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大刀闊斧

羅景和十三郎兩人,在院子裡整理着各種土產。其中有大量糕點,是鐵監的家眷製做的,各種各樣的口味,用油紙包着。既有用棗泥、板栗、核桃爲餡的,也有飴糖、酥油傳統餡的。這些是過年送人的禮物,由羅景帶到青臺鎮去,韓月娘和家人一起回家。杜中宵職務在身,不能一起回去。

這個時代已經有類似糕點,不過多是現做現吃,不能長久保存。鐵監製的糕點特色是重油重糖,用專門的烤爐烘製,可以長時間保存而不朽壞。農業社會糕點是名符其實的奢侈品,價格昂貴,哪怕是杜中宵這種富貴家庭,用來送禮都極有面子。

以前吃得多了,杜中宵從心理上排斥這種食物。雖然自己提出了這個主意,提出了意見,指導着發明了很多口味的糕點,杜中宵自己卻基本不吃。其他人可不這樣,韓月娘和父母都喜歡,家裡常年擺着在那裡,作爲閒時吃的零食。

營養過剩的時代,重油重糖的食物不健康,在這個普遍營養缺乏的時代可不是如此。哪怕是鐵監裡工人的代遇較高,不是特殊的日子,沒人捨得吃塊糕點。吃上一塊,就當補充營養了。

鐵監除了有大量的工人,還有他們數量龐大的家眷,不能都閒在那裡。工人待遇再高,靠一人賺的錢養活全家,生活水平也上不去。鐵監出面,除了建起制糕點的作坊,還有製糖紡線之類,都是採用的會社制度。初期資本是鐵監貸給他們的,工人賺的錢,每月都留一部分不發,除了還本錢,也用來擴大再生產,採購生產工具。到了年底,依據賺到的利潤分紅。本質上說,是一種集體經濟。

現在營房那裡這種小會社有好多家,最近由鐵監出面,組織了行會。會社的人在裡面輪流當差,抽查質量、衛生等等,也兼做統一採購原料和向外銷售的事。

這種入會社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更多的還是縫縫補補、漿洗衣服等常見工作,大多也都學着合起來立會,一樣紅火。最近這些日子,甚至有幾家從鐵監裡招攬活計,比如拿了鐵監製出來的鐵釘,回家之後把不合格的挑揀出來,按照斤數算錢。

守着這麼大一座鐵監,有這麼多的工人,家眷並不愁沒有活幹。只要有了勞動的意識,願意參加勞動,就有賺錢的機會。工業對社會的改造,這時候就顯出來了。有人開始幹了,便就有人學着幹,工人的意識裡沒有那些清規戒律,他們面對的就是工作拿錢,用錢買所有的東西。

社會氛圍如此,在家裡無所事事會被人笑話,女人也想方設法找活幹。前幾天,甚至幾個人婦人在營房那裡建了個立賣攤子,由於口味比食堂的更好,價錢便宜,生意非常好。食堂的人報怨,搶了自己生意,要求鐵監取締。杜中宵不但沒有取締,反倒獎了那幾人,讓他們搭起棚子,固定攤位。守着鐵監這麼多人,市場更大,採購更方便,還做不過人家,有什麼資格報怨?

面對市場,要保證生產效率和質量,競爭不可避免。最近鐵監正在籌劃分區,把整個鐵監按照各自集中的地方,分成幾個區,獨立經營,獨立覈算。從主管到工人,收入跟經營情況掛鉤。

這是此時官營工商業常見的制度,比較法,爲了追求更多的利潤,無所不用其極。各地最普遍的酒樓行業,利潤一旦超過某個數值,便就被收爲官營。利潤下降,就承包出去,各地莫不如此。地方官員對這一套都駕輕就熟,後來甚至引入官場中,官員按經濟發展分級升遷,末位淘汰。

後世的制度,這個時候大多都出現了,弊端同樣如此。如末位淘汰,導致大量問題,官員爲了升官手段用盡,殺雞取卵,漠視民生,後來被取消,跟惟雞的屁論如出一轍。不過這個時代考覈的,是人戶和稅收,還沒有統計社會經濟的能力。

爲了養軍,宋朝的財政壓力非常大,所採取的政治經濟措施,有的讓人覺得腦洞大開,還有很多讓後人覺得似曾相識。這樣的時代,不但杜中宵記憶中的很多經濟措施可以直接拿來用,就是經濟理論一樣可以。有人覺得離經叛道?不存的。能做得到,你說星辰大海都可以。

到這個世界十年了,杜中宵已經慢慢適應,做事情的膽子越來越大。

前世學到的古代,其實是以明清時期,特別是清朝爲藍本的,跟宋朝和宋朝之前差別極大。元朝滅亡宋朝之後,政治文化並沒有繼承宋朝,是以草原上的一套爲主。明朝推翻元朝,大量繼承了元朝的政治文化,雖然有意重建漢文化,不過政治上更加粗疏,文化上更加保守,與宋朝比已恍如隔世。到了清朝更進一步,一方面思想越來越保守,一方面政治上越來越反動。

最典型的是人身關係,從唐到宋,總的趨勢是奴隸制成分越來越淡,僱傭關係越來越普遍。宋朝的故事裡,經常講的兄弟情、朋友義,到了明朝宣揚的也是義僕,人身隸屬關係很淡。到了清朝,故事裡就是忠僕走狗遍地,宋明故事裡極少能夠見到。主僕朋友關係,到義僕,再到忠僕,脈絡清晰。以前讀不覺得,真經歷了就會感覺出來,三言二拍中的主僕,跟後來的清朝故事中的主僕,完全是兩個味道。

便如陶十七、羅景和陳勤三人,按着印象中的古代,這都應該是自己的僕人,對自己忠心耿耿。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他們沒有一點那種意識。確切的說,這三人更類似於古代的門客,憑着自己的本事在杜中宵手下做事。杜中宵給不了他們足夠的好處和前途,別找下家,心理上不會有任何不好意思。就如陳勤,覺得留在火山軍更有前途,就留在那裡了。

其實很正常,明朝建立的時候,離着宋朝滅亡已經近百年,傳統想揀也揀不起來。就如杜中宵前世的時候,一說要恢復傳統,拎出來的就是清朝傳統。說要講究傳統禮儀,拿出來的就是旗人那一套,哪怕中國傳統禮儀寫在書裡,也沒人理會。請師徒就是拜師磕頭,可沒有教學相長、相互尊敬,更加沒有傳道授業解惑。講家庭就是對長輩逆來順受,說小則受大則走會被人認爲不正常。

這個時候做官,後世的不管是經驗措施還是理論,只要你能系統地講出來,有理有據,就有人會支持你。如果能做到經濟繁榮,國泰民安,武力昌盛,你說什麼都行,還會有人給你總結理論,封爲大家呢。

隨着鐵監走向正軌,在杜中宵手下,越來越不像一個政治上的區劃,而更像是一個企業。杜中宵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裡面的關係理順,形成制度,甚至進行一些改革。

只要這裡能賺到錢,能夠提供朝廷需要的造武器的鋼材,怎麼都可以。只要不犯經濟錯誤,被政敵抓住把柄,隨便他怎麼做。如果他願意,把鐵監改成鋼城,朝中也會有人拍手叫好。

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70章 商場開業第85章 大比武第78章 錢來了第103章 不湊巧第96章 新米第77章 先關起來第122章 倒黴鬼第32章 收網第56章 依山而陣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47章 探礦第139章 求而不得第124章 衝突第155章 機宜司第22章 紙上談兵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144章 異人第7章 堵第42章 趕着做靶子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66章 酬功第93章 我想謙虛第170章 釜底抽薪第76章 人心惶惶第92章 不買別動第64章 曲線前進第58章 百年計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4章 隨從與屬下第68章 入城閱兵第115章 契丹相爭第17章 需要改革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67章 帶你看炮第2章 夜襲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79章 破靜州第205章 抓人第71章 壓路機第11章 攤派差役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131章 不同的聲音第11章 攤派差役第114章 獻城第141章 抑配車票第45章 乾寧軍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206章 不自知第98章 回京奏事第48章 慶功第81章 故人來第24章 秘密回京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21章 一起抓走第197章 新式印刷術第14章 去葉縣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4章 三項任務第231章 大不一樣第49章 明哲保身第97章 重任第64章 聖心難測第27章 回城第54章 相持第123章 超期不贖第80章 左右逢源第92章 育種爲主第16章 用刑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72章 一路向西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266章 清洗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60章 交鋒第7章 一拍即合第66章 給錢第188章 風雲匯聚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91章 攜手致富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50章 如釋重負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23章 意興闌珊第172章 擔憂第7章 御史臺案第22章 分別對待第163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51章 各有封賞第9章 培根固本第32章 危機第67章 生意第252章 初戰第148章 西進第200章 何不參軍第55章 內附第85章 內亂第115章 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