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青臺鎮

看看天近中午,杜中宵與韓月娘辭別了家人,登上官船,一路順流而下蔡州。這一帶河流衆多,水運發達,不下於兩淮地區。不過河流與唐州不通,從蔡州下船,翻過分水嶺,由陸路到達唐州。

唐州位於西京河南府到鄧州、襄州的交通要道上,自古爲溝通南北的要地,方城山上有大段楚國修的長城。這裡也是江漢地區到中原最近的道路,翻過方城山,就近許州,到兩京一片坦途。太宗時候,曾經在這裡開襄漢漕渠,意欲溝通南北,最後以失敗告終。後世的南水北調,走的也是這裡的埡口。

作爲戰略要地,晚唐五代在這裡打了太多的仗,至今人口沒有恢復,有大量閒田。大宋立國時,人戶不足一萬,發展了六七十年,現在也只有一萬多戶。

杜中宵制置營田的衙門不在唐州城裡,而在唐州附廓倒泌陽和北邊的方城縣中間的青臺鎮。青臺鎮東鄰堵水,扼守南北交通要道,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四周土地平坦肥沃,又有河水灌溉,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由於打的仗太多,這裡人口很少,周圍大片閒田,適宜開墾。

從京城來的兩萬餘汴河縴夫,大多安置在這裡,已經先期到達。杜中宵公務在身,沒有先去唐州見本地官員,直接帶了隨從,來到青臺鎮。

青臺鎮不大,只有兩三百人戶,進了城門,依然有大片空地。這城不知道是何年所築,因爲地處交通要道,毀了築,築了毀,不知打了多少的仗。此處是南下鄧州的門戶,鎮中有巡檢司,五六十廂軍。

得到杜中宵到來的消息,本鎮巡檢和監鎮一起到城外迎接,簇擁着進了鎮裡。監鎮的衙門只有一排五間房子,此時打掃出來,做爲杜中宵的住地。

先期到達的縴夫站在街道兩側,大多數人袖着手,懶洋洋地看着進城的杜中宵。他們大部分拉了一輩子的纖,對種地一竅不通,對未來的生活十分茫然。到了地方,長官約束不住,紛紛涌進城裡,在待道兩邊,城中的空地上搭起帳篷,把個小城搞得雞犬不寧。

杜中宵騎在馬上,看着城中的情形,不由皺起眉頭。這些人在河邊拉着纖,喊着號子,一步一步前行分外有紀律。可一旦缺少了管束,那就花樣百出,比普通百姓強不了多少。拉縴的時候,往往是分成一個一個的小組織,拉幫結派還勝過普通軍隊。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懶得約束,隨着監鎮進了衙門。

請杜中宵上座,牛監鎮滿臉堆笑,上前行禮道:“此處小鎮,下處簡陋,運判將就歇下。”

杜中宵左右看了看,這處衙門實在太小,安排不下自己衙門的一衆人員,對監鎮道:“我先在這裡歇些日子,別選地建衙門官署,你這幾日先到巡檢寨裡將就。”

wωω_ ттκan_ C○

“不妨事,不妨事,下官哪裡都可將就。”

牛監鎮只是個三班借職的小官,跟杜中宵的地位相差太遠,還想着長官提攜,萬事好商量。

歇了一會,飲了杯茶,杜中宵回到住處換了便服。牛監鎮和姚巡檢在衙門院裡擺下酒筵,爲杜中宵一行接風。他們這是第一次接待這種身份的人,兩人分外賣力。

分賓主落座,滿了酒,牛監鎮和姚巡檢一起舉杯:“運判到小鎮來,真是蓬蓽生輝輝,下官分外榮耀。且請滿飲此杯,爲運判接風!”

杜中宵飲了酒,兩人指着桌上的菜道:“小地方,沒什麼好物招待,運判莫怪。這上好的羊肉,運判將就用着。還有新挖出來的藕,清脆可口,運判嘗一嘗。”

吃了一會菜,飲了幾杯酒,牛監鎮又命人端了一盤細長的東西來,對杜中宵道:“運判,本地產的甘蔗,格外清甜,運判用瞭解一解酒。”

杜中宵一口酒差點噴了出來,看着盤子裡的甘蔗道:“你們這裡還產甘蔗?”

“產的,產的,自古就有。只是此物不耐寒,種的不多。”

這裡屬於漢江流域,原則上屬於秦嶺淮河以南,算是廣義上的南方,但杜中宵怎麼也沒想到,還能產甘蔗。這個年代的氣候估計比後世暖和一些,甘蔗的種植地域比較靠北,現在最大的產地,並不是後成的兩廣地區,而是江浙和川蜀。

拿起一段嚼了兩口,確實清甜,這個季節吃到這種東西可不容易。

把手中的甘蔗放下,杜中宵道:“此時砂糖昂貴,你們這裡既然產甘蔗,怎麼沒聽說產砂糖?”

牛監鎮陪笑道:“不瞞運判,我們也聽說榨糖可以賺大錢。前些年有人從江浙請了有藝的人來,試着榨糖,只是做不成。聽人說,我們這裡太過靠北,地氣寒,雖產甘蔗,裡面卻不含糖。”

杜中宵點了點頭,心中明白,應該是品種不對了。甘蔗可以榨糖,但並不是所有的甘蔗都適合。有的品種,只適合嚼了吃,類似於水果。

不過話說回來,只要是甘蔗,咬着甜,就能夠榨出糖來,只是劃不划算罷了。一見甘蔗,杜中宵還以爲可以在這裡開甘蔗種植園呢,看來是自己想多了。不過能產甘蔗,這裡就應該產很多南方作物。此地到兩京交通便利,能夠生產南方的作物,就可以賣到京城賺大錢。

喝了一會酒,杜中宵問起當地的農業條件。牛監鎮道:“由此地向北,一直到方城縣,多是低山土坡,不下數萬頃。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人口輻輳的地方。只是晚唐離亂,人戶逃亡,現在多是閒田。這裡雨水多,與方城山北邊可不一樣,坡地也種得好莊稼。若是平地,自古以來就種稻麥。”

還有一個原因牛監鎮沒有說,太宗年間修襄漢漕渠垮壩,衝的正是這一帶,到現人口也沒恢復。

此時的糧食作物,產量最高的就是水稻,特別是收稻還可以再種一季小麥,同樣的面積,產量比其他作物翻番。此時地廣人稀,官府的稅收,甚至大部分地區地主收租,都是按一季來的。一年能夠種兩季糧食,就比其他地方富裕。

見杜中宵聽了面帶喜色,姚巡檢補充道:“惟一不好的地方,由於多經戰亂,人戶逃亡,多年水利不修,原來的壩渠大多已毀。要想種好莊稼,要先修水利。”

對於營田務來說,有的是人手,修水利算什麼。杜中宵不但是修水渠,還想修道路呢。由此到汝州有一道埡口,恰好穿過黃河跟漢水的分水嶺,溝通南北。道路修起來,到中原就方便了。那處埡口地勢不高,當然的襄漢漕渠,就是想從那裡通過。

第57章 用人不疑第62章 盡心而已第129章 由他去吧第20章 見世面第75章 一潰千里第108章 教科書式失敗第63章 長見識第187章 關鍵一戰第52章 建節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128章 夜談第191章 合圍第54章 相持第159章 分而治之第25章 窮治地方第105章 寶貨第3章 首告有賞第246章 議事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62章 分兵而進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155章 看你像賊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50章 好酒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21章 契丹來客第6章 兩軍對壘第76章 天生神將第147章 大亂將起第90章 等不得了第136章 納稅人第116章 疑惑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79章 破幽州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234章 泄密第46章 工業種子第165章 皇子案發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129章 由他去吧第1章 疾風暴雨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資質第41章 張馳有度第13章 躲藏第22章 分別對待第19章 各有門路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35章 怎麼切換?第53章 升遷第20章 燒成白地第160章 出人意料第84章 議降第9章 酒糟蒸酒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200章 捕虎第66章 屬官第12章 施粥第208章 奇才第19章 應募者第218章 開花彈第59章 重騎立功第33章 使者第113章 迎接第144章 先玩吧第60章 不正經的男女第150章 爲什麼第95章 秋收第84章 兄弟相見第162章 佈置第75章 大軍到來第91章 大勝惹大禍第133章 大戰在即第36章 各奔東西第14章 陣前殺將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149章 農事第129章 提拔第9章 葉縣第175章 逃跑第117章 無路可逃第135章 事發第156章 兩說第48章 雙刃劍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23章 可曾讀書?第79章 破靜州第48章 雙刃劍第141章 抑配車票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17章 破城第149章 不經打第11章 決戰第13章 破飛狐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28章 風高放火天第61章 心驚肉跳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20章 結冰了第143章 拉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