢之多,甲於各朝,只怕還是比不上積攢的舊錢。這些錢如果不是藏於府庫,埋於地下,全部都能拿出來用,何至錢荒?鐵監的貨物,多是大宗,買賣需要大量的銀錢。不是家中存有大量錢的人,其實無法與鐵監做生意。這樣的生意,本就限制銅錢流通,這又是一樁難處。”

王安石想了想,問道:“待曉以常平司在樊城等處開設商場,便是爲了讓貨物方便發賣,讓錢儘速流動起來麼?這倒也是一個辦法,如此生意,確實可以少用許多錢。”

杜中宵道:“此是一樣。真想解決錢荒,還要用其他辦法。只是我諸事纏身,現在只是有想法,還沒有實行。等再過一兩年,才能着手此事。有錢荒在,不只是鐵監難做,商場其實也有許多難處。”

錢荒實際上商業中貨幣稀缺,並不一定是因錢的存量少,更與貨幣流通速度有關。解決不了,國內統一市場就難形成,工業和交通帶來的好處受到限制。以現在的商業體系,鐵監的發展是受到限制的,自蘇頌任知監,已經慢慢見頂。後來發展的生產能力,大多都支援朝廷的基礎建設了。

第170章 釜底抽薪第150章 都不容易第249章 內賊第264章 大勝第65章 胸有成竹第70章 商場開業第6章 做個什麼樣的官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4章 應對第101章 陛下,降不降!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59章 順手牽羊第134章 不原諒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22章 大勝?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60章 你想做官嗎?第157章 拿人第23章 全力應戰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42章 吃個痛快第6章 兩軍對壘第130章 普遍貧窮第58章 請求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218章 開花彈第150章 爲什麼第254章 畏敵如虎第176章 佔領高昌第71章 試槍第114章 獻城第116章 全力向西第47章 不念舊惡第199章 打虎隊第41章 差強人意第76章 無冕之王第226章 霹靂車第145章 西域方略第69章 什麼都要基礎第112章 慶功第151章 進城第92章 大戰將起第175章 逃跑第57章 靜候時機第164章 商量第3章 破城第30章 換酒而已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9章 初戰第31章 競爭第193章 進軍于闐第31章 大軍南下第12章 意外之喜第23章 全力應戰第169章 左右爲難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22章 大勝?第117章 苦寒之地第140章 給你們出路第107章 商機第68章 別出心裁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117章 大開眼界第76章 偏頭寨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50章 困難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21章 逃出生天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207章 不奉旨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42章 疑惑第208章 基礎不牢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199章 軍校第105章 寶貨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123章 不要鬧事第44章 吾鄉有人第4章 包龍圖第69章 他鄉遇故人第47章 探礦第41章 張馳有度第141章 且先等等第80章 新婚第50章 如釋重負第107章 商機第162章 發展不易第200章 時移世易第34章 親臨前線第233章 錢帛動人心第141章 抑配車票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80章 新婚第122章 倒黴鬼第58章 百年計第232章 重賞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