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分岐

紫雲山下,陶十七拍着一棵大樹道:“就是這裡了!此處產的煤,燒炭最好。官人吩咐,在這附近建炭窯,採此處的煤試着燒炭。如果能燒出我們帶來的焦炭的樣子,到南邊去冶鐵。一切試製好了,再在南邊開礦冶煉。用焦炭鍊鐵,當強過用煤無數倍!”

一邊一個四十歲的漢子,是從相州來的冶鐵匠人,名叫丘成聯,搖頭道:“用石炭冶鐵,是我們在相州做慣了的事,火力兇猛,遠勝於木炭。我自十五歲冶鐵,而今三十年,還沒聽說用焦炭冶鐵的。石炭本就是炭,用炭制炭,委實有些可笑。”

陶十七道:“此是官人試過,定下來的法子,你如何敢如此評論!”

丘成聯道:“運判是個讀書人,哪裡知道這些事情。我們冶鐵數十年,什麼事情沒見過?世間事有專精,說起讀書我們不及運判,但說起冶鐵,運判又比不上我們了。”

一邊的羅鋒冷冷地道:“偏你們這麼多話!官人吩咐下來的事情,只管照做就是!若是用焦炭煉不成鐵,官人自然會別想辦法!官人吩咐,做都不做,你們想幹什麼!”

見羅鋒說得嚴厲,丘成聯搖了搖頭,不再說話。不過看神情,還是不信這樣做能冶出好鐵。

相州是此時天下的冶鐵中心,鐵課佔天下的一半以上,而且大量使用煤炭鍊鐵,有其自身優越的自然條件。相州有鐵礦,而其相鄰的澤州和潞州則盛產煤炭,品質優良。那一帶不但是煤炭產量多,而且品種極爲齊全,特別是有含磷低,用煤能夠煉出優質的鐵。

不管是用煤炭還是燒成焦炭,煉出的鐵中常會攙雜有害成分,以硫和磷爲主。其中的硫雜質,去除方法還簡單一些,磷則極難去除。用焦炭鍊鐵,爐溫升高,有了直接鍊鋼的可能。不過如果使用的煤含硫和磷如果過高,鋼的品質不行,硬而脆。澤潞一帶,產的就有低硫低磷的煤,古人雖不知原理,但根據經驗挑選,還是能煉出好鐵來。

使用焦炭鍊鐵,爐溫更勝於煤炭,硫的危害小了許多,磷是主要的危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杜中宵記得不確切,只是大略記得方法。一是跟爐襯的酸鹼性有關,不過到底是需要酸性和鹼性,就說不清楚了。只要記個大概,慢慢試就是了。再一個加造渣原料,主要是石灰石。有了這個方向,總能夠慢慢試製出來,一步一步完善工藝。一口吃個胖子不可能,無非是慢慢來。

陶十七選的這個地方,產的是優質的煉焦煤,這是杜中宵前些日子試出來的。而且運氣很好,此處的煤硫磷雜質含量低,可以生產優質的鍊鐵用焦。這裡本就是後世爲舞陽鐵礦配套焦炭的地方,精挑細選也在這裡,陶十七因爲近而定,純粹是運氣了。

相州來的匠人只是官府派來幫忙,過些日子就要回去,見陶十七和羅鋒不聽自己的,只聽長官杜中宵吩咐,便就懶得再勸。能不能煉出好鐵與他們無關,日子到了回去就是,管這些人怎麼做呢。

陶十七定了採煤煉焦的地方,對隨在身邊的葉縣劉孔目道:“孔目,依着官人吩咐,以後要在這裡取煤煉焦。煉成焦炭,運到縣城附近,別選地方鍊鐵。你回去安排差役,準備在此處建窯。”

劉孔目拱手稱是,又問道:“建窯不難,只是建好之後,何人採煤煉焦?場務用人多,總不能還興差役,本縣人口稀少,沒那麼多人手。”

陶十七道:“只要建起窯來,營田務自然會安排人手。幾個月後,蔡河有些縴夫會被裁撤,讓他們來這裡煉焦就是。蔡河離這裡不遠,他們搬遷也方便。”

蔡河是開封府的幾條水運大動脈之一,汴河的纖開始裁了,他們自然也照做。蔡河連接的是汝河水系,並不單指那一段河道的縴夫,附近州縣的汝河縴夫也包括在內,其中很多就是本地人。

這裡開礦冶鐵,是轉運司委託營田務統一組織的,作爲治下州縣,汝州和葉縣當然不敢怠慢。鐵礦雖然最開始發現的地方屬於舞陽,但仔細勘查後,決定最開始採的礦卻在葉縣境內。這裡的煤礦同樣屬於葉縣管轄,劉孔目便就是受知縣委派,專門負責此事的。

看看天色不早,陶十七道:“今夜我們便就歇在南邊的汝墳鎮裡,接下來這些日子,我們就住在那裡,等到你們把炭窯建好,燒出焦炭來,再回縣城去。”

劉孔目稱是,吩咐同行的差役,牽過馬來,一起同去汝墳鎮。

葉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與方城縣一南一北,把守住溝通南北的方城埡口,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境內有多段楚長城。由葉縣到襄城,再到許州,是江漢一帶到開封府的大路。葉縣屬汝州,跟舞陽比起來,杜中宵在此設冶鐵中心更合適。

雖然不是親民官,杜中宵還是儘量遠離許州,免得因爲干涉家鄉事務,被臺諫彈閡。因爲官員迴避制度,杜中宵的營田務不包括許州,哪怕許州境內也有閒田。而轉運司帶的監察權,更是明文規定,杜中宵能管的範圍僅限京西南路。

到了汝墳鎮,安頓下來,陶十七把羅鋒叫到自己房裡,對他道:“那幾個從相州來的匠人,貌似對官人不以爲然,做事怪話頗多。接下來的日子我們不能全靠他們,要自己想些辦法。”

羅鋒道:“不錯,卑職也看出來了。他們仗着自己多年冶鐵,自以爲無事不知,對官人的話總是怪話不斷。可惜我們這一帶治鐵的人少,招募不便,只能忍了他們。最近衙門發了三本冊子,讓屬下官吏看了之後提些建議,看用來教人是否可行。卑職仔細看了,極是有用。按着這冊子的辦法,我們也可以在開礦煉焦冶鐵的時候記錄下來,最好選幾個靠得住的匠人,優給錢糧,跟我們一起做。”

陶十七點頭:“不錯,不錯,你這想法甚合我意。再過些日子,轉運司會從陝州那裡調些冶鐵戶前來,這是以後要在這裡做事的,不似相州的人過些日子就走。等到他們到了,我們一起,仔細搞清楚採煤燒炭冶鐵的諸般事宜。如果也能寫成冊子,是大家功勞,官人必有重賞。”

羅鋒點頭稱是。他是被家裡人趕出來的,一心要做出名堂來,回家揚眉吐氣。進了營田務後,做事學習極是用功,人又仔細,已經成了陶十七的左膀右臂。

杜中宵編的三本冊子,給了羅鋒不一樣的思路,爲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原來世間還有這樣的學問,還可以這樣做學問。他小時雖然讀書認字,但後來家境中落,沒有了學習的環境,不通經史。這輩子再讀書考進士是不大可能了,學些別的知識,做到衣食無憂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今天相州匠人的表現,讓他暗下決心,多多用功,精研採礦冶鐵的知識。如果這裡真是大礦,以後做得大了,自己成爲其中翹楚,未來也是個前程。

第122章 陰暗角落第29章 夜戰第73章 形勢突變第46章 民亂第93章 三碗不倒第149章 人員安排第37章 白紙做畫第99章 朝政第217章 是東是西?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139章 沒有道理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第102章 這是小的?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161章 兩輸戶第224章 回鄉第227章 利器第26章 文還是武?第7章 一拍即合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資質第88章 何去何從第272章 諸使慶功第98章 只取朔州第46章 工業種子第67章 安排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21章 嚇了一跳第104章 海商第36章 獻城第8章 兩難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43章 意外之喜第51章 各有封賞第49章 諸多不足第161章 兵進伊州第45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06章 自來火第175章 逃跑第150章 爲什麼第65章 強行收錢第101章 早作打算第266章 清洗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44章 奇兵第132章 不服打過第205章 抓人第155章 看你像賊第216章 三策第115章 契丹相爭第19章 牙人爲主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58章 百年計第148章 西進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148章 楊家將第98章 只取朔州第97章 公事私事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111章 鐵甲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17章 言過其實第221章 賈逵出兵第138章 查糧第91章 大勝惹大禍第36章 收錢第138章 進退不得第23章 意興闌珊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3章 破城第72章 不務虛名第29章 去不去?第82章 不甘心第125章 規劃第32章 首戰潰敗第269章 斃敵城外第22章 實驗第158章 暫且忍耐第75章 全部押中第244章 緊急進京第257章 偶遇第82章 日暮途窮第184章 冤家聚頭第121章 在此一舉第56章 人多糧少第141章 且先等等第187章 關鍵一戰第56章 人多糧少第36章 發財的機會第10章 攻守易勢第148章 人選第133章 回鄉第190章 重立規矩第180章 奇人第205章 抓人第144章 做大事情第92章 不買別動第206章 廣南亂起第28章 醉仙釀第116章 重臣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