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古之龍泉

衙門裡,杜中宵對崔主簿道:“看看就要進入二月了,二月勸農,耕地下種,沒多少日了。現在最缺的就是各種農具,雖然三司從各州縣調來一些,數量卻遠遠不夠。來之前,我派人到亳州,從那裡買一些過來,以解燃眉之急。後邊各地的縴夫陸續到達,只靠這樣買是不行的,還是要自己制。這一帶有沒有產鐵的地方?我們招上些匠,自己鍊鐵,自己打製鐵器。”

崔主簿道:“北邊不遠,舞陽和西平兩縣,自古產好鐵。聞名天下的龍泉寶劍,就是產在那裡。下官曾在舞陽縣爲官,縣裡不少古時冶鐵遺蹟,近世不知爲何,冶鐵的人越來越少了。”

杜中宵聽了不由皺眉:“龍泉寶劍,不是產在兩浙路嗎?那裡還有一個龍泉縣,也產刀劍。”

崔主簿道:“下官查古籍,龍泉最早就是這一帶,兩浙後起。世上此種事原就多得很。”

杜中宵點了點頭,心中總覺得這幾個地名有些熟悉。想了好一會,猛地想起,舞陽自己是有一些印象的,有兩樣東西在後世很出名。一個是胡辣湯,據說出自一個叫北舞渡的地方。那裡地處交通要道,後世發展出了胡辣湯這極具特色的食品,風靡數省。還有一樣,就是鐵礦。

西平和舞陽交界的地方,自古產好鐵,特別是用龍泉水淬鍊的刀劍,爲一時之名器。不過自漢朝之後,這裡的冶鐵業慢慢衰落了,不知是什麼原因。

想到這裡,杜中宵不由想起了唐州北邊的汝州。後世這裡是河南省中部,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最著名的,就是煤礦了,號稱中原煤海。歷史課上學新中國的煤生產,不得不提一個地方,就是北邊汝州的平頂山煤礦。杜中宵隱約記得,介紹平頂山煤礦,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煤種齊全,是新中國煉焦煤的主要產地。河東路的煤是多,但要說起煤的品種之齊全,還是趕不上這裡。

舞陽屬許州,與汝州緊鄰,爲煤的地方離鐵礦並不遠,怎麼這裡的冶鐵業會衰落?以舞陽鐵礦儲量之豐富,沒有鐵礦衰竭的可能。

想了又想,杜中宵問崔主簿道:“主簿,似河東路那裡,現在多用煤來冶鐵。這一帶又有煤,又產鐵,怎麼就沒了冶鐵的呢?若是本地能產鐵,打製鐵器就容易了許多。欲利其事,先利其器,開荒種地鐵器缺少可是不行。有了鐵器,再有牲畜,才能事半功倍。”

崔主簿道:“這一帶不聞有用煤冶鐵的,現在山中偶有小作坊,也是用木炭冶鐵。附近數州以前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伐樹燒炭,早早就把產鐵之地的樹伐光了。現在雖然山上有樹,卻又成了人口稀少的地方,自然也就沒人冶鐵了。”

杜中宵點了點頭,梳理了一下這一帶冶鐵業的脈絡。北邊的山裡自古產鐵,而且質量精良,曾經產好刀劍。不過自兩漢以後,不知道怎麼回事,冶鐵業慢慢衰落下去。晚唐五代戰事不斷,人口逃散,到現在也沒有恢復過來,產業已經基本消失了。

杜中宵從京城帶來的兩萬縴夫,安排在唐、汝、蔡三州。眼看就到春季下種的時候,現在最要緊的是安排地方,各自劃分範圍。後邊陸陸續趕來的縴夫,再向其他州安排。

營田衙門官員不多,現在就是一個崔主簿。他是從小吏升上來的,曾經在舞陽做過縣主簿,又在其他州縣任過各種小官,行政經驗豐富。

營田事務,僅靠這些人手是遠遠不夠的,主要還是協調地方州縣幫忙。各地做事的人,多是從州縣借來,加上吏人差役。後面慢慢補充人手,衙門才能夠真正獨立。

縴夫有很多好處,比如吃苦耐勞,比如紀律性強,如此等等。但有一樣壞處,那就是不管是他們自己,還是他們的家庭,缺少讀書人,絕大多數的人都不認字。在字不識,如何做官爲吏,管理地方?衙門必須從地方上招募讀書識字的人做公吏,一時人手湊不齊。

杜中宵現在現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人手短缺。大部分開田的村落,都是選個地方,來不及詳細規劃,讓地方按照營田政策給糧給種,貸給農具耕牛,縴夫們自己想辦法。甚至組織也是一團糟,大部分的村落就是指定一家人口多的爲里正保長,各項政策基本沒有執行可言。

想了又想,杜中宵對崔主簿道:“主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諸事草創,人手不足,處處捉襟見肘。但有些事情,爲了以後不得不做。你擬一個榜文,貼到附近州縣去,募人到古時冶鐵的地方勘查礦脈。如有能探出鐵礦的,官給賞錢,功勞大的,可以給官做。”

崔主簿拱手稱是,坐到一邊案後擬榜文。

冶鐵就有場務,有場務就有各種監當官。這種小官,杜中宵可以自己說了算,無非是讓朝廷以後補個告身就是。如果冶鐵產業大了,甚至可以讓朝廷給空白告身,杜中宵自己填名字。

這個年代朝廷給地方官出錢做事,不可能全部現錢。一是三司沒那麼多錢發,二是他們庫房裡那麼多貨物,總要想方設法攤派下來。除了各種實物代錢,還有一種就是空白告身和空頭度牒。空白告身可以讓地方官自己封官,當然都是小官,做爲酬功的手段。打仗的時候,空白最常見,前錢主帥可以依據戰功大量封官。營田務一切從頭開始,也可以有空白告身。至於空白度牒,就是賣錢的了。

杜中宵來的匆忙,帶的三司給的錢物不多,說好了後面由京西路轉運司從各州縣調撥。現在地方上幫營田務不是沒代價的,都折算成錢糧,收賦稅的時候扣除。

管發錢的三司戶部副使包拯並不好說話,一是一二是二死板得很,不肯給杜中宵多預支現錢。手裡沒錢,什麼事情都束手束腳,讓杜中宵非常頭痛。在河東路的時候,不管做什麼差事,杜中宵的手中從來沒有缺錢過。火山軍任知軍的後期,那更是動輒幾十萬貫,哪裡像現在,幾千貫都是大數目。

營田務發展的關鍵,不是開田種地,那事情誰都會做。最關鍵的是要有產業支撐,從而與糧食生產形成良性循環,不然後勁不足。僅靠着朝廷撥錢,永遠都不夠。手中沒錢,讓開田的縴夫加油使勁幹,哪個會聽你的?發展產業就要本錢,杜中宵現在一缺時間,二缺本錢。

第33章 舊人重逢第163章 過蒲昌第129章 取朔州第9章 地方的難處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4章 新的形勢第109章 人人有書讀第118章 投降第14章 去葉縣第94章 武都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57章 避嫌第155章 販魚第162章 佈置第56章 身邊人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36章 各奔東西第46章 分道揚鑣第72章 不等了第73章 生財之道第127章 南下第125章 有些不對第62章 援軍第148章 西進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264章 大勝第17章 自尋出路第72章 數字嚇人第217章 新式軍器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192章 二使前來第35章 防守反擊第17章 破城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147章 大亂將起第84章 實在聽不懂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82章 亂起第145章 西域方略第7章 自己想辦法第36章 帥司所在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210章 整軍之制第88章 隨你們打去第43章 舊人相見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172章 先下手爲強第30章 誰敢告他?第22章 紙上談兵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130章 大包圍圈第183章 收網第100章 輕鬆時刻第102章 坐車第67章 生意第54章 崇政殿演武第97章 公事私事第8章 麟府路援軍第100章 不同心思第65章 佔地賠償第69章 南線出兵第87章 軌道第20章 見世面第7章 投敵第59章 順手牽羊第86章 多學多煉第94章 針鋒相對第37章 不同看法第49章 草棉第268章 備戰第67章 安排第174章 誓死不降第207章 慶賀第44章 奇兵第64章 不嚇你們第87章 進城第182章 擒賊擒王第151章 大雪第40章 兩軍對峙第89章 賺錢第一第7章 堵第51章 各有封賞第96章 好土第134章 不原諒第115章 契丹相爭第245章 越次入對第78章 期貨第19章 走訪民間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230章 大勢第114章 富弼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122章 見面第93章 我想謙虛第85章 大比武第209章 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