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不同的聲音

杜中宵和蘇頌站在河邊的大柳樹下,看着河裡船上忙忙碌碌的人們,都沒有說話。

過了很久,杜中宵才道:“永城之興,全靠這條汴河。有這一條水道,買什麼都方便,出產的貨物也賣得出去。也是因爲這條水道,一旦興盛起來,便就魚龍混雜,什麼樣的人都有。永城縣這裡,遠不如營田務的民風淳樸。說起來,我從營田務離開,父老相送,甚是不捨。而在永城縣這裡,從人吏到地方員外,不過薄酒數杯,便如陌路。”

說到這裡,杜中宵苦笑着搖了搖頭。

蘇頌道:“世間貧苦小民最容易記恩,給他們好處的人,多少年都記得。至於這些富貴員外,眼裡只有錢,再也容不下其他東西。待曉即將離任,在他們眼裡,哼——”

看蘇頌連連搖頭,杜中宵笑道:“在他們眼裡,我已是無用之物。這樣認爲沒什麼不對,我從這裡卸任,今生都不知道會不會再履此地。他們眼裡只有錢的人,自然不必再奉承我。這樣也好,也免了卸任的離愁別緒。只是子容,有我這個教訓,你不必再給這些人好臉色看。現在永城錢糧不缺,賦稅從來都是提前繳齊,不必仰仗地方勢力人家。以後的心思,多放在爲貧苦百姓做些事情上吧。”

“正該如此!”蘇頌斂容正色說道。

轉身看着不遠處熱鬧的雜貨鋪子,杜中宵道:“現在看來,我爲永城縣做的第一件好事,便是立了永城公社,賦稅不再科斂於民。永城公社裡,對百姓最有利的,便是這間雜貨鋪子。走,過去看一看!”

兩人安步當車,慢悠悠地到了雜貨鋪子門前,看着小廝與客人做着各種生意。此時汴河漲水,經過了一個冬天的冰封,生意特別火爆。尤其是那些永城特有的貨物,如煙花、香皂、農具之類,買的人特別多。往往是從外地來專門採買貨物的船,整船整船從這裡採購。

蘇頌在一邊看着,感嘆道:“難怪永城把各種雜稅科捐全部廢除了,就這一間鋪子,一年就不知道賺多少錢出來。有了這些財源,才能不保證不賦斂於民。”

杜中宵道:“豈止如此,這些鋪子還有兩個好處。一是不屬於民間哪個大戶,賺的錢歸於衙門轄管的永城公社,從而這些錢就可以直接補貼賦稅。再一個,這裡賣的貨物是從鄉間收購而來,賣得多了,百姓也能得到好處。這兩點,就讓這家鋪子比其餘什麼酒樓生意強了無數倍。”

蘇頌連連點頭。這個年代可沒有不得與民爭利的說法,由於財政壓力太大,官府只要見到哪個行當賺錢,往往採用各種手段收爲官有。等到不賺錢了,才發包給民戶。民間百姓有錢是官員看不慣的,開封城裡商賈雲集,有的大商戶一次交易上千貫,宰執聽說了都驚訝不已。說民間交易動輒百萬,駭煞人。其實千貫交易,在和平社會實在算不了什麼,這個年代還是很稀罕的事。

看着鋪子的主管和小廝忙來忙去,杜中宵道:“只是這種鋪子也有一個壞處,屬於公社,那便不歸任一家所有。鋪子經營好壞,全看主管。現在剛辦還好,等到年深日久,本地的勢力人家,還有衙門裡有實權的公吏,必然向裡面安插自己人。到那裡內外勾結,必然弊端叢生。”

蘇頌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所以纔要官員監管。我聽說這公社裡的財物,平日都是縣尉和主簿掌管,公吏勾稽。再者說了,等到生意做得大了,可以再開一家,互相監視。”

杜中宵點了點頭,沒有接話。這些集體經濟組織,最怕的是管理混亂,人員僵化,管理人員跟地方內外勾結,掏空資產。杜中宵有千年記憶,當然知道這些壞處。所以永城公社的管理和經營人員,全部都是僱來的,不用官員和公吏兼職,隨時可以解僱。

管理雜貨鋪子的葛主管忙完了一位從揚州來的客人,喘了口氣,一轉身,發現站在不遠處的杜中宵和蘇頌兩,急忙跑上前來行禮:“知縣官人到了這裡,何不進鋪子吃碗茶?”

杜中宵道:“我們只是在這裡閒站,你只管忙自己的就是。”

葛主管搓着手,連道:“這如何使得?若是傳了出去,小的不是被人罵?”

見杜中宵和蘇頌兩人執意不肯進店,只好站在一邊陪着。

杜中宵對葛主管道:“我在永城任滿,不兩日便就要離去。這一位是新來的蘇知縣。”

葛主管急忙向蘇頌行禮:“小的也聽說知縣官人離任,卻不想新知縣到了。聽說官人離任,小的和附近幾間鋪子的主管,商量着擺桌酒筵,爲官人送行。小的們還湊了些禮物,到裡帶回去。”

杜中宵沒想到這些受僱打工的人倒對自己有情有意,笑着道:“不必了,適才在望江樓,縣裡的幾位員外已經設宴。我滿任離開,是朝廷旨意,如何收你們禮物。”

葛主管忙道:“那如何一樣?員外們這兩年都賺了大錢,自該爲官人送行。小的們比不得那些富貴員外,發不了大財,但有了這份營生,可保一家衣食無缺,着實感念知縣官人恩德。若是官人不嫌棄,便就今日或者明日,爲官人擺一個送行宴。本來我們商量,官人爲地方做了這許多事,應該向朝廷上奏留官人一任,至不濟也要送萬民傘之類的。只是聽員外們說,如此做對官人不好,那便算了。”

旁邊一個挑着席子來賣的鄉民一直站在旁邊,聽到這裡,不由問道:“我聽人說,百姓感念地方官恩德,可以上請朝廷,多留一任,怎麼對官人不好了?”

葛主管搖頭頭:“聽員外們說,知縣官人此次升了官,留在本縣豈不是耽誤了。”

杜中宵一直保持笑容,聽葛主管和那個賣席子的鄉民議論,沒有插話。什麼因爲升官不做,不過是那些員外們的託詞罷了。真正的原因,是杜中宵發展了地方經濟,讓他們有了賺大錢的機會。但另一方面杜中宵對地方管得太嚴,限制了那些富貴員外聚斂錢財。人就是這麼複雜,杜中宵不創造這些機會,那些人也不會說什麼,減了賦稅他們也一起叫好。機會創造出來了,杜中宵卻限制大戶聚斂,使利益儘量向小民傾斜,自然引起他們不滿。反正地方已經發展起來,這些大戶人家巴不得杜中宵趕緊離開,他們好大展拳腳,賺進大筆錢財。反是偏遠地方的百姓,由於這間雜貨鋪子帶動的手工業發展,更加感念杜中宵這兩年的政績。只是他們人微言輕,說話沒有聽罷了。

經過了今天的送行宴,杜中宵對這些心知肚明,只是不說破。經過了永城這一任,自己也該長些見識,以後爲官長些心眼。這些以前被認爲是地方柱石的大戶人家是靠不住的,畏威而不懷德,做多少事他們都認爲是應該的,好處少了便就心懷忌恨。自己當初發展實業,不如把地方大戶清掃一遍,重新發展人起來。可憐收拾了馬蒙,杜中宵生怕對地方破壞太甚,沒有對地方大戶痛下殺手。

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150章 破城第19章 攻破曲陽第2章 入宮第90章 狼狽爲奸第159章 大軍西進第161章 兵進伊州第106章 自來火第30章 兵臨城下第7章 糟白酒第57章 靜候時機第78章 作戰當勇第1章 蒸汽車船第79章 破幽州第84章 議降第4章 新的形勢第64章 不嚇你們第60章 聞風而至第54章 崇政殿演武第144章 先玩吧第38章 向東第22章 紙上談兵第128章 伊州來使第5章 往何處去?第266章 清洗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23章 會師第63章 長見識第97章 大刀闊斧第102章 這是小的?第156章 互相幫忙第240章 錢與物第164章 商量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149章 不經打第7章 糟白酒第43章 示之以恩第68章 稀罕物第68章 審明紀律第29章 夜戰第75章 小人書第57章 靜候時機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235章 突破口第190章 無路可退第215章 軍校第77章 先關起來第199章 軍校第38章 兵臨渡口第8章 麟府路援軍第168章 安撫第70章 試炮第109章 請派監軍第23章 全力應戰第24章 新知縣第222章 觀軍第211章 風雨欲來第22章 大勝?第5章 當街兇案第29章 波及部族第266章 清洗第72章 進攻第106章 殺人越貨第129章 處處不同第204章 赴考第98章 無事生非第200章 捕虎第229章 如果勝了呢?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32章 危機第95章 經銷商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29章 夜戰第163章 過蒲昌第7章 糟白酒第252章 初戰第21章 契丹來客第64章 自投羅網第20章 莫多管閒事第48章 溼法鍊銅第24章 追與逃第147章 大亂將起第94章 樞密副使第62章 新奇第73章 各想出路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109章 獻不獻城?第19章 走訪民間第204章 萬事新奇第47章 不念舊惡第169章 左右爲難第15章 攻城第70章 試探第90章 等不得了第143章 亂起第103章 杖斃第45章 乾寧軍第24章 新知縣第34章 似是而非第38章 進山