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時移世易

杜中宵小心揣着韻書,走在路上,心中無限感慨。前世的時候,總覺得古代的進士都是多麼了不起的人才,無一不是人中龍鳳。這一世自己走上這條路了,才知道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考上進士的沒有笨蛋,但真正的天才也了了無幾,大多其實都是普通人。

李兌說得不錯,京西路舉人中進士的機率在全國屬於中等偏上,大致三十人中一人。不要覺得這個機率很低,其實已經非常高了,因爲舉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跟杜循一樣湊數的。

讀書跟從事舉業是不同的,科舉有專門的讀書方法,就連文章也有不一樣的作法。甚至不同的科有不同的要求,各有側重。大致來說,進士科考的是對經典和時政的理解,文章的水平,而諸科則考舉子的記憶力,所以進士重於諸科。不定期舉行的制科又是另一種,考博覽羣書,以及超凡脫俗的記憶力。制科高第的人中,往往有過目不忘者,如此時兩次中制科的張方平,便就號稱書不讀第二遍。

杜中宵基礎不牢,也沒有變態的記憶能力,全力應對進士科是惟一的辦法。他不需要做出類拔萃的那種人,只要比下有餘就足夠了。準備科舉往往會陷入一種怪圈,天資較高的人羣,追求卓越,拼命要寫出驚世駭俗的文章來,結果經常敗在一些細節上。文章寫得天花亂墜,卻在錯別字、出韻、錯韻上折戟沉沙。景德二年,當屆舉子中李迪和賈邊最有名氣,殿試過後,兩卻一起落第。考官覺得蹊蹺,取了兩人的考卷來看,原來李迪出韻,賈邊舍註疏不用而自立新意。好在王旦作主,李迪被提了上來,做了狀元,賈邊落第。那時科舉很多規矩未立,如果是現在,李迪這個狀元只怕連進士都考不上。

從韻書到《玉書》這種字典,下大力氣記死了,比多讀上一些好文章有用得多了。先保證一點錯誤不犯,再保證合乎格式,中間有點思想的火花,一兩好句,就是上好的科舉文章。

這是考試的特點,不要說這個年代,杜中宵前世的考試也是一樣。正規考試的文章,先給你規定寫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再給題目,又有字數限制,標新立異大多沒有好結果。

李兌是正榜進士,而且是不以文學見長的四平八穩的進士,他的見識正與杜中宵相同。以前看了那篇賦只是覺得此子有些文采,等到見他老實去學科舉時文,肯下苦功夫,印象就不一樣了。這纔是真正準備科舉的樣子,而不是賣弄文采搏些虛名。

連續數屆,整個許州都只有一個進士,其中有兩個就是李兌兄弟。難道李家的人特別聰明?其實不是,因爲他走了正確的道路。像此時得享大名的梅堯臣,難道文才差了,一次又一次落第,科舉之條路就是走不通,便與他走錯了路有關。他成名太早,又有叔父梅詢這個大靠山,人人都知道他有才,又不好指出他是路走得差了,而不是文才不夠,便就只能這樣錯下去。

李兌有一句話說得不錯,其實大部分的舉子,都是跟父親杜循一樣,給別人陪跑的樣子貨。看起來數千舉子,最後只取數百人,錄取率不高。但把那些註定考不上的去了,還能剩下多少呢?

看了看天上的太陽,杜中宵的心情歡快起來,第一次對自己的前途有了無窮的信心。

回到小院,正是中午,韓月娘收拾了幾菜擺在小院裡。

此時習慣,早飯吃得晚,晚飯吃得早,午飯是不吃的。韓月娘過來,特意整治了幾個菜。

杜家和韓家都是小門小戶,沒有什麼男女之防那些規矩,既然決定了結親,也不限制兩人走動。經過了晚唐五代動盪,其實這個年代並沒有那麼多規矩,司馬光這些爲禮法立規矩的人,還沉淪下層。不只是沒有影響力,他們自己也沒有那個閒心。

杜中宵把李兌送的韻書小心拿到書房收起來,纔來到院裡。

韓月娘笑着問道:“李官人給了什麼好東西,你如此寶貝?”

杜中宵道:“是禮部新頒的韻書。雖然考試時可以帶韻書,但若真正考的時候,哪有人一個字一個字去翻的,那樣哪裡還作得來文?必然是平時看得熟了纔好。李官人這禮物,可是極重。”

“這樣好物,想來是李官人帶給族中子弟的。杜舉人與他幼時交好,才勻了給你。”韓月娘一邊說着,一邊給杜中宵擺下碗筷。

杜中宵笑道:“書只有一本,李官人怎麼會勻給我?我這幾天加緊抄一本,原書還要還回去呢。對了,下午你回去的時候,從酒樓裡差個去一趟州城,喚阿爹回來,與我一起去李官人莊上。”

韓月娘應了。嘆了口氣道:“也不知道杜舉人與李官人幼時有如何好。若是十分好,你能得李官人指點,科舉便有幾分指望了。你看李官人中第之後,指點了自家族弟一番,也中了進士。”

“再好也是兩家人。阿爹只是少時與李官人一起讀過書,十幾年過去了,還能怎的?我能得李官人幾句指點,已是難得,再想太多,就過於貪了。”

韓月娘搖了搖頭,沒再說什麼。她也知道,讓李官人耐心指導杜中宵不可能。李兌是朝廷要員,哪裡有許多閒功夫。能夠百忙之中見杜中宵幾面,已經難得了。

“其香居”的二樓一個小閣子裡,吳克久與曹居成相對而飲。

把杯子放在桌上,吳克久恨恨地道:“杜循那廝得知縣官人提拔,僥倖翻身,竟不想從此交了狗屎運,好事一樣接一樣送上門來。李官人與他曾一起讀書,現在回鄉,必然要擡舉他的。可恨,偏偏這個時候我們與他家交惡,只怕會惡了李官人。”

曹居成嘆了口氣:“表弟,此是小事。我擔心的,是杜舉人記仇,與李官人說起你這幾個月來的所作所爲,影響了我們下年發解。你知不知道李官人入京之後的官職?以屯田員外郎任殿中侍御史,臺諫可是清要職位,一句話說出來極有分量。若是他跟縣裡的人說一句,我們下年沒有保人,那可就——”

吳克久不在乎地道:“哪裡會如此!李官人偌大的官,不會跟我們一般見識的。再者說了,長社何家是我家表親,一樣是進士出身,又比李家差到哪裡!”

曹居成苦笑着搖頭:“一樣是進士,何官人只是任館職,閒散官員,如何比得了侍史?只怕李官人一句話說出來,何家連你這門表親都不認了。表弟,聽我一句勸,以後一定要小心行事,切莫再要惹禍事了!若是杜舉人真跟李官人交情深厚,唉,我都不敢想!”

員外郎只算中層官員,但殿中侍御史的差遣可就清貴得多了。現在整個許州,也就梅詢是翰林學士外放,身份穩穩壓住李兌,其他人哪個敢不把他的話放在心裡。要想取得發解資格,必須要有保人,其中還必須有一人是現任官員。如果杜家記仇,記李兌跟縣裡的官員打招呼,不要說吳克久,就連曹居CD可能無法參加發解試。

曹居成千裡迢迢從福建路來到這裡,爲的什麼?出了這種事情,曹居成現在恨死自己,當時沒有勸住吳克久。如今騎虎難下,只看杜循和李兌的交情如何,他們要怎麼報復了。

第126章 行會第257章 偶遇第239章 各處皆有用處第159章 琳琅滿目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29章 夜戰第71章 戲中人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1章 蒸汽車船第125章 遊街第117章 牢城營第109章 新式菜餚第143章 包車第131章 不同的聲音第77章 禍福自招第94章 開戰第41章 張馳有度第17章 波折第52章 準備攻城第17章 自尋出路第151章 進城第81章 出鐵第2章 託付第57章 荒唐手段第39章 壟斷漲價第116章 疑惑第43章 舊人相見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77章 先關起來第168章 使節第7章 堵第59章 重騎立功第46章 遊學第52章 建節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57章 用人不疑第107章 生財有道第45章 乾寧軍第93章 恩威並施第96章 歸順第135章 事發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128章 夜談第201章 廣招人手第11章 墾田第39章 大軍出動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226章 霹靂車第184章 兩翼夾擊第95章 秋收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213章 演練第165章 渡河第43章 示之以恩第239章 各處皆有用處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5章 往何處去?第196章 專賣店和儲蓄所第220章 生活不同了第114章 獻城第3章 官制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31章 競爭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60章 全軍出擊第144章 異人第153章 外戚第57章 喜事第81章 新知州第70章 建房築路第44章 債券第42章 故人屬下第16章 一燒了之第144章 異人第50章 烈酒如火第153章 外戚第20章 見世面第164章 過去不須提起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43章 不同待遇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133章 兩件大事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119章 一定要做好第3章 同行是冤家第165章 皇子案發第120章 不問從前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143章 拉攏第82章 亂起第63章 長見識第165章 渡河第98章 只取朔州第80章 長嘯卻胡騎第171章 初敗第112章 武進士第85章 內亂第23章 割韭菜第69章 什麼都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