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不買別動

唐龍鎮一戰,讓董家寨比以前更加熱鬧。以前大部分小蕃部都搖擺不定,在三方勢力之間遊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儘量避免惹事上身。唐龍鎮宋軍幾乎毫無損傷,全殲入侵的契丹人,讓不少小蕃部改變了看法,向宋朝靠攏。從唐龍鎮到偏頭寨一線以南,聚集的蕃部比往年多了很多。

當然,宋朝最吸引蕃人的,還是做生意。契丹和党項有的,這些小蕃部大多可以自產,惟有宋朝來的貨物,是不可替代的。而要做生意,就要來董家寨。

耶律不花一到董家寨,與杜中宵喝了盞茶,便就帶着隨從到了寨外的市場。他的目的是這裡,而不是在寨裡跟杜中宵談論兩國事務。那些煩人的事自有別人去談,耶律不花只要賺錢。

現在的局面,是宋朝和契丹關係最好的時間之一,不亞於澶州盟約剛簽定的時候。兩國有党項這一個共同的敵人,這可比什麼都團結人。這就是大勢,對耶律不花來說,把握住和平的大勢就足夠了,細節不需要考慮。小小的邊境衝突,死千把人,對契丹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根本不是事。

到了榷場,卻見大門緊閉。耶律不花對陪伴自己的陶十七道:“這是數百里內惟一的榷場,怎麼不見商人貿易?沒了榷場,董家寨這裡就沒什麼意思了。”

陶十七道:“郎君,今日不巧,正逢旬日,榷貨物休務,且等兩天。”

耶律不花奇道:“這裡的榷場正在寨外,又不是偏僻地方,怎麼會有休務?”

陶十七道:“郎君不知,我們這裡每逢旬日,是董家寨大集,百里之內的百姓都來交易。爲防外人拿貨物出來私自售賣,慣例都是休務的。”

“哦——”耶律郎君點了點頭。集市契丹也有,不過都是自發形成,到各種節日的時候,纔會特別熱鬧,一般位於廟宇等附近。沒想到這裡不同,還專門規定了旬日有集。

這是杜中宵最近兩個月新定的規矩,火山軍以下各寨,分別在不同日子有集。如雄勇寨是逢五,董家寨這裡則是逢十,其他各寨還有逢三逢六等等,各寨日期都不相同。這樣固定日子有許多好處,既有利於百姓安排採買貨物的時間,更有利用商人按照不同日期到各寨去經商。這是前世經驗,合理規劃鄉村集市,對於繁榮市場有非常大的作用。流動商人可以在多地做生意,從兼職變爲全職。

當然,時代的侷限,這樣安排集市也有不好的地方。這個年代百姓很難記清日子,只有各種節日會記得牢靠。大多集市是按節日,而不是按日期舉行,是符合時代特點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杜中宵在營田務建了個印刷的機構,專門印刷日曆和年畫,準備過年大賺一筆。

風俗是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會變幻各種模樣。像這種集市向前追溯,可以追到幾千年前。到了這個時代以廟會爲主,如果日曆推行開來,守時越來越重要,必然會變成以時間爲週期。

耶律不花一時興起,對陶十七道:“趕上這樣日子甚是難得,走,我們到集市去走一圈。”

陶十七有些爲難:“集市上人多擁堵,兼且雜亂,郎君千金之軀,只怕——”

耶律不花一擺手:“怕什麼!我自帶得有隨從,又在寨外,能有什麼事情?”

說完,當先向碼頭那裡而去。陶十七沒有辦法,只好跟上。

心裡惦記着集市,耶律不花對路邊的店鋪都沒有仔細看,快步向前,不遠就到了一片河灘地。

黃河在這裡拐彎之後,變得平緩,衝出了一大塊平坦的河灘地,董家寨的集市設在河灘上。一接近集市,就聽見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眼前不知道多少人擠來擠去。

耶律不花喜道:“這麼多人,比許多地方的廟會還要熱鬧!”

靠近人羣,就見臨路立着一杆旗子,上面寫“官營南北百貨”,兩邊案上擺了各種貨物。

耶律不花看着稀奇,問陶十七:“這家好大生意,是杜知軍家的麼?”

陶十七急忙搖頭:“知軍是朝廷官員,怎麼會在治下做生意?這是火山軍的店鋪。到了集日,那邊的鋪子都會到這裡來做生意。百姓圖方便,都在這裡買了,不必到渡口去。”

耶律不花點了點頭,走上前去,看擺在案上的各種貨物。無非是從內地販來的各種貨物,不過官營的鋪子貨色齊全,而且擺放大氣。攤子前擠滿了蕃人,吵吵嚷嚷,熱鬧非常。

這裡不愧百貨之名,各種各樣的雜貨,從常見的茶葉香料,到日常烹飪用的各種調料,再到農具鞍具馬鞭,幾乎無所不包。不過貨物的質量一般,耶律不花只是看個稀奇,不會去買。

看了幾樣,突然見到案上堆了一大堆褐色的如泥土一樣的東西,上面立了一個小木牌:“上好蜀地砂糖”。耶律不花一怔,快步走上前去,看了又看,就想伸手嘗一下。卻不想案後站着的小廝眼尖,急忙攔住道:“客官,此物金貴,卻不可品嚐!”

耶律不花知道此地糖價貴比金銀,並不着惱,只是點了點頭,縮回手來。

看了一會,耶不花才問道:“你這裡是蜀地的砂糖?到底怎麼賣?”

小廝道:“我這裡是官營的鋪子,做不得絲毫虛假,自然都是從蜀地運來的上好砂糖。不過此物珍貴,須是一斤起賣,兩貫錢一斤,打不得任何折扣。”

耶律不花點了點頭,又問:“兩貫是鐵錢還是銅錢?是足陌還是省陌?”

小廝道:“我們算錢都是足陌,這是官營鋪子的規矩。錢自然是銅錢,用鐵錢也依着銅錢折算。”

耶律不花聽了,手一擡,拋出一錠白銀,口中道:“這是十足紋銀,你算了給我稱些糖來。”

小廝卻不接那銀子,口中道:“客官,那邊金銀鋪,可自去換了銅錢來。我們這裡只收現錢,除非是買大宗貨物,主管來接待,那就與小的無關。”

一邊的陶十七見到,急忙上前,對小廝道:“你這裡一斤起賣,又只收現錢,哪個人來逛集市,身上帶着幾貫現錢?不管鐵錢還是銅錢,那樣沉重,這樣不是不合情理麼?”

小廝認得陶十七,忙拱手:“原來是十七郎。這規矩可不是小的定下,只能遵從。其實這糖放在這裡,是賣給那些富貴人家的,他們自有辦法換現錢來。既是十七郎,自然一切好說。”

作爲杜中宵的貼身隨從,陶十七在董家寨人人巴結。見小廝認識自己,便道:“這是知軍官人的貴客,今日沒有帶現錢,先賒一斤吧。等到集市散了,你到寨裡去找我收錢就是。”

小廝稱是,取了天平來,稱了一斤砂糖,取油紙細細包好,遞好耶律不花。

離了鋪子,耶律不花拆開油紙,耶律不花捻起一小攝糖放進口裡。品嚐一番,點頭道:“確實是上好砂糖,不想這處小地方,竟然有些等好物賣。”

這糖是杜中宵上次去幷州,偶然看見有賣的,吩咐鋪子特別進的貨。與草原和契丹貿易,必須有合適的商品,不能只靠絹帛和茶葉,那些都有了固定的商人渠道。選來選去,杜中宵選中了蔗糖。

蔗糖這個時代其實已經可以大規模生產,產於南方,離着北方邊境距離遙遠。而且此物價高,長途運輸類似輕貨,而且不易變質,作爲商品還要好於茶葉。人類對糖的需求是刻在骨子裡,不管是什麼地方的人,幾乎都不能抵擋甜味的誘惑。

有了這樣合適的大宗物資,火山軍這裡的商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不然,這裡交通不便,怎麼也競爭不過幷州北邊的雁門關。

第142章 旅遊團第57章 靜候時機第135章 事發第69章 他鄉遇故人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14章 陣前殺將第86章 連夜攻城第114章 辦個會員吧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235章 先鋒南下第166章 惡人當道第82章 契丹要害第6章 御史之論第108章 勸降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42章 疑惑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24章 抓人第103章 不湊巧第126章 輸不起第200章 何不參軍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28章 難題第5章 召試中書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231章 細作第94章 針鋒相對第107章 商機第214章 繼續修路第32章 官、吏、差第69章 打出去第94章 開戰第38章 峰迴路轉第105章 寶貨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第78章 期貨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88章 入幽州第122章 倒黴鬼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82章 契丹要害第71章 戲中人第261章 戰機不能失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87章 先利其器第97章 大刀闊斧第93章 工農並舉第157章 不可鬆懈第15章 意外收穫第88章 何去何從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193章 進軍于闐第70章 建房築路第193章 會員制第253章 斬將奪旗第53章 分兵第8章 擦邊球第127章 重回鐵監第39章 雜談第59章 巧遇第41章 阻力重重第33章 各個突破第43章 舊人相見第77章 諸事不同第3章 同年重逢第124章 千頭萬緒第73章 內部牽制第210章 當戰則戰第86章 逝者已矣第159章 大軍西進第81章 合議第81章 合議第173章 帶話就是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40章 盡殲來敵第140章 反常第37章 貪得無厭第50章 困難第64章 曲線前進第36章 收錢第43章 自有人買第115章 契丹相爭第48章 高朋滿座第4章 包龍圖第79章 剪羊毛第151章 大雪第111章 石州第53章 分兵第26章 文還是武?第65章 佔地賠償第9章 上元觀燈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195章 畢昇後人第211章 分岐第123章 新家第147章 兩軍齊出第72章 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