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建房築路

看着澧河對岸不少人忙忙碌碌,許多房屋起來,杜中宵對蘇頌道:“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太史公此言,真是道盡世情。我們這裡要起鐵監,大隊人馬還沒有來呢,河對岸就聚集了這麼商家。等到拉縴廂軍到來,正式開冶,這裡必爲一繁華市鎮。”

一邊的主簿柳沆道:“河對岸本是錢員外家的地,就是前些日子在閒田下種,被追繳了七百貫欠稅的那一家。他一時拿不出錢來,只好把地抵了,從另一家何員外那裡借錢。現在河對岸起房屋的,就是何員外。他看準了這一帶以後必然繁華,搶先佔住了地方,以後只是收租一月也要不少錢。”

杜中宵笑道:“這一家是有腦子的,活該他賺錢。其他鄉下土財主,一心要開爐冶鐵,以爲那錢來得容易。他們還不知道鐵監要如何做呢,開了爐子,哪個知道以後會不會賺錢?”

說着,連連搖頭。這裡是杜中宵規劃的冶鐵中心,向北輔射兩京,向南輻射荊襄,怎麼會允許小冶戶搞亂市場?爲了防止出現亂象,澧河山岸從地上的山林到地下的礦產全部封了,不許民間開採。前些日子什麼山中放蠶,或者有什麼祖墳之類,全部查清,無一例外全是子虛烏有的事情。自從罰了錢員外家裡七百貫,再沒有人虛名冒佔,想從衙門這裡賺便宜了。

看看身後的山,又看看眼前的澧河,杜中宵道:“這些日子燒了不少磚瓦,該動手蓋房屋了。對面那個何員外是有眼光的,選的這裡地勢開闊,河水平緩,正好建立村鎮。河對岸這裡,便做爲以後鐵監工匠的住地。趁着這一段時間農閒,從附近村莊徵些差役來,把這一段平整一番,準備建造房屋。”

柳涗猶豫一會,才道:“運判,本縣人戶不多,因爲要建鐵監,今年差役已經不少。若是再徵,只怕百姓有怨言。不如等一等,拉縴廂軍來了再動手?”

杜中宵道:“及早動手得好,最好他們到了就有房屋住,全心開礦建爐。這樣,你算一下治下民戶服過的差役,按一年一丁二十日。如果超過的,就不徵了,不足的則徵。”

柳涗道:“屬下記提,本縣大多人戶已經超過此事。不足的,多是在偏遠山區,派差不便。”

這倒出乎杜中宵的意外,想了一會,道:“如此說來,今年的差役着實是多了些。這樣吧,你貼出榜文去,差還是要徵的,不過除了衙門管飯之外,超出一年二十日的丁口,若來服役,計日發錢。”

一年二十日或者三十日,是朝廷法定的差役數額,各地略有不同。對於農業社會來說,差役與賦稅一起,是農民沉重的負擔。除了這一個月左右的差役,還有其他如地方修橋鋪路,治渠修堤等勞作,並不計算在內。這是朝廷攤派下來的無償勞動,農民必須負擔的。

農民基本不從事商業活動,缺少貨幣,朝廷攤在他們身上的,主要是實用稅賦,還有無償勞動。這是支撐政權的基礎,別說這個年代,後世工業發展起來還延續了很長時間。農村負擔沉重的時候,義務工與提留一起,都是農民的沉重負擔。義務工,就是差役換了名字而已。

對於差役,衙門有兩種做法。一是規定一個最低限額,如果達不到最低限額,則徵繳罰款。一年工程量超出最低限額的時候,多出的勞作沒有補償,對農民進行過度剝削。還有一種是規定最高限額,達不到限額,不進行處罰,相當於社會盡量不開展大工程,就是常說的輕徭薄賦。如果超出最高限額,再徵用民力則給工錢,由無償勞動變爲有償勞動。

數千年來,第一種最常見,第二種則非常罕見。這個年代部分官方工程的和僱,其實就是第二種的變種,不過並沒有形成制度。

農業生產的特點就是一年忙閒不均,有大量農閒時間,這也是差役制度的基礎。只要不進行過度剝削,進行適當補償,相當於給農閒時的農民找工作,並不會造成負擔沉重。

商業經濟不發達的時候,農民獲得貨幣的途徑極少,農村貿易實際以實物貿易爲主。不要說這個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就是幾千年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依然如此。給參加工程的農民直接發放貨幣,其實對經濟有促進作用,不保是農民增收,還可以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

柳涗低頭默算了一下,道:“本縣六千餘戶,若是真能發下錢來,徵壯丁三千餘人不難。一兩個月時間,起造房屋,修築道路,應該儘夠了。只是每日發多少錢?錢從哪裡來?”

杜中宵道:“按着市價,鄉下地方一人每日三十文,應該儘夠了。就按兩個月算,營田務拿出八千貫錢來,剩下的錢算作材料,把工匠住的地方儘快建起來。”

柳涗拱手:“三十文雖然不多,只要是現錢,百姓必然欣喜,徵人不難!”

杜中宵點了點頭,明白柳涗的意思。一人一天三十文,還有兩種發法。一種是真給錢,還有一種是記賬,等到收秋稅的時候抵扣。以這個時代吏人差役支移折變慣了的性子,只怕到了時候,不只是一文錢發不到做工的百姓手裡,就連抵扣也指望不上。

發現錢對農民的誘惑極大,六千戶的大縣,徵調數千民夫不難。趁夏季到秋收一兩個月的時間,爭取把房屋建起來,道路開闢出來是完全可行的。

自杜中宵到葉縣這一個月的時間,對周圍的勘查已經結束,規劃也已做好,就等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了。時間不等人,爭取把房屋道路在縴夫到來之前建好,他們來了,就可正式開礦。

營田務的場務,這幾個月賺了一些錢,擠一擠萬把貫還得拿出來。等到過些時間朝廷允諾的五十萬貫到了,再回去補上。內庫的錢不會直接發到鐵監,按着三司下來的公文,是從江南路新鑄的鐵錢,秋天解往京師的時候,挪一部分到葉縣來。

第62章 追查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24章 抓人第42章 趕着做靶子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16章 複雜的地方第170章 釜底抽薪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2章 託付第33章 舊人重逢第64章 自投羅網第61章 物是人非第114章 富弼第27章 知己知彼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66章 屬官第156章 有些茫然第75章 制刀第93章 死路一條第67章 生意第11章 党項收人第107章 大同府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80章 柳暗花明第125章 党項商人第17章 通判要來了第144章 做大事情第73章 形勢突變第22章 大勝?第168章 你們不管我管第14章 準備進攻第17章 破城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51章 大敗第110章 要好處第251章 援軍來了第65章 強行收錢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90章 自去收埋第63章 文臣論兵第20章 農民舉人第14章 隱情第16章 一燒了之第61章 時間不等人第69章 什麼都要基礎第134章 釜底抽薪第55章 傳頌天下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23章 全力應戰第224章 回鄉第119章 一定要做好第13章 不知道自己幹嗎的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46章 初戰告捷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46章 遊學第199章 軍校第42章 吃個痛快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28章 三路齊出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113章 迎接第137章 主僕矛盾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133章 回鄉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214章 保護價收糧第142章 迷惑行爲第52章 分岐第31章 炒鋼第109章 獻不獻城?第85章 內亂第101章 要熱鬧第141章 北進第99章 輕重緩急第127章 保持距離第85章 會計天才第114章 難以捉摸第85章 物是人非第32章 官、吏、差第145章 沒有準備第140章 反常第9章 上元觀燈第66章 自作聰明第105章 加工難題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39章 雜談第206章 不自知第141章 傳言第194章 南下人口第187章 人財兩失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78章 不情之請第56章 人多糧少第27章 知己知彼第6章 偶遇第81章 新知州第15章 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